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复一日,他很苦恼:我该怎么办?
如果你是小明的朋友,你会怎么帮助他呢?关注我公众号的读者对于“解决问题”这个主题一定不陌生。
-害羞内向?-克服内心的恐惧,最坏的情况能发生什么呢,大胆迈出第一步,做一个不要脸的人嘛!
-拖延症?-当你要拖延的时候,深呼吸,想想自己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Hmmm,这些方法挺好的,但是下次别用了。
才是问题维持的原因
我们尝试未果的解决方案,才是问题维持的原因!
我们想要解决问题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问题的锚定。举个例子,当你见到一个抑郁者,想要安慰 TA,会怎么说?“你要开心一点呀!”或者想办法逗乐 TA。但是这个人呢,原本只是有点不开心,现在却多了其他情绪:试图配合大家表演开心;感到自己很失败需要人安慰;或者感到自己很恶劣,对试图帮助自己的人不感激。他就更抑郁了。
拖延症患者小明,今天的工作没完成,想着明天早点起来,闹钟定了 6:00 一个,6:15 一个,6:30 一个。每一个都被他摁掉了。为了对付自己干活时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下载了一个番茄钟软件,走了两个番茄钟就被他搁置了。他很努力,依然拖延。

图片来自 Pexels
第一个问题我们晚点再解决。第二个问题,hmmm,你还真说对了。
解决方案就是躺平,躺平才能对付拖延症!!
这一理念来自一个叫系统治疗的心理学流派(更确切地说是其早期流派)。这个流派我自从两年前发现以后就非常喜欢,写过不少文章疯狂安利。
这个流派横空出世的时候,产生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想法,聚集了一帮牛X闪闪的大佬。其中,包括《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下称《改变》)这本书的作者团。
提到心理治疗,我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心理医生进行谈话治疗,谈患者的过去、童年,受过什么心理创伤。这些创伤随着时间在潜意识留了下来,而面对创伤才有治愈的可能。
这套理念是费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念。在系统治疗诞生的 20 世纪 50 年代,精神分析是当时的主流心理学流派。

图片来自 Pexels
他们观察到,当母亲来探望时,说着亲切的话语,患者非常高兴,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而患者母亲会感到不自在,拒绝拥抱。患者被拒绝拥抱后,有点不开心,母亲就问,“怎么,我来了你不高兴了?”
当患者对亲切的话语感到高兴时,他感受到了肢体上的拒绝。当他对肢体拒绝表现沮丧时,又接收到语言上的否认。
这让他很困惑,他无法处理这种矛盾的信息。
先驱者们开始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和“他人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这其中,家庭的互动又是最关键的。他们开始把目光从单个病人移向整个家庭的互动。
相比于精神分析致力于找到发病的“原因”,系统治疗并不关心原因是什么。由于着眼于整个家庭系统,因果都是相对的。
妻子:一回家就知道躺沙发打游戏,啥家务也不管。
丈夫:是你不让我做的。
妻子:我让你洗碗,你说你会洗。但每次都堆着,最后还是我来洗。
丈夫:我就想先休息会,晚一点我会洗的。
妻子觉得是丈夫总不做家务,自己才需要揽下所有事。丈夫认为是妻子把该做的都做了,自己才不做。他们的行为互为因果。

这也解释了前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许有其他的原因,也许原因很复杂。但系统治疗不关心这个。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来访者 K,35 岁未婚,生物学家,原本是老师,后来辞职去做一个独立的研究者。一直想写一篇有分量的学术论文,但是好几年了都没有进展。

图片来自 Pexels
阅读时,在读第一个单词之前,我会说‘很好’,例如第一个单词是‘这个’,我会说‘很好,这个’。在读整个句子之前,我要这样重复好几次。……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惩罚自己或者发誓,明天要不一样。”
拖延症+强迫症,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会下诊断,然后去探究原因。
但就像前面说的,系统治疗不关心原因。它只关心来访者的行为,尝试未果的方法是什么。
接着治疗师就问 K,尝试了哪些方法。
“我见过很多治疗师,试过冥想和催眠;……制定时间表和每日待办事项清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我认为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我没有真正去实施。”
某种方法一开始有效,后来没用了。我们通常都会像 K 一样,觉得是自己没有使用到位,或自己不够努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效。但系统治疗师认为,这就是无效的方法。
不管一个方法你“觉得”它多有用,只要它没解决你的问题,就是没用,就应该换个方法。
K 的“尝试未果的解决方法”就是强制自己“我必须回去工作”。治疗师制定了治疗方针:明确阻止他“想要工作”的努力。
即让他不要工作。

