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总在第二问 | 如何追问

table of contents

    有时候你已经提问了,对方也回答了你。可这答案无关痛痒,你知道你真正想要的答案已经无限接近了,却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提问。

    最难受的不是不知道如何提问,而是答案即将爆浆,你却无从下口。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除了有难易之分,还有速度的差异。

    一个问题,在被访者知识水平之外,那么它是难的,无论怎么追问 TA 都回答不了。

    而问题即使在被访者知识水平之内,抵达答案的速度也会有快慢差异。例如这不是被访者习惯的思考角度,它就会慢一些。

    《你如何提问,就如何过一生》里,我提过,提问不是一种被动,而是一种主动设计。在提问之前,对问题的难易快慢有所预期,这也是一种主动。

    今天我们来聊聊何时追问,如何追问

    01

    何时追问

     

    对问题的难易快慢有所预期,我们才不会错失追问的时机。哪些问题抵达正确答案的速度比较慢呢?试举几例。

    涉及未来

    《循环提问》(这是一本系统心理治疗访谈实录)中,治疗师在治疗前都会询问来访者具体的治疗目标。

    有个案例是:病人恩斯特有肝硬化,做过肝脏移植手术,却还喝酒成瘾。他和母亲、姐姐一起参与了访谈。(西蒙是治疗师,下同。)

    图片

    图片来自 Pexels

    西蒙:假设今天的谈话很成功,接下来的后续谈话也很成功。那么在这一系列成功的谈话结束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恩斯特:如果我确信谈话会成功,那么我认为我会重新变得积极主动。

    西蒙:在哪些方面您会做得和从前不一样?

    恩斯特:我想事情总是有两方面的,我是单身,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我去找别人,但是却根本没有任何回应,我不记得了我曾有多少次给别人打电话,他们说我现在没时间,我给你打回去,但是却什么都没发生,那我自己当然就会想一想了,为什么别人不打回来?

    西蒙(追问):好吧,我想再问得尖锐一些,如果我纠缠不休地一问再问,那您必须得原谅我。您有一段很长的故事,知道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会固执地追问下去......我们假设来了一位好心的仙女......我们假设她把您所有的问题都给消除了......那么明天早晨会是什么样子的?您的个人生活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通常都能讲出自己的目标,例如解决某个问题。但我们很少想象这个目标达成后(尤其是这个目标涉及一个困扰很久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具体会是怎样的。

    人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准确地讲出来,他们的“问题”在哪里;但是却不知道从哪里可以发现,问题已经“解除”了。

    对于系统治疗师而言,“目标”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果你无法想象病好了你会是什么样的,那么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你也不会认得。

    这里的病人恩斯特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有点离题。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果断追问。

    同样的问题也问了恩斯特的母亲:

    母亲:作为母亲,我必须要说,我是所有人当中最了解他的,他曾经是个非常有抱负的年轻人,非常乐观,在学习上很要求上进,直到肝硬化的事情出来。

    母亲并没有回答“目标”,而是讲了现状和过去。“目标”是指向未来的,但人们总容易回答成现状和过去,因为那是他们更了解的。

    同样的问题也问了恩斯特的姐姐:

    西蒙:您母亲对这次会谈的愿望是什么?您是怎么认为的?

    姐姐:我觉得吧,对于今天这次谈话的愿望,就是要开始认真研究一下所有存在的问题,然后呢一方面要让家里的气氛一步一步变得更加坦率、更加友好、更加真诚,而恩斯特也能更从容地适应新的情况,更少一些焦虑,母亲也得少催促他一些......

    西蒙:但这不会全部都是今天谈话的目标吧?是不是?

    姐姐:是的,这只是一个开端,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一步。

    西蒙(追问):如果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了,那么在你母亲看来什么才是标志呢?她在日常生活中从哪里能够发现我们走对了路?

    关于“目标”,一般人只能想到朝前的“一小步”。

    总结一下,如果你的提问是关于未来的,例如“目标”,那么你要特别注意对方的回答。如果回答是关于现状和过去、是含糊不清的、是只呈现了一小步的,不要轻易接受答案,果断追问。

    涉及他人视角

    案例:来访者是一对夫妻。妻子已经接受了几次精神科的治疗。她在交谈中表示,不确定自己是否得了“躁狂抑郁”。

    西蒙:对于您太太而言,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是躁狂抑郁”和“不是躁狂抑郁”之间的差别变得那么重要呢?......如果我们就此贴上标签“这是躁狂抑郁”,那会是怎么样呢?这和“这不是躁狂抑郁”的区别在哪里呢?

    施耐德先生:区别就是,如果是躁狂抑郁,那就可以治疗。医生们已经向我们保证过了。

    西蒙:这是您的观点,还是您太太的观点?

