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过度压力会带来“短视(狭隘)效应,你长期以“逃避”的心态对待压力也会引发慢性疾病,但这只是因为你仅看到了压力邪恶的一面,你默认我们面对「压力事件」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无论是从宏观(行为经济学)还是微观(认知神经科学)角度,上述分析已呈现了压力带来的正向作用。能否驾驭压力转为正向,正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回应,一切都在一念之间。如果你仍有点迷茫,我们不妨把思考再往前推进一步。我们谈一个人人忌恨的话题:死亡。四死亡赋予时间以意义就像我们对待压力的态度一样,人人忌恨死亡。但要我来说,其实人类要感谢“死亡”的存在。在你破口大骂前,我们不妨先看下死亡的对立面——永生。假设我们是永生物种,假定物质资源无止境,再慷慨点,赠你一个“永葆青春”。无限时间,没有压力,你可以义无反顾的去追寻你的梦想,爱你所爱,恨你所恨。这会是天堂么?得了吧。坦诚点,事实的真相是,我们只会无所事事,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理由很简单,我们之所以会把屁股从沙发上腾开,可不是因为“I have a dream”,梦想只会把你的屁股封印在沙发上——毕竟,梦只需“做”就行了,不用动。事实上,理想、梦想、追求都是压力的变体。在永生状态下,压力也随着消逝了。哲学家桑塔亚纳曾言“对永生来说,出生便是一个不详的兆头。”异曲同工。我们之所以行动起来,是因为生命不仅需要维持,它还需要发展,而且需要大步向前的发展。为什么需要发展?物理学给到解释,对抗惰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增)。但永恒的生命消灭了这个“一辈子的敌人”,没有抵抗熵增的压力,人类将受到永恒的惰性奴役。这个,我称之为“永生悖论”。简而言之,如果人类永生,人类社会只会演化成一种画面:既无爱,也无恨,世间万事如死水,停滞不动直发臭。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正能量”,比如,梦想、理想、追求、拒绝平庸、拒绝碌碌无为、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压力”的“变体”——它们直接唤醒人性中主动迎接挑战的一面,将之视作“默认信念”,激活生命活力。所以,这听上去很反直觉。尽管人人都憎恨死亡、惧怕死亡,但真相是——正是死亡赋予生命以价值。或者说,死亡赋予时间以意义。压力,是被一辈子的时光稀释了的死亡。死亡无法回避,压力亦然。我们既能与死亡和解,我们也应该与压力和解。最后,简单谈下,一旦我们尝试着新的眼光来看待压力,又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五不是消除,而是共存当然,明白了压力的实质,我们不仅没必要厌恶压力,从功利角度讲,我们甚至还能主动利用“压力带来的兴奋剂效果”。比如,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意义”,以此“仿真”真实压力的效果。譬如,理想(或梦想),就是一些“有追求的人”本能的将压力转化为内驱力;又比如,当你需要“坚持某事”(比如跑步、学英语),可以设想一个“假想敌”,也是一种将压力转化成动力的技巧;……这些话题「少加点班」以前的专题中都有提过,不再赘述。本专题,我想谈下“生命态度”——你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战略的推进模式。现代文明使我们养成了按部就班、万事俱备、万无一失然后才行动的思维倾向。比如,前两天,有位 暗智能 学员问我,“是否应该先成就事业再找对象?”;又比如,也有一些女生坚持要找个有房有车的对象才嫁;这两类想法,本质一样,都是只想参加一个100%赢率的赌博。这既不符合现实,更不符合人性。人性的实质是什么?它唯有以「真实压力」作为养料才能发展。尤其是,你想达成的愿景越高,你越要学着将压力作为盟友而非敌人。举个小例子。「少加点班」的专题。大家是否觉得,我每篇专题都是先充分调研选题、确保有“市场”,列好提纲,确保逻辑自洽、观点全部打通之后,再动笔撰写?若真这么干,你们现在就不会看到本文了。事实上,我既不会去想,“我一篇专题写个两三周,如果不火就亏大了”,也不会想,“时间成本这么大,要是中途写不出就亏大了”……我没想那么多。如果某个想法突然闯入脑海,这个想法恰好又对读者有用(不是迎合,而是真正有价值),让我产生“非写不可”的感觉。这时,我就动笔了。对,在完全没谱的状态先动笔、再综合分析、搜集研究、融会整合、再雕琢修改……每篇专题都是这样诞生,无一例外。这种策略当然要承担巨大的时间损失风险。有将近一半的专题,我写到一半才意识到最初的观点错了,于是抛弃;又或者某些想法过于超前不接地气,也被我抛弃。尽管如此,我仍拒绝稳扎稳打的写作。这种“预先知道结果”的写作既无难度又无趣,缺乏「真实压力」,自然没法调动我的潜能。我.需.要.这.类.压.力——起草的专题就像闭关的学员——我必须将之完成——这种使命感(压力的变种)激活了我的思维,让我有机会自我突破。如果没有这种压力,我多半在严肃写作这件事上始终一事无成。「人生大事」的道理一样,如果你老是想着彻底杜绝压力再行动,那恐怕做什么都为时已晚。买房买车有了积蓄再结婚生子?拜托,到那时说不定生育期都过了。荣格精神分析学说的“阴影人格”也特别类似“压力”。如果你急于排斥你的阴影人格,把它投射出去,会造成心理疾病,反之,一旦你试着接纳自身的阴影,它就能转化成狂野的创造力,为你所用。你如何看待压力,如何与压力共处,就是你践行人生的哲学理念。后记我明白,正在看本文的你,或许正被压力事件闷的透不过气,恨不得让该死的压力通通滚蛋。但我们仍需明白一点:压力无法消除,它就像我们的器官,就好比牙齿,你牙疼的时候巴不得把它拔掉,但我们享受美食却又离不开它。可见,彻底拒绝压力本身是个伪命题。我们唯一该做的,是与压力和解。选择与真实压力共处,不断迎接真实的、不确定性世界的随机挑战,这样的人生,不是照着剧本演戏的木偶,这样的人生,是在创造。诚如:压力赋予思维以能力,死亡赋予时间以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