是药三分毒,求知要适度
前阵子有部剧很火,隐秘的角落,想必你们也看过。
剧里有个不起眼的设定,我们从认识论的视角去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点。张东升发自内心热爱数学。他不仅把数学视作知识,无意中还把数学内化至思维甚至是人格层面。
数学的特质是什么?纯洁、清晰、精准,只有一个答案。
张老师的极端行径与数学Yes or NO的特征互为表里,彼此共鸣。
按剧里文本的设定,张老师内心估计对杀妻行为没有多少悔恨。
毕竟,就像数学一样,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错误答案必须剔除。
这是一种“求知入魔”。
我当然不是说数学是导致张老师犯罪的根源,但痴迷数学得确加重了极端人格的发展。
有意思的是,古人早就注意到知识对思想的侵蚀,并提出警告。
比如,《庄子·外篇·天地》中著名的“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道之所不载也。”
你或许会认为,这不过是道家言过其实的夸张表述,怎能当真。
综合认识论、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知识只要学到一定程度,它必然会对我们思维、行为产生「影响」。不然,我们的进步、改变是怎么来的。
但注意我的措辞——影响。
知识当然会促使我们进步,使我们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能用更多元视角思考问题。但它也有可能反过来驾驭我们。
把我们的人性变得畸形,像张老师、互联网上不少“喷子”、各类“XX癌”皆属于此类,这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危险的地方在于,被改变的人很难察觉到自身的改变。
这正是本专题我想聊的话题,是药三分毒,知识也不例外。
你或许自嘲,别说求知“入魔”了,我甚至学了很多,“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这又是怎么回事?
因为,求知是有程度的。我们对知识的驾驭水平、知识对我们的影响,取决于我们求知的程度。
而我们要做的是,把恰当的知识摆在它最适合的地方。
一
知识“渗透”的层次:垫脚石层
咱还是以数学为例。
比如,我学数学,把各种知识点、公式、典型例子练的炉火纯青,考试的时候,我大概知道哪些题要匹配运用哪些知识点,会做题就够了。
但我对于数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一无所知,也毫不在意。
这种情况,我是把数学停留在“垫脚石层”。
意即,数学不过是我达成某种动机,可能是为了讨好家长老师女同学,或是为了考上好学校的手段。
一旦目的达成,这些数学(知识)我立即抛弃。毕竟,垫脚石嘛,跟其他石头没什么区别,用来垫个脚。
把“求知”当垫脚石的现象非常普遍。注意,我并没有说这种说法“对”还是“不对”,它取决于情境、取决于知识的类型。
比如,大学一些设定很不合理的科目、知识点,或者我需要某证书,但这些考证知识早已滞后时代……这类情况,把知识作为垫脚石无可厚非。
但是,应试教育的知识毕竟多数脱离社会,这造成的后遗症之一是,我们出了社会,仍习惯性的将知识置于“垫脚石”层次。
比如,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语文知识,像“概括中心思想”这样的训练早已炉火纯青。但多少人工作后,做个汇报还事无巨细,话都说不清楚?
又比如,很多人数学考试很高分,但在职场上什么时候该用相对数据,什么时候适合绝对数据毫无想法。
我观察发现,职场上,工作出彩的人,他并不需要特别“专业”,而只是把一些很基础的知识综合、灵活运用起来而已。
这些人,他们通常把“知识”放的比垫脚石层更深入,我称之为“内化层”。
二
从“内化层”到“人格层”
“内化”这个词义现在被用的比较泛,许多人会简单理解为“无需想的思考”,类似肌肉记忆。
但这个理解误入歧途。
知识的威力并非取决于它自身的“执行效率”,而是它如何灵活的与问题情境、其他知识交融。
比如,你学的是控制论,它主要用于信息智能或机械工程。但如果你的搭档突然“情绪极端失落”,你能否想到其实可以运用控制论的思想,比如稳态结构、负反馈、周期性震荡等等去理解他、甚至开导他呢?