    施耐德先生:这也是精神病院里医生们的观点......

    西蒙(追问):对于您太太来说,差别在哪呢?她是怎么看的呢?

    施耐德先生:......她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

    西蒙:那么,躁狂抑郁对您太太就意味着,她有精神疾病。

    《我提了一个问题之后,他的酒瘾就戒了》里介绍过,系统治疗师不会直接问“你怎么看?”,而是会问第三方的看法——“你觉得 TA 是怎么看的?”

    但这不是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就像案例中的施耐德先生,有时会回答成自己的想法。

    涉及自我

    案例:施特凡(34岁)患精神疾病 10 年了,最近两年,他住的地方到期了,他在考虑搬到父母家。

    但兄弟姐妹不同意。他们担心,双亲过世后,照顾施特凡的义务会落到他们头上。整个家庭都到场了,包括施特凡、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西蒙:我们假设,今天给您做个血液测试——如果有这一类东西的话——然后确定,您的病没了,它再也不会来了!那么您会做什么?

    施特凡:哈,首先我会特别高兴,很高兴,我母亲......一方面我大概会做,只是......嗯,这病本来在那儿,实际上......我想想,我想想,我现在突然一下子变得健康了,我不知道......我觉得如果我很健康......我觉得,我就不再去父亲的企业里上班了。

    西蒙(追问):那么您会做什么呢?让我们先把这部分好好想象一下。

    施特凡:我已经经受了磨练,我经受了磨练,我在生活里受了很多苦,我也知道,这对我有多不容易。如果这病突然一下子没了,那我会极其高兴......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施特凡似乎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由于长期的生病经历,生病这种状态已经变成了施特凡自我身份的一部分。在家庭内部,生病也是把施特凡与其他兄弟姐妹们区别开来的一个特征。

    生病成了他自我的一部分。而一个人很少会想象,去除某一部分自我会是什么样的。

    因此,这类和日常思考角度不一样的问题,就要做好追问的心理预期。

     

    02

    如何追问

    良好的心态

    在运用具体的追问方法之前,首先心态不能崩。

    追问的难点,除了要准确判断对方的答案是否需要追问外,还在于追问本身是一件心理压力很大的事。毕竟纠缠不休地提问不符合社会礼仪,显得很没教养的样子。

    图片

    所以首先要抑制住自己想要认怂的心,可以在措词上示示弱来降低追问的带给人的“攻击性”。例如在第一个案例中的“如果我纠缠不休地一问再问,那您必须得原谅我。”

    其次,不要轻易地“理解”对方,不要轻易接受对方的解释。

    在施耐德先生的案例中,他们提到了一个精神病诊断的词汇“躁狂抑郁”,这个词汇对精神科医生西蒙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他敏锐地捕捉到,来访者口中的这个词汇与他的理解很可能不一致。

    他没有让自己“理解”对方,而是进一步询问,这个词汇对来访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大多数治疗师总是让人过快地用一些抽象的语汇给敷衍过去,或者他们过快地相信,自己已经知道了当事人的想法。

    这样的倾向阻碍进一步信息的获得。不仅仅是治疗师,对于任何提问者,都是需要避免的。

    接着,我们来看看追问的方法。

    具体化/抽象事物实体化

    一种是把抽象的事物实体化。

    例如上面的提问目标的案例:“我们假设来了一位好心的仙女......我们假设她把您所有的问题都给消除了......那么明天早晨会是什么样子的?”

    还是上面的喝酒的恩斯特的例子:

    西蒙:如果一位好心的仙女来了,她把所有的问题都给消除了,那么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您儿子的生活呢?家庭生活呢?
    ……
    母亲:......好吧,回到好心的仙女那里。我祝愿他能够恢复他原本的样子:一个成功的、友好的、积极进取的人。对所有的事情都更乐观。这是最重要的。他要有更多的自信,要更乐观的去看待未来,他确实应该把消极的东西搁到一边置之不理,而更看重那些积极的方面。

    西蒙(追问):下一步会如何发展?我愿意把它想象得更具体一些,好吧,我们假设一下,今天夜里这位好心的仙女就来了,他给他注射了一大针乐观进取和成功,然后会怎么样?

    以及前文中施特凡例子中的“血液测试”。

    类似的还有:如果我现在打开摄像机把你的状况录下来,在成功治疗之后,我再录一遍。那么在两个录像中会有什么不同?

