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思维篇】内部视角陷阱:CEO为什么频频预测失误

table of contents

    【李叫兽·思维篇】内部视角陷阱:CEO为什么频频预测失误

    【李叫兽·思维篇】内部视角陷阱:CEO为什么频频预测失误
    【李叫兽·思维篇】前言
    什么是理性思维?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理性思考是超群智力的标志,但是研究发现,智商测试其实无法测试出一个人的理智。
    实际上,理性思维的核心并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思维的灵活性、内省、以及适时校准证据的能力。
    为了提高理性思维,未来几周,开启——“李叫兽思维篇”。每周推送一篇短篇类的思维文章。
    【理性思维第一篇】
    内部视角效应
    序言:
    其实,我们判断别人的行为往往比判断自己的行为要准确。
    因为当我们判断别人的时候,会正确地使用“外部视角”——比如参考历史数据,但是当我们判断自己的时候,却经常陷入“内部视角”——忽视客观规律,只从自身出发。

    企业高管在我们心中往往是睿智、优秀和聪明绝顶的形象,但是为什么他们经常犯我们都觉得很低级的错误?(比如盲目进入同质化竞争的市场)

    这是因为人往往在判断自己时采取“内部视角”。

    几个月前,我曾接到这样一个营销项目的请求:

    一个传统的照明公司(做低端节能灯)的CEO希望能够做一个APP,进军互联网,并且希望通过APP推广自己的产品。

    图片

    “这次公司是下了大决心的,可以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做。而且我们有那么多经销商,都可以帮忙去推广APP,肯定能推出去的!”

    ——他说。

    “那么这款APP你打算放什么内容进去呢?或者想要让用户在上面做什么呢?”

    “这个啊,其实可以放很多啊!既然我们是照明公司,可以放很多和照明相关的东西啊,比如最新的照明知识、公司最新款电灯的介绍、公司最新的促销信息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很有可能成功——毕竟有钱、有推广体系、有内容,这样的APP怎么会不成功呢。

    既然这样,我们想象一下成功的场景吧:假设用户为了获取公司新款电灯的介绍和最新促销等信息,下载了APP。

    而我们知道,电灯是一个很不需要经常考虑的日用品——几年才换一次而且很便宜。虽然很多人会去讨论最新的房价和最新款的手机,但是貌似很少有人去讨论电灯。

    所以,既然人们为了获取电灯新产品信息和优惠信息等而下载一个APP,那么必然也需要专门下载一个牙膏APP、插座APP、水杯APP、书架APP、椅子APP甚至椅子上专用螺丝钉的APP。

    这样一个正常的消费者估计需要下载2000多个APP。

    但是这可能吗?这种现象会出现吗?

    应该是不会出现——消费者可能并不像照明公司的人一样关心电灯,估计不会专门为了了解电灯资讯而下载APP。

    既然这样,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然后如果问他市场上大部分APP的成功率怎么样,他说:

    “这谁都知道,估计95%的APP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我相信我们还是能把它做好的!”

    嗯,公司的团队能力低于APP界的平均水平(公司没有互联网经验),而且也几乎不存在用户需求(用户不太可能为了挑选电灯而专门使用APP),但是为什么他仍然觉得自己能成功?

    因为大多数人一样,他采取了内部视角,判断问题时从内部出发而不是从外部出发——考虑的是“我有多少资源”、“我有多大决心”、“我有多大梦想”,而不是“其他人面临类似的情况有没有成功。”

    而大众为什么反而有时候比这些高管还要“聪明”——能够一下子感觉出这个项目根本不靠谱?

    那是并不是因为大众更加聪明,而是因为当判断别人的时候,人更加倾向于使用“外部视角”——从相对客观的数据或者案例出发,而不是考虑主人公的梦想、决心和情怀。

    作为旁观者,当我们看这个案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印象中大部分搞APP的应该没有成功吧?”或者“这种东西我周围朋友应该都没多少人想用。”而这就是采用了“外部视角”。

    但是一旦开始预测自己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站在自己的角度出发,而这往往会让我们高估结果、低估代价。

    半年前,格力空调的董事长董明珠豪言壮语要做格力手机,并且声称自己可以1年内卖1亿台。

    图片

    而她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找的证据全部来自于“内部视角”:

    “我们格力有完善的渠道,我们掌握核心的科技并且有强大的生产能力……”

    事实上,她并没有提供任何“外部视角”方面的证明。而“外部视角”的证明应该是这样的:

    “根据各个行业的过往经验来看,在行业进入同质化竞争、出现了几家绝对巨头而又没有面临重大技术变革的时候,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其实成功率很高!”

