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摸透一个人 | 科学识人模型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又发现一本奇书。

    书名叫 Revealed (揭开面纱),它构建了一个科学的模型来快速了解一个人。

    作者之一 Adrian Furnham  ,我在几年前就关注到了他。他是个高产的心理学家,已经出了 90 几本书。

    当时,我好奇一件事情:如何从一个人的语言里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作者的研究挺有意思:

    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的遣词造句上有很明显的差别。
    内向者,尤其在压力情形下,比如说面试,会放慢语速、有更多的停顿,会更多使用长的词汇或低频词汇。而外向者更倾向用短的高频词汇。 
    因为内向者的长时记忆更好,也更难控制语言制造的自动性。而长词汇,低频词是靠长时记忆存储的。
    图片
    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商业世界评估人选,例如企业评估高管人选、投资者评估创始人等等。它既结合了学术界的大量研究,又有商业界人士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模型。
    这个模型叫 RPP(remote personality profiling),即远程人格画像。意思是,即便我们没有见过对方,也可以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对其进行远程“画像”。

    RPP 从 6 个方面刻画一个人。分别是文化、成长经历、性格、思维、动机、黑暗面。

    01

    维度一:文化

    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定义了文化差异。

    RPP 引用的是组织人类学家 Geert Hofstede 的模型。它从 6 个维度来衡量不同文化:

    • 权力距离:国家或机构中权势低的人,对于权力分配不公平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越大,则人们越能接受地位差异、等级制度。
    •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人与人之间更独立还是更有依赖性。
    • 男性化/女性化:描述的是内在动机。男性化指的的是想做到最好,女性化指的是做喜欢的事。
    • 避免不确定性:害怕模糊与未知并对之避免的程度
    • 未来取向/过去取向:未来取向认为世界是变化的,要为未来做好准备;过去取向认为过去蕴含着智慧,应该遵从过去。
    • 放纵/自我约束:控制自己的意愿和冲动的程度。
    图片
    男性化/女性化的分布,颜色越深,越男性化|图片来源:geerthofstede.com
    例如权力距离,指的是地位低的人对权力差异的接受程度,权力距离越大,越能接受地位差异、等级制度。例如印度人的权力距离就比西欧更大。
    但是,作者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比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更大。

    一个印度人,如果他经常出国,或者父母也接受了西方的教育,那么他对地位等级的观念也许会更开放些。

    图片
    避免不确定性的分布,颜色越深,越讨厌不确定性|图片来源:geerthofstede.com
    因此,在判断文化因素时我们还应关注:
    • 他们的父母,或对他们影响重大的人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 童年在哪里度过?
    • 他们和谁交往?
    • 是否说其他语言?
    • 他们在哪里接受教育又在哪里工作?
    • 是否有什么国家级的系统,例如政治、宗教组织对他们有所制裁或影响?
    • 他们是否经常出国,和外国文化接触?
    • 是否有迹象显示他们拒绝出生地的文化?
    02

    维度二:成长经历

    成长经历影响一个人的因素主要有:

    • 父母的影响
    • 父母缺位
    • 出生顺序
    • 阶级
    • 工作经历
    • 疾病
    • 工作时的年龄
    • 国外旅行
    • 颜值
    • 性别
    例如,早年工作经历通常对一个人会有影响。对于有些人,它枯燥乏味或痛苦不堪,往后余生都想避免这类工作。而另一些人,则形成了维持一生的工作模式。

    再如,有研究显示长子/长女往往更有责任感、更传统、偏好竞争。晚出生的孩子更爱玩、更叛逆、偏好合作。(不过结论尚存争议)