因此我认为,知识内化的标准,应该是能自由的“用全新(该知识)的视角看世界。”
又比如,现在大家热衷于提升意志力、专注力。
假如,你熟悉“经济学-博弈论”,尽管你怀疑大脑内部真的存在所谓的“这个力那个力”,却没有对此有更多想法。那我认为你其实并没有“内化”博弈论的知识,或者通俗的说,还没把精髓学到手。
按博弈论思想,你不难做出猜想,我们大脑内部也是各种“欲望”在争抢“注意力资源”,而“意志力、专注力”不过是抢夺注意力后的结果,它是一个“虚”的概念。
又比如,你学哲学,但你的生活却过的一塌糊涂而不自知,那我认为你也没有将哲学知识“内化”。
因为从哲学视角去剖析自我,你并不难从“是否活的逻辑自洽”为出发点洞察到自身的问题。
*活的逻辑不自洽是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参见专题:一辈子的有效阅读量
我们说一些人经常“丢了西瓜捡芝麻”,我们会说这些人“穷人思维”,但这个标签其实并不对。这跟穷不穷没关系,本质上,是这类人的数学没学好(内化)。
数学好的人,他潜意识就能辨识出各种行为的经济效益,自然不会做些“丢了西瓜捡芝麻”的事。
类似道理,我们学任何知识,生物、历史、艺术、政治、计算机、体育竞技等等,只要达到了“内化”层次,就意味着我们拥有了该知识的视角去看世界。
那么,能否把求知再往深了更进一步呢?
可以。而且准确地说,这甚至不是我们能完全控制的。
比如,《隐秘的角落》中的张老师,数学对他而言就不仅是“看”,而是“取代”了“认知”世界的视角。
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认为,不是他驾驭了数学,而是反过来,数学驾驭了他,进入到了他的“人格层”。
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辨识“我与他者区别”的根本,是一个人思维偏好、价值取向、性格特质的综合,通常较为稳定。
我们甚至可以用人格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他到底还是不是那个他”。
一个人的人格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它一辈子都在改变,只是变化微妙、不易察觉。
你只需要拉长时间尺度,比如,看一眼你小时候写的日记,通常会产生“天啊,我以前竟然是这样的人”,这意味着你人格已剧变。
成年以后,人格仍存在大幅度改变的可能。
比如,我刚毕业那一两年,就特别喜欢组织聚会,享受在人群中被大家关注,典型的社交人格……而我现在几乎是反过来的人格。要不是留存了那些聚会的照片,我都不敢相信那是我。
改变人格的方式有很多。
经历、社会阶级、周边的亲友同事、你阅读的书、影视剧、艺术作品都会对人格产生影响。
我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三
一知半解的知识毒性更强
这也正是我认为需要特别警惕的地方——人格改变未必都是向着“好”的方向。
你或许会说,别说像张老师那种专家级数学水平,我学什么都是零零散散一知半解,这个问题与我无关吧。
错。这是我即将要提到的严峻问题3:
3.知识对人的影响并非层层递进而是并行发生

换句话说,对某些知识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对人格的负面影响往往更恶劣。
毕竟,一知半解的知识大都偏狭片面,一旦我们对此深信不疑,就容易被偏狭视角所奴役。
当下互联网(或职场)上无处不在“喷子思维”的人,就是一个辅证。
*并不是说一学某种知识就会立竿见影转变人格,而是任何知识都会微弱的改变我们。
知识对人的改变,现实中很普遍,只是我们多半没有意识到。
不信,你试着切换下语言跟他人沟通,就能察觉到自身人格的微妙变化。
比如,我用客家话会觉得自己特别有人情味、用粤语会觉得整个人很懒散、用普通话就会变得理性……
一些人被周边人评价为“工科生”、“IT男”、“财务女”、“说话文绉绉”等等,其实都是这些人的专业知识无形中渗透并影响到了其人格层。
大家千万不要把这类标签解读为“有趣”、“个性”,我认为这属于知识轻度中毒的“症状”。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症状轻者,可能会引起「视野偏狭」。但凡采用单一视角看待事物,很容易陷入困境而不自知。
举个例子,当下很多“后浪”活得很累,甚至有点绝望。
原因是,我们被「世俗成功」这种看待人生的单一视角束缚了自己——这背后的「荒谬」我在以前的专题讨论过,此处不深入。
*参见专题:给你一个人生意义
但如果我们多一点看待人生的视角,比如,用「生命体验最大化」去衡量人生的价值,一旦想明白,马上就会感到脱胎换骨,如沐春风。
可见,一个人拥有的视角越多,就能活得越灵活、越抗打击,意味着生命愈发有弹性、有韧劲。
*这个话题可以延伸到社会学做更深远的探讨,有机会再聊
如果任由知识中毒的症状持续发酵,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就可能是自身人格开始“去人性化”或者“去自我化”的开始。继续发展下去,你很可能会忘记“我是谁”、忘记“如何像个正常人一样打交道。”
这容易造成很多的关系危机,比如,影响正常社交、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同事关系等等。
那么,我们学习的时候,该如何将知识安置在最好的位置呢,既能“为我所用”又不“受其驾驭”?