不过呢,系统治疗师的方法就是听上去匪夷所思的!因此对治疗师来说,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来让来访者接受自己的“处方”。
治疗师的说辞是,“从事研究”可能有一些不利的因素,你才总会停下来。我们要先讨论这些不利因素,再解决你的问题。于是接下去的几次治疗,治疗师都在探讨不利因素,并让 K 彻底别工作了。
听上去什么也没改变。K 本来就工作拖延,来了几次也依旧没有在工作。不过,几次“疗程”之后,事情有变化了。
K 对于不让工作很不耐烦,开始向治疗师要活干。
治疗师终于同意“让步”,但他只允许 K 做很少量的工作。
每天只能工作 30 分钟,之后一天都不许碰工作,每周只能工作2次。
又过了几个疗程。K 开始“作弊”了,他偷偷做了更多的工作。治疗师不开心,说进展太快了。K 问那可以每次就延长10分钟嘛?治疗师坚决拒绝。
就这样到后来,K的写作就走上正轨了。
治疗师让 A 下次出去玩的时候,找最漂亮的小姐姐,用一句非常普通的开场白搭讪:“我很想了解你,但我看到妹子就会很害羞。”
治疗师告诉 A,这么做呢,十有八九会被拒绝。
毕竟你选的是最漂亮的小姐姐,开场白也没什么亮点。
但是如果,有很小的可能性你没有被拒绝,那也不要和小姐姐继续聊,也不要下次约她出来。
因为这个任务的目的是让你免疫“被女生拒绝”。
再看一个治疗成瘾症的例子。成瘾症,例如酗酒、暴食、毒品等,传统的治疗手段是让来访者远离这些东西。
但我们一定都有经验,对一个有烟瘾的人说“你不要抽烟”,通常是没用的。而且你越不让他抽,把香烟藏起来,他就越想尽办法抽。
这里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一个人无法服从一个“不要做”的命令,除非有一个“去做”的命令替代。
在“我受到诱惑想要抽烟”和“我绝不能屈服”之间,前者是更容易遵从的命令。你不能只告诉别人你不能做什么,而应该告诉他你应该做什么。

图片来自 Pexels
你随时都能吸烟。但是只要你吸一口,那么就必须半夜起来连抽一包烟。
依然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你随时可抽,让“吸一口烟”不再那么珍贵;一抽就是连续一包,再好吃的东西一旦过量都会吃腻;且把抽烟和必须半夜起床的痛苦绑定起来。
系统治疗的“处方”在当时乃至到现在看来依然是离经叛道的。他们的很多思想对于处理问题都相当值得借鉴。例如不问因果,只看反馈;系统和互动的视角看问题等等。
有的时候,与其想“怎么把事情做好”,想想“怎么把事情搞砸”反而更有用呢!
初读《改变》是在 2016 年,当时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依然大受震撼。当时只以为是一本“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书。
两年前读了更多系统治疗相关的书之后,对这个学科彻底入坑。它的很多思想有相当的开创性,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相当有启发。我还写了好几篇文章:
《说什么并不重要,没说什么才重要》
《我提了一个问题之后,他的酒瘾就戒了》
《选择的困境,通常与选择无关》
今天介绍的内容来自于《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和《Tactics of Change》(《改变的技术》,还没有中文版)。它们是《改变》的实操手册。由于保罗·瓦茨拉维克的写作风格逻辑严谨,比较学究,《改变》这本书比较难读。但是两本实操手册都非常好读!!
系统治疗诞生之初,聚集了一帮牛X闪闪的人物,也启发了后来的诸多子流派。(有时间我还会再介绍,新年第一个Flag✌?)
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题图来自 Pexels
转载请注明来源:怎样把事情都搞砸?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