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学院入学指南:语言篇

table of contents

    魔法学院入学指南:语言篇

    一些古人对语言充满敬畏,他们认为,语言存在魔力,具有力量。

    古人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愚昧荒唐。

    语言像魔法?不。

    在这点上,古人是对的。

    语言不是“像”,它真的“是”魔法。

     

    弗洛伊德就曾说过:“语言与魔法是同一件事儿,直到今天,语言仍保持许多神奇的力量。”

     

    比如,微观上:

    语言能改变人的品性,让一个闹钟叫不醒的人早起去游泳,也能让说话结巴的人变成演说家;

    语言能让我们短时间获得人类积累千年的知识,但也能让一个充满好奇探索欲的人沉溺于“速成”,顷刻间对知识失去兴趣,连同幽默感一起;

     

    宏观上,就更不得了:

    语言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类“变”出长城,把航空飞船送上月球;

    语言也能让良善的人旦夕间变成冷血兵器,不眨眼即夺走千百万生命;

     

    ……

     

    如此,语言跟魔法有何区别?唯一区别在我们内心,轻视真实存在的前者,敬畏虚无缥缈的后者。

     

    这或许是生物学家进行物种分类时,坚持将人类归为“类人猿”的原因——我们明明拥有强大的魔法,却视而不见,鲜有人思考如何驾驭这股魔力。

     

    那么,语言究竟是通过什么发挥魔法力量的?

    我们又该如何驾驭这股力量?

     

     

     

    透视语言的魔力本质

     

    弄清楚一件事物价值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失去它。

     

    语言到底是什么?想象下,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又该如何“看”世界。

     

    显然,没有语言,我就不太方便表达想法。比如,无法对心爱的人说我爱你。但不代表我就无法沟通,比如,我仍可以用眼神、行动让对方知道我的深情。

     

    但没有语言,我会遇到一个致命问题——无法做复杂思考,甚至连辨别保健品骗子都做不到。

     

    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人类大脑工作记忆的限制。

    大脑短时间能容纳的思考“事项”也就3-5个,但我们随便做任何一项计划,需纳入考虑的“子事项”都非常庞大。

     

    比如,哪怕是计划“摘个果子吃”这么一件小事,如果不借助语言词汇,仅用我“大猩猩的思考力”,意味着,我需要短时间内纳入下述信息:

     

    我要吞食能饱腹、有味道、能咬碎吞咽的物体,我将视野内的事物逐一匹配这几个条件,谢天谢地,找到了!该死,我够不着,需要爬树,我做不到,那就找一种我能拿得动、还能支撑我体重、能够使我的手伸的更高的物体,我得在视野逐一匹配下是否有这种物体……

     

    你当然会说,这段话完全能理解啊!那是因为你无意识中运用了“语言叙事”技巧,将上述信息压缩成秩序信息块。

    但假如不会用语言,也就是站在大猩猩视角,我要思考上述意图——你可以数数,那需多少工作记忆“项”才能完成?至少十几项,远超人类脑力范畴。

     

    如果没有语言,我要么只能思考“我饿了,发现能吃的水果”;要么只能思考“够不着怎么办”;或者“搬个石头”……

    但因为工作记忆不足,就是无法将上述三个独立模块串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图。

    *这正是其他动物无法复杂思考的原因,它们缺乏语言符号思维

     

    幸运的是,我到底比大猩猩强那么一点点,我懂语言这一魔法,通过发明词汇,我将日常经验学到的“意义”用一个词汇将之压缩并固化,并储存在记忆中,方便下次使用。

    图片

     

    比如,上述的“能饱腹、有味道、我能咬碎吞咽的、草原里常见的食物”,我以“水果”代替;

    “拿得动、支撑我体重、使我变得更高、草原里常见的物体”,我以“石头”代替;

    ……

     

    通过语言“魔法”,上述大量工作项,我压缩成:

     

    “我想吃树上的水果,够不着,得找块石头垫脚。”

     

    大脑的工作记忆处理这几个工作项就手到擒来了。

     

    这正是人类思考复杂事物的基础——

    借助语言词汇,将感官经验获得的混乱信息,梳理成了思维能够简单应用的“秩序信息组块”。将之压缩存储(以词汇映射“意义”的方式),方便大脑以后更高层调用,从而允许我思考越来越大,诸如像本专题一样宏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当我在脑海中调用语言词汇时,我甚至能随心所欲的“变出”现实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

