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诉诸同情的谬误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诉诸同情的谬误

    01.

    我们来看这几句话——

    兔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兔兔~

    已经三天没吃了,你得帮我付这顿钱

    他没亲人很可怜,所以他不会伤人

    你觉得上面这几句话有道理么?或者说你会因为上面的说法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么?

    因为“兔兔可爱”,所以端上桌的这盘菜就不吃了,还是照样吃?

    因为“他饿了三天”,所以“他”理直气壮地喊你付饭钱,你是帮他付,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因为一个人没亲人可怜,就断定了他不会伤人,是么?难道这之间有啥必然关系?

    很明显,这些乍一听感觉“有道理”,好像该这样做,毕竟同情、怜悯之心人皆有之,但是…

    但是却不应该因为同情、怜悯,而做出不相干的判断。

    否则,同情心泛滥只会把自己感动到稀里哗啦,做出的判断却可能贻笑大方。

    我们把这种,因为对某人/物所怀有的怜悯之心作为唯一依据,而做出的不相关论证的过程,称为诉诸同情的谬误

    02.

    强调一下,我们否定诉诸同情的谬误,为的是避免被别人拿它套路我们。

    我们也没有否定“同情心”——人性中非常美好的情感,怀有怜悯之心,绝对无可非议。

    只是我们得清楚:谬误和真理属于事实范畴,而同情心属于情感范畴。谬误和真理关注“是”与“不是”的判断,与人们的主观情绪感受无关。

    换言之,当我们将同情心——这种感情——误解为事实、或某一结论的“客观”依据时,就会出现诉诸同情的谬误。

    当然也不能把诉诸同情的谬误一棒子打死,毕竟在一些特定的地方,以诉诸同情的方式做“论证”是可行的。

    好比慈善事业,为了团结更多人一同参与,会呈现被救助者的现状,以唤起更多人的怜悯之心,并以这种情感的唤起程度作为“事实”依据,直接影响着别人是否下决心参与。

    03.

    我们人类的感受,只有经过专业训练才能用来探测真理。

    不过我们可以先记住一个警醒自己的规则:

    当我们将情绪视为判定事情真假的确定证据时,我们肯定在犯错。

    如果这种情绪是同情心,就会犯诉诸同情的逻辑谬误;如果是愤怒、恐惧等情绪,对应的就犯了诉诸愤怒诉诸恐惧的逻辑谬误。比如,

    大壮因为刘姨上有老下有小非常可怜而录用了她做财务,但这(刘姨的处境)并不能证明她能胜任财务工作。

    若她财务出身,则录用她无可厚非;若她对财务一窍不通,仅因为同情她的处境而录用她,则可能对企业运营造成影响。

    作为批判性思维者,为了避免诉诸同情、以及其他诉诸情感类谬误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以下三步训练:

    • 首先,别急着做判断。在判断前,反思是否受了情绪影响;
    • 其次,区分影响的情绪。若被影响,试着区分是何种情绪;
    • 第三,搁置情绪聚焦事件。分析事件因果及证明,做出判断。

    如此,便可以向理性思考者迈进了一步。

    以上就是我们对诉诸同情谬误的简单介绍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