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一本可以学到思维方式的书

table of contents

    豆瓣9.1,一本可以学到思维方式的书

    我妈曾和我说过一个事儿。

    说她小时候,弄堂里有户人家,有个老父亲卧病在床。他非常痛苦,成天不想活了。儿女们把安眠药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

    一位邻居经常去看望他,这位老父亲就求邻居把安眠药递给他。多次哀求之后,邻居看他实在痛苦,就递给了他。后来这位邻居被老父亲的儿女告上了法庭。

    如果你是那个邻居,你怎么办?我妈问我,我沉默了。

    图片
    图片来自 Pexels
    这个道德困境在我今天要介绍的书中有详细论述。这本书叫《公正》。书如其名,它介绍了何为公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公正。

    它源自哈佛大学的同名课程。此书作者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他开设的“公正”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B 站上有这门课程的视频哦)。

    有些好书之所以是好书,是因为信息量巨大。有些书不仅信息量大,还通俗易懂。

    还有些书,在兼具前两者的优点之上,还能让人提升思维能力。《公正》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在邀请读者做思维的自我检视,弄明白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为什么抱持这些信念。

    更是因为从作者论述的方式中,我们还能学习到他的思维方式,如何来进行独立思考

    图片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思考公正的三个角度。我以“最大幸福原则”为例,试着来拆解下作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作者首先提到了一个真实事件——海上吃人事件。

    1884 年夏,四名英国海员被困在南大西洋的一只小救生艇上。他们的船在一场暴风雨中沉没了。食物仅剩两罐腌制的甘蓝,而且没有淡水。四个人中包含1名船长,1名大副,1名船员,据报纸报道,“这些人全都具有高尚的品德”。

    第四人是一名男仆,理查德·帕克(Richard Parker),年仅17岁。是个孤儿,这是他的第一次海上长途航行。他怀揣梦想,期待在这次旅途中成长为一个男人。可悲的是,结果并不是这样。

    四人凝望着海平线,希望能有一艘船经过,来解救他们。最初三天,他们定量分食了部分甘蓝。第四天,他们抓住一只海龟,又维持了几天。接着,连续八天,什么都没的吃。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当时,男仆帕克不顾劝告喝了海水。他生病了,蜷缩在角落里,看起来快要死了。第 19 天,船长建议用抓阄来决定让谁死,这样其他人也许能够活下去。但是那位船员拒绝了提议,因此没有抓阄。接下来的这一天,仍然不见别的船只。船长向大副示意,他们只能杀了男仆,并让那位船员别看过来。

    船长做了个祷告,告诉男孩他的大限到了,然后用一把袖珍小刀刺进他的喉部静脉,杀死了他。那位船员摆脱了良心的谴责,分享了这可怕的施舍。三人以男仆的尸体和血为食,又支撑了四天。

    救援终于来了!第 24 天,这三个人被救了上来。回到英国后,他们被捕并接受了审判。那位船员成为污点证人,船长和大副则被送上了法庭。他们承认自己杀害并吃掉了帕克,声称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必要。

    如果你是法官,会怎么审判呢?

    接着作者介绍了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它的主要主张是,我们应该使幸福最大化,使快乐总体上超过痛苦。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策制定者应该要能使社会总体的幸福最大化。即“最大幸福原则”。

    这一思想似乎支持吃人的那 3 个船员。

    帕克又弱又病,他反正很快也会死掉。1 个人死去 3 个人存活,总比 4 个人都死去要强吧?牺牲少数人的幸福,换来多数人的幸福,这在总体上似乎可以让幸福最大化。

    可是也有人指出,这违反人权。

    难道我们就不会痛苦地感觉到,杀害并吃掉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男仆是不对的吗?利用他的脆弱,未经本人同意就剥夺了他的生命,这难道是对的吗?

    图片图片来自 Pixabay
    那么,“最大幸福原则”到底是否适用这个事件呢?作者并没有回答,此时他引入了另一个例子:严刑逼供是正当的吗?

    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是随便拿来用的。我稍后解释,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例子:

    假设你是国安局的一员,接到线报,北京某地安装了定时炸弹,明天就会引爆,全城将会炸为废墟。

    你抓到了一个恐怖分子嫌疑人,他很可能就是安装炸弹的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拒绝说出炸弹藏在哪里。你会对他严刑拷打吗?

    当我们考虑上千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即使是最热心的人权倡导者,可能也很难再坚持说,严刑拷打恐怖分子嫌疑人是不可取的。

    牺牲少数人的幸福,换来多数人的幸福。

    可以看到,作者选取的例子,是把这条原则中的条件(多数人)极值化了。

    他把“多数人”的数量无限放大:不再是3个成员,而是多达一个城市的人数呢?

    把条件极值化,更能体会原则成立的边界。

    当我们要拯救的人数无限巨大的时候,严刑逼供似乎也是正当的。是否就说明边沁是对的,道德就是得失计算呢?是否船员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应用功利主义的原则呢?

    作者依然没有回答,他接着做了一件事:再次对比了两个事件。

    这两个事件中还有什么差异呢?

    还真有:船员事件中,死去的是个无辜的人。而严刑逼供的对象,是一个恐怖分子。

    牺牲少数人的幸福,换来多数人的幸福。

    在这条原则中,“少数人”这个条件是不一致的。

    Ok,那么替换条件,换成一样的:如果这个被严刑拷打的人,是一个无辜的人呢?

    并且,作者再次将条件极值化:

    如果,拯救这座城市的唯一方法是折磨他年幼的女儿呢?

    由此作者得出结论:

    在定时炸弹这一案例中起作用的道德直觉并不仅仅是关于得失的算计,同时也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观念,即恐怖主义者是坏人,他们应该受到惩罚。
    至此为止,作者示范了,通过更改原则成立的条件、极值化,寻找相似案例、对比差异等等,去寻找原则适用的范围和边界,厘清一些有迷惑性的议题,进行独立思考。
    图片图片来自 Pixabay
    在思考一条原则/规则时,无论它涉及哪个学科,寻找适用范围和边界,是一种向下的思考。我们还可以进行向上的思考。

    例如,本书探讨了三种思考公正的主张,分别是功利主义、自由和德性。作者指出,它们的视角不一样:功利主义是一种结果视角,另外两个,是过程视角。那么我们就可以思考,两种视角下,是否还有别的主张?是否还可能有别的视角呢?这几个问题,也同样适合于别的学科。

    而且,我们还可以总结,当我们反驳一种观点的时候,也至少有 3 个方向:

    * 论证的方式(论证是否充分、强有力)
    * 范围和边界(观点是否适用某个事件,向下)
    * 角度和视角(角度视角是否合理,向上)

    以上是我所体会到的,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辨之旅”。

    通过对“公正”这一议题的深入解剖,作者就像一个思维健身教练,完整示范了价值判断的方法。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