    • 蛇身、鹰爪、鹿角、鳄鱼头、能飞天,充满贵族气息——用龙来称呼它!
    • 木块拼接而成,浮在水上、能载人载物、以大块张开的帆布,借用风力来驱动——帆船!
    • ……

     

    *人类把“脑海中灵活操作符号(词汇),生成各种新事物的能力”称为“创造力”或“想象力”,科学家把它称为“思想实验”。

     

    语言还能显著提升(抑制)我们的精神力量,发挥真实水平。

    我们都明白“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道理,同样一个人,精神振作时能一口气跑个十公里,灰心丧气时,连在沙发挪动屁股的力气都没有。

     

    就拿我自己来说,如果缺乏一点“自嗨”精神,我光是想想本专题这般的“鸿篇巨著”,就吓得闷头煲剧去了。

    但为什么我有勇气把它完成?

    因为我施展了“内在语言”这一魔法——当我犹豫要不要写本专题时,我内心语言扯着我衣领喊:

    “多独特的视角!读者们将醍醐灌顶,你每天吃那么多粮食,也该给国家做点贡献了……”

    于是,有了本文。

     

    没错,同样能力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有些人能够火力全开去做,有些人只能发挥一半水平,而有些人却只会关进房内瑟瑟发抖……

    其中区别,恰恰在于一个人是否能驾驭内在语言这一魔法。

    我说的可不是“自我激励”这类鸡汤式过度简化的解释,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奥秘。

     

    继续探索前,我们先重新梳理一番,为什么就连弗洛伊德都认为,语言即魔法:

     

    • 语言能让我将经验中有价值的信息结构梳理固化、压缩、存储、以备后续调用,这是“符号思维”的基础,是人类跟其他物种拉开差距的关键;
    • 语言能让我与世界互动的反馈进行编织,而编织的故事要么赋予我勇气、专注、冷静,要么让我变得懦弱、慵懒、自我放逐,这正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关键
    • 我的思维能借助语言进行更高层的操作(思想实验),进而洞察出更复杂且高价值的信息结构(发明创造),或者指导我优化行动策略(做计划),或者改变我的精神状态,让我能调动注意力资源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 ……

     

    明白了语言与魔法的内在一致性,我们就能像哈利波特一样,找到9又3/4站台,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着驾驭语言的魔力。

     

    首先,我们先学习初级魔法——运用语言让大脑火力全开。

     

     

     

    “状态提升”精神系魔法

     

    许多人不通语言魔法,只因习惯使用“宽、泛、大”的词语。

    不难理解,哪怕是大法师邓布利多还是甘道夫施展魔法时,好歹也得传递清晰、准确的言词吧,何况我们这些魔法小学徒?

    *分别是《哈利波特》、《魔戒》中的法师

     

    为什么使用宽泛大的词汇会抑制我们的潜力?诸如,失败、懒惰、学习、努力等等这些“宽泛大”……

    因为言词左右我们对客观事件的解读,越是宽泛的词语对思维的指导越是模糊思维得不到指导,就倾向于习惯反射——而习惯,意味着两点:

    1. “不经脑”,即无法倒逼思维进入“专注状态”,无法激活大脑活性
    2. 只用旧有思维,大脑得不到“从中能学到新事物”的暗示,就不会进步

     

    我举个典型例子。

    当下人类社会,人们做任何事都习惯用“成功或失败”对结果进行描绘。但实际上,同一件事,“失败”代表非常多的可能。

     

    比如,你向心仪的姑娘告白“失败”,这可能意味着下述任何一种可能:

     

    • 姑娘嘴上说不,心里美的开花
    • 对你有好感,但你们文化差异大,有顾忌
    • 认识时间尚短,需更多考察
    • 你嬉皮笑脸,不认真
    • 这姑娘喜欢女孩
    • ……

     

    请看,上述多数“失败”都存在挽回的空间,甚至机会很大。而你一旦用词语“失败”对结果定性,就相当于给自己施了“情绪黑魔法”——自怨自艾,试问你还怎么发挥理性睿智、谈笑风生?

     

    那我应该用什么语言魔法才能让大脑保持智商在线?