    以上每一条对人的影响,作者都列举了许多研究。但总体来说,不幸事件、父母的教养对人的影响,尤其是不良行为的影响是最大的。

    03

    维度三:性格
    这个部分 RPP 引用大五人格模型,但结合 Pierce Howard 的研究具体分析了每一类人格在工作场景下的特征。

    它从环境、内容、时间框架、不舒适区 4 个方面来分析。

    例如外向者和内向者:
    外向
    内向
    环境
    偏好更有生机的开会场所,例如餐厅或酒吧,喜欢人多,而且焦点在自己身上;喜欢开着办公室门,对着门口坐着
    偏好更正式的办公室,人少一些,尤其是专业人士;最好待在背景中,偏好柔和光线
    内容
    喜欢热情洋溢和探索性的讨论,看重可能性;倾向于相信别人说的话;说话大声、快速、有策略
    偏好基于数据的讨论、正式的书面形式;看重可靠,不喜欢风险和不确定性
    时间框架
    对于没讨论完的内容,表现出给对方灵活的时间安排,但也觉得自己可以推动对方做个快速的决定
    对于没讨论完的内容,会给对方时间思考,尝试建立一个双方都舒服的时间表
    不舒适区
    孤独、缺乏刺激、单调的任务、不得不批评或传达坏消息、需要精确、细心、反思和深入分析的任务
    快速头脑风暴、应付客户、高刺激的环境、群体、发言
    04

    维度四:思维
    RPP 模型的“思维”又分为智力、学习商、思维风格三块。

    智力

    关于智力的评估,也有很多理论。

    例如,Robert Sternberg 的智力理论:

    • 分析性智力: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分析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创造性智力:用独特和创意的方式重组经验的能力
    • 实践性智力:适应新环境和处理变化的能力
    还有一些针对细分场景的,例如 Robert Hogan 等人的商业推理能力:
    • 战略能力:得分高者能关注长远问题,能了解技术趋势会如何影响业务发展。能跨业务找到解决方案。他们创新、好奇,容忍不确定性。
    • 战术能力:得分高者关注短期问题,他们擅长评估决策困难和结果,会沉淀决策经验供团队参考,他们追求精确、细节导向。
    • 批判性思维:这是前两者的结合,即关注长远又关注眼前,既创新又务实。
    学习商

    学习商指一个人面对新境况时,是否愿意学习和有能力学习。

    RPP 认为可以从 9 个方面来评估:

    • 关于学习的积极体验:学生时代关于学习的体验是否积极
    • 积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家庭和朋友是否鼓励阅读、思考
    • 年龄:年纪越大,通常越不愿意学习。但这一因素一般没有其他几个大
    • 智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通常学习商更高
    • 责任感:责任感越强,越愿意学习
    • 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的人一般更难集中精力
    • 开放性:是否对新事物有开放态度
    • 自尊:自信的人通常更能学习
    • 动机:知道自己为何学习,通常更愿意学习
    思维风

    RPP 模型认为有 2 组思维风格:

    • 聚焦思维(divergent thinkers):分析性思维
    • 发散思维(convergent thinkers):创造性思维
    • 共情思维(empathizing types):思考时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思维
    • 体系思维(systemizing types):思考时更关注事物系统是如何组织的
    05

    维度五:阴暗面
    阴暗面主要是心理学中比较负面或病理性的人格特质。RPP 着眼于与工作相关的阴暗面,引用  Robert Hogan 等人的研究,并增加了最后1条。
    • 多疑
    • 冷漠
    • 想象力异常丰富
    • 寻求刺激者
    • 冲动善变
    • 渴望关注
    • 傲慢
    • 敏感
    • 粘人依赖
    • 个人权利至上
    • 极端完美主义
    • 控制欲强
    06

    维度六:动机

    什么激励着一个人呢?为什么他们会做出愚蠢、奇怪或疯狂的事情?什么导致了他们的嗜好、品味和行为?为什么他们在有些事情上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了解一个人的动机也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然而动机往往是隐秘的,人们有时无法了解自己的动机,或者不愿承认。

    RPP 结合了诸多动机理论,总结出 9 种不同的动机:

    • 成就
    • 认可与虚荣心
    • 权力和影响力
    • 快乐和享乐主义
    • 信仰和信条
    • 接纳和包容
    • 风险和刺激
    • 物质主义和财产
    • 安全和保障
    6 个维度整合,最终可以形成一个汇总的评估表格:
    图片
    作者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问卷来评估这 6 个方面。

    如果你对如何了解一个人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即便没有兴趣,这也是一本很好的文献综述。对涉及到的议题,作者都介绍了相当多的理论,可以按图索骥!

    题图来自 Pexels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