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被百姓讨厌的人,越该成为君主的忠臣?

table of contents

    越是被百姓讨厌的人,越该成为君主的忠臣?

    01.

    在《战国策》东周篇里,有则周文君任免相国的故事。

    周文君做了个相国任免决定:罢免了原来的相国工师籍,启用吕仓接任相国一职。

    但是呢…这个吕仓人品有问题,名声不好。

    于是东周国的百姓很不满意,大王这是选了个什么鬼玩意儿当我们的相国呀。

    百姓的非议传到了周文君那里,他为此很担忧。

    我们来看看周文君担忧什么?

    这里周文君围绕“民心即天下”的理念,做了一个简单推理:

    如果得罪百姓,就会失去民心

    如果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天下

    ------------

    如果得罪百姓,就会失去天下

    所以作为国君,对百姓的议论,尤其是负面的议论一定要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平息百姓不满,是不是得把刚任命的相国吕仓给罢免了呢?

    02.

    周文君拿不定主意。

    这时就有说客来找周文君谈心来了。

    说客说:治理国家时每做出一个决策,百姓必定会有反对和赞成两种态度。

    说客抛出的这个观点,很巧妙的对周文君的担忧进行了认可。

    在这个大前提下,既然有一些百姓反对吕仓做相国,那必然也有另一些百姓赞同吕仓做相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文君可以不用太在乎百姓的反对声,因为这是任何政策颁布都会面临的问题。

    当然,作为聪明的说客,他自己是绝对不会讲出这个结论的,得你周文君自己悟,稍微有点逻辑常识的人都能推导出来。

    紧接着说客说:往往忠臣使反对的声音都加在他身上,而把赞美的话都归往君主身上。

    好家伙,这一论点的提出,直接定义了“忠臣”。怎么做到的呢?

    忠臣自己背骂名,而让百姓赞美君主

    吕仓自己被百姓骂,而让百姓赞美大王

    ----------

    所以,吕仓是忠臣

    是不是好像可以说得通,但仅仅扔这么一个观点,没有支撑,就没什么说服力度。

    03.

    说客也明白仅仅扔个观点,想达到说服目的,难!

    为了支持观点,他开始摆事实、举例子。

    记得宋国君主执意建造高台,贻误了农时,百姓愤愤不平。

    怎么处理的?

    相国子罕站出来,替君主背了贻误农时的锅,“引咎辞职”。

    于是百姓对子罕“建高台”表示唾弃,而对君主的英明连连称赞。

    再说到齐国。

    齐桓公设立了七个市场,和七百个国家级娱乐场所,百姓很不满。

    于是管仲故意在自己的府邸建造了私人娱乐场所,招致百姓骂名,以掩盖齐桓公的过错。

    两个例子抛出来,像王炸。

    看见了吧!百姓诋毁的、反对的大臣,才是真正能为君主背锅挡枪的忠臣。

    百姓诋毁子罕,就会称赞宋君

    百姓诋毁管仲,就会称赞齐恒公

    ……

    百姓诋毁吕仓,就会称赞周文君

    这些大臣将百姓的不满吸引到自己身上,就会让君主的美名更加深入人心。

    这样的说理,听起来很有说服力,但稍加留神就可以看出这是在转移百姓的注意力。

    04.

    说了两个正面的例子,应证了“忠臣”的样子及利好。

    说客觉得还不够,还得再加个反面例子,这样两头堵,更保险。

    《春秋》里所记载的那些臣子杀国君篡位的事例数以百计,而这些臣子都是很受百姓称赞的大臣。

    他补充的这句是啥意思呢?

    本质是提醒周文君:您看,前车之鉴就在这里。

    受百姓爱戴的大臣,对君主不利

    反之,

    受百姓非议的大臣,对君主有利

    吕仓是受非议的大臣

    ------------

    所以,吕仓做相国对君主有利

    周文君听到这里,心咯噔一下,任用受百姓赞美的人做大臣,可能会被要了老命。

    还是拿那些被百姓非议的人做大臣吧,起码安全。

    最后,周文君下了决心,坚持之前的任命——还是由吕仓担任相国。

    说客目的达成。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