    我向大家推荐一个神奇的魔法:反馈——在任何“失败”或“成功”的语境,你用“反馈”取而代之。尝试一下,你会发现,自己将因此保持在最佳状态,并将负面情绪的影响降至最低。

    图片

    譬如向女孩表白,如果你将“失败”看成“反馈”,那么你的大脑就会积极搜索女孩反馈的蛛丝马迹,进而做出调整,增大后续成功率。

    如此,你的心态截然不同,智商也会更在线,这不就是语言的魔力么?

     

     

    我再举个例子说明下如何运用语言魔法。

    比如,熬夜伤身,但我就是每天控制不住熬夜。通常这种情况,我会给自己贴个“意志力薄弱”的标签。

    那意志力具体指代什么?某种灵魂力量、思维肌肉还是身体健康状态?我不得而知,所以我的大脑更不知往哪里使劲。

    我该如何发挥语言魔法?很简单,诀窍是——尽你所能,用具体、精准的词语描绘现状

     

    忍不住熬夜,意志力差?

    不,你需要详细自我剖析,直至找到更精准、贴切的描绘为止,比如:

    • 工作索然无味,大脑对新奇刺激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
    • 对未来充满焦虑,却又不知从何发力;
    • 喝太多咖啡、茶,晚上毫无睡意;
    • 白天太闲,睡太饱
    • ……

     

    上述任何一种描述(内在语言),都比所谓的“意志力”(在我看来意志力是伪命题)有用的多——你描述的用语越具体、越接近你真实状态,你大脑思维也就越清晰,越容易优先调用大脑资源处理面临的问题——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专注、自信。

     

    语言的初级魔法,提升精神状态,就是这么简单。

     

    你只需尊重语言在你思维秩序中产生的影响,就像伟大的法师邓布利多说的那样“对任何事物永远使用正确的称呼。”

    开自我设限、逃避问题的模糊术语,剖析具体语境,用毫不含糊言词描述实情,养成这种习惯就能施展魔力。

     

     

     

    获得信息秩序中的“炼金术”

     

    古往今来很多人痴迷炼金术,从破铜烂铁中变出金子或长生不老药,诱人。现代科学戳穿了这个泡沫,遗憾。

    所幸,在语言魔法中——确实存在炼金术。

     

    我们很多人在工作、学习、日常事务中,都偶然邂逅过“更精妙的信息结构”——就像灵感降临,让人突然产生顿悟或强烈的启发感。

    但很遗憾,多数人并没有尝试捕抓它,更不会将之纳入大脑思维结构中,为我们所用。

    这就好比你无意中洞察并“炼”成了新的高阶法术,却忘了把它记录在魔法卷轴内,损失不可估量。

     

    那么,该如何将“可遇而不可求”的高阶魔法顺利收纳为我所用?

    这涉及到两个过程:

    1. 得先识别出高阶魔法——当更精妙且高价值的信息秩序出现时,认出它
    2. 将之记载于魔法卷轴内——创建一个新词汇与之精准对应

     

    如何识别高阶魔法,即蕴含更精妙信息结构的“秩序信息组块”?

    它通常有三大特征:

    1.主观上,让你产生“顿悟”感

     

    *强调主观,是因主观顿悟,意味着你旧知识已“准备好”吸纳新概念了,否则就算我告诉你量子纠缠多么惊艳,你也缺乏背景知识吸纳它

    2.相比其“旧版本”(即你过去掌握的同类概念)能经得起更多的现实检验

    3.蕴含更精细的内涵,其解释能兼容更多更好的“理论”

     

    我举例说明下,你将会发现这并不会特别难。

    以写作为例。

    以前我认为,对读者最好的写作是,尽量详细完满。

    但有次看文艺评论时,有个艺术家对新人作品的批评是,写得太满、太用力,没有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空间。

    这个批评,像闪电一样触动我。

    一来,我以前隐约觉得,事无巨细的写作,看上去很蠢,缺乏美感(这说明我意识到以前对“写作周详”的信息结构经不起现实检验)