四
中和知识的“毒性”
俗话说,“手里只有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避免把我们的大脑变成一把铁锤,最简单的方式是,别挑食,保持知识的多元化。
那是否我们只需要保持“多看杂书”就可以了呢?
理论上,是。但真正践行起来,估计效果微乎其微。
原因是,当下社会普遍泛滥的焦虑感,很容易让我们阅读新知时,把它们置于“垫脚石层”,表面上学到了很多,实则什么也没内化。
因此,我建议,可以先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业余领域切入。学懂学透并悟出自己的「理解」,用该「理解」去解释周边的现象。尽可能多的去尝试,不求完美,只需自圆其说。
我示范一下。
比如,「写作」算是我这几年的业余领域之一。
我对「写作」的理解是,它是「组织」并「传递」信息的方式。
那我如何用写作视角去解释,或者说,去「看」其他事物呢?
比如,现在我恰好肚子饿了,我想到了炒菜。
虽然我对厨艺一窍不通,但并不妨碍我用写作的逻辑去思考——如何做出一道美味的菜肴,过把“大厨瘾”。
从写作视角来看,我的“料理”过程如下:
- 选定目标主题——食材
- 剖析主题——思考食材本身特质(味道、口感、颜色、营养)
- 组织主题——挑选能凸显食材优点又能消除其缺点的调料、辅材
- 传递主题——预处理食材、把控火候、蒸煮方式确保香味恰到好处的“表达”
- ……
这是我用写作视角看待厨艺的一个示例(为避免冗长我做了简化)。
大家不用想的太功利,把它当做一种思维游戏即可,时间开销不大,既能锻炼心智,又能自娱自乐,何乐而不为。
这里解释下,为什么多尝试用「第二专业」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就能有效消除其他各类知识的「毒性」?
原因是,我们大脑对「例外」特别敏感,一旦我们大脑深刻意识到,任何一种事物都能够用两种视角来看待时,自然会延伸到,更多元视角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加「柔韧」了。
除此之外,还能通过「结交良师益友」、「接种免疫疫苗(思维)」的方式来消融知识的“毒性”。
比如,我会“挑”几个性格沉稳客观的亲友,并直言,如果发现我想法过于偏激时,请务必告诉我。
一旦他们提出反馈时,我立马进入“侦探模式”:
- 封锁案发现场——界定我“思维偏激”时的上下文语境
- 收集剖析痕迹——逆推引发我思维偏激的相关知识
- 推导结论——识别该知识的副作用
- 留存证据——自我警醒,加深记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请珍视那些愿意指出你“思维诡异”之处的朋友。
至于「思维接种免疫疫苗」的方式,咱在以后的专题中再详谈。
尾声
写这篇专题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琢磨「专业」两字,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强调「专业」是否已经得不偿失?
「专业」的存在,无形中为我们界定了知识的“主”、“次”。
在我们这种实用主义盛行的无信仰社会中,对于非权贵出身的年轻人,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对知识「不挑食」,反倒容易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暗智能学员中就有一些人跟我反馈过。
这对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无疑是个反讽。
历史上,无论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还是我们春秋战国年代,知识分子们压根不存在“单一知识中毒”的现象。原因很简单,那时的求知,没有专业,都是杂学。
好比墨子、达芬奇,你说他们是工程师,还是哲学家,或者是艺术家?
无用之用,或为大用。宽泛求知的价值正在于此。
*本专题核心词*
认知论 | 认知神经科学 | 知识中毒 | 通识教育 | 柔化思维 | 多维视角 | 无用之用| 反思专业 | 人格 |
*点亮「在看」,我会看到你
*第一遍看的懵懵懂懂很正常,有空再刷一遍,会有更多惊喜(老读者心得)
转载请注明来源:是药三分毒,求知要适度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