    (如果采用了“外部视角”,你就会发现这句话其实根本不靠谱。)

    实际上,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外部视角远远比内部视角要准确地多,因为人几乎无法在感受自己的时候保持客观:

    • 一项研究发现,超过80%的人认为自己的开车水平比至少一半的人高。

    图片

    • 大部分企业高管都承认,绝大部分企业并购都以失败告终,但是他们总认为自己的这次并购不会失败。
    • 大部分手机公司的CEO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多地人涌进智能手机市场,它们绝大部分都会以失败告终(消费者不需要这么多手机品牌),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都觉得自己的手机会“颠覆世界”。

    当我们预测别人的时候,能够保持“冷静”和“客观”,能够至少看一下历史数据或者成功概率。

    但是当我们预测自己的时候,却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我有多少梦想”以及“我有多大资源”上,而不是去研究一下其他人面临类似的情况是否成功了。

    那么怎么纠正这一思维陷阱呢?

    把自己当做别人来预测

    假设你看到这一组起床数据:

    如图,你知道了小明前7天的计划起床的时间(闹钟)以及实际起床的时间,请你预测小明第8天的实际起床时间大约是多少?

    图片

    这是再也简单不过的预测了,大部分人会预测小明第8天仍然会赖床,可能会在10-11点起床。

    但是这样的预测到了自己这里却容易失效。

    比如很多人每天都下定决心明天早起,并且相信自己第二天肯定不会再赖床。

    他们会在前一天信誓旦旦地设置好闹钟并且下决心第二天肯定早起——这样预测的基准是自己的决心,而不是“历史数据”。

    所以,如果想避开“内部视角”的思维偏见,就要把自己架设成别人进行预测。

    比如,当你觉得自己具备了充足的资源和信心想去做一个电灯APP的时候,可以这样考虑:

    “假设有个人信誓旦旦做APP,具有跟自己类似的目标和资源,你觉得他成功的概率有多少?”

    如果你预测他成功的可能性不高,同样也应该预测自己成功的可能性不高。

    毕竟:

    “人类最大的愚蠢就是付出相同的行为却期待不同的结果。”

    如果你跟其他历史上的失败者付出的行为是一致的,那么就不要对结果的改变产生太多幻想。

    减少“控制错觉”

    为什么预测别人的时候觉得成功概率低,但是预测自己的时候却容易信心满满?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幻想相同的事情到了自己这里会有不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当机器摇骰子,自动筛选出刮刮乐(可能有奖)并且让人购买时,人们愿意为这个刮刮乐支付2美元。

    图片

    而当人们自己摇骰子选择刮刮乐的时候,却愿意为它支付9美元——这就意味着人们潜意识觉得,自己摇骰子提高了中奖的概率。

    但是如果理智地一想就会知道:骰子的点数明明是随机的,你自己摇和机器摇结果明明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人们潜意识觉得自己摇骰子能够提高成功概率呢?

    因为这增加了“控制感”,而控制感会增加人对成功概率的预计,以至于人们经常幻想自己的某些行为能够控制结果。

    比如当人们掷骰子想要投出一个小的点数时,就会用手轻轻地抛一下——就好像少用力,点数就会变少一样。

    图片

    当人们觉得自己处于某个控制位置的时候,就会想当然地提高对成功率的估计。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你的能力并不比其他做APP的人能力强,你的资源也并不比他们多,你仍然觉得成功的概率超过他们——因为这一次,“骰子”在你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各种“迷信”,人们认为通过自己的一些虚假控制行为(比如烧香拜佛或者吃鱼的时候不要把鱼翻过来),就会降低失败的概率——也是把“骰子”放在了自己手里。

    所以,你需要认识这种“控制错觉”的存在并且减少对虚假控制感的幻想。

    如果你的资源、能力并不比其他的失败者更多,那么就不要仅仅因为这些资源能力在你手上,而觉得自己成功率高于别人。

    【李叫兽-思维篇】 每周周一更新

    每天让你更理性一点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