    其次,这种“保留空间”的观点跟许多其他艺术领域的“美学”理论非常契合,比如,音乐曲调的停顿、话剧演讲的沉默、小说对人物性格不正面描写的设计……

    这些种种“留白”,反倒能更好的让读者与作品产生互动留下时空,让“欣赏”变成“二次创造”。

    图片

    “触电”至此,说明我已经捕抓到了更精妙的“秩序信息组块”了,它符合我上述提到的三个条件:

    • 主观顿悟
    • 信息结构更精妙、兼容更多理论
    • 比旧版本经得起更多检验

     

    虽然走完了很关键的第一步——认出精妙的信息秩序,但如果你没有及时将之载入你的魔法卷轴内,很可能过后即忘。

    因此,你还需做一件事——给新生的婴儿起名。

     

    很幸运,起名的门槛很低,你唯一需要的就是一点想象力:用一个视觉化很强、你所熟悉而又形象的名词为其命名。

    毕竟是载入你自己的魔法书中,怎么方便你后续调用就怎么起。

     

    比如,刚才提到的“写作不要写得太满,给读者留下二次创造空间”,我就可能会将之命名为“创造写作” 。

     

    当然了,命名没那么多束缚,你自己的专属魔法,你爱怎么起就怎么起,原则就是方便记忆以及日后施展

     

    我这般草草举例,你或许不太把命名新词(你的内在词汇)这事儿放在心上。

    但它可不是用来“秀”你的大脑肌肉——新的词汇,能为我们的思维解决现实复杂问题提供更多的可选项,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结构映射。

     

    比如,前面说的,光是用“反馈”代替“失败(成功)”就能让我们的思维进入“学到更多”的热身准备。

     

    又比如,系统论中的一个词汇“次优化”,就是一个很棒的魔法。

    它向我们警示,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些“自私而短视”的组件,它不顾整体利益,拼命壮大自己,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彻底崩溃。

    比如,企业中,销售领导不顾资金周转风险、供应产量不足等各类问题,毫无底线、盲目签单,最终搞出各种坏账或投诉,这是一类“次优化”;

    又比如,人类身体的某些细胞不受“指示”,肆意自我复制,最终导致死亡——这就是癌细胞,也是“次优化”的体现。

     

    如果你深谙“次优化”的信息秩序组块,就能获得一个新颖且更适应现实的观点——从系统视角看待你的工作、职业生涯,从而拥有比别人更丰富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

     

     

     

    像魔法一样敬畏语言

     

    在各类魔幻作品中,法师们用各种不同的水晶,就能创造出效果不同的魔法,但今天起,你无需再羡慕了,因为这跟人类运用语言的技能如出一辙!

     

    水晶——隐喻着“结构化信息”,而词汇正是结构化信息的载体。

    水晶组合创造不同魔法——将不同词汇的信息秩序组块在思维熔炉中,或在现实实践中,都能组合成更精妙更强力的信息秩序,创造更多魔力,任由你运用于不同语境中。

     

    掌握的词汇(内化的知识)越精细,你能进行的符号操作越复杂,意味着你掌握的语言魔法就越登峰造极,能创造的事物也就越多,影响力越强

     

    实际上,人类中的各种思想家、科学家、各类专家,他们都是精通各种信息结构、语言魔法的大法师。

    无论是数学语言、中文拉丁文、物理计算机语言、诗歌音乐……这些通通是语言的一种,是秩序化的信息结晶,能为我们的头脑所捕获、再创造、提升自己、乃至改变世界。

     

    小时候,我们看着天空发呆

    长大后,我们对着生活低头

    有时,我甚至认定,油盐酱醋庸庸碌碌才是生命的全部。

    但我错了,9又3/4站台确实存在,它正如禅宗中关于“大海龙门”的传说:

    大海中有个龙门,鱼穿过门就能变成龙。但龙门是看不见的,鱼穿过龙门后看上去也仍是鱼。然一旦穿过龙门,鱼真的变成龙,不再是鱼。

     

    现在,9又3/4站台就在你面前。你看不到,然而一旦你抱着敬畏之心穿过去,世界看似仍是那个世界,但它的的确确唤醒了奇幻的一面。

    在这个世界,你迈出的每一步,看似平凡无奇,但专属你的传奇之旅,早已扬帆启程。

     

     

    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让我写作动力满满


    延伸阅读

    说服,编故事,二手世界

    “我爱你、你爱我”的“我”是同一人么?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魔法学院入学指南:语言篇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