    单纯问“如果你的问题解决了,你会发生什么?”,让人觉得抽象。而上面的种种例子,把抽象的事物实体化了,让人更容易理解。

    图片

    放大镜

    再一种我把它称为“放大镜”。先来看个例子。

    案例:父母经常争吵,一吵架父亲要么身体不舒服,要么垂头丧气。家庭中女儿常有出格的行为。一家人来访,包括父母儿女。

    西蒙:莫妮卡,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你母亲会感觉更好一些?是你父亲垂头丧气的时候呢?还是他兴高采烈的时候?

    莫妮卡:其实无所谓。

    西蒙(追问):每个人都会受到 TA 的伴侣感觉好坏的影响, TA 不会对对方漠不关心。

    莫妮卡:当他骂的厉害的时候。

    西蒙的第一问,在来访者看来,两者的区别不大,因为这问的是她习以为常的东西,可能根本没去细致体会。

    就像丢给你这个图,问你这俩是同一个人吗?第一眼的感觉会觉得是。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西蒙的第二问,解释了两者是有区别的。就像递给你一个放大镜,让你看看细微之处。

    所以这个追问看似只是简单地解释了下原因,却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类似的还有:

    前文“精神病 10 年的施特凡”例子中治疗师问他的兄弟保罗:

    西蒙:您也这么看吗?要是他突然之间变得健康了,而且住在家里,会发生这样的事吗?还是,您有不一样的看?

    保罗:嗯,我很难想象。

    西蒙:请试试看。

    保罗:我认识的施特凡已经病了这么久了,所以我几乎无法想象出来,他健康了之后会有什么行为。

    西蒙(追问):请试一试吧。人们总是会不断地经历到,有什么事情突然发生了,某个人突然摆脱了疾病。

    对自己的提问原因进行说明,或者简单解释一下自己的问题,看上去很“多此一举”,其实能起到放大镜的功效。

    提出细节追问

    对方实在想不出答案,提出细节提供选择,这会让回答更容易。这是一种常见的提问技巧。

    前文那个父母吵架的案例中,母亲经常去参加一个歌唱协会的活动,父亲对此非常介意,到了十分痛苦的地步。

    西蒙:他需要怎么做,她才能更多的到协会里去?

    儿子:(思考,挠头)惯常的。

    西蒙(追问):什么?大家在哪里能够看出来,他的行为是惯常的,他是要表现的兴高采烈呢还是垂头丧气?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退缩?

    之前“喝酒的恩斯特”的例子:

    西蒙:您如何才能提高喝酒的兴趣呢?您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呢,如果兴趣不会自己冒出来?您必须要怎么做才行?

    恩斯特耸了耸肩。

    西蒙(追问):走到那个房间里去,这会不会管用?

    恩斯特:不!

    西蒙(追问):翻一翻旧影集呢?

    恩斯特:大概吧......这取决于......

    西蒙(追问):报名参加考试呢?哪个最管用?

    恩斯特:有可能。或者面临着一件对我来说极其不舒服的事情。

    不过这种提问的风险在于,有时候答案是在你能想到的选择之外的。

    拆分

    对方回答不了,可以拆分提问。

    前文“精神病 10 年的施特凡”的例子:

    西蒙:我们假设,今天夜里您的疾病就消失了。永远消失了。它被发配到沙漠里去了。可以说,你们离婚了。或者,这个疾病遭遇到了一场车祸,它撞到树上去了,疾病不存在了。您现在是一个人,没有疾病。那么您会做什么呢?

    施特凡:嗯,我不知道......

    西蒙(追问):您明天做什么?

    施特凡:嗯,很难说,因为我没钱......

    西蒙:您怎么能搞到钱?

    施特凡:嗯,我去找父亲。

    西蒙:您去找父亲?

    施特凡:也去找兄弟们。

    西蒙:如果您不再是病人了,如果疾病不存在了,他们会给您钱吗?还是不给?

    施特凡:这我不知道。

    西蒙:您怎么认为的?

    施特凡:嗯,我想,作为那部分继承的遗产,也许会给的。或者......作为那部分继承的遗产,也许会给的。现在可能不会给,或者以后也许会给。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 “两种自我”示意图

    西蒙(追问):我们就直接停留在现在,今天、明天、后天。

    施特凡:这我不知道。

    西蒙:您会做什么呢?如果疾病没了......?

    施特凡:如果我得不到钱?

    西蒙:不是的。是疾病没有了,所有人都知道,疾病不存在了。您一开始没有钱,而且面临着这个问题:我是搬到父母那里去呢?还是不搬去?兄弟们还会反对您搬到父母那里去吗?还是他们会同意?

    施特凡:会同意。

    西蒙:哦,他们会同意,他们怎么就一下子转变想法了呢?

    类似于“目标”这样的分阶段的情况,可以拆分出简单的步骤进行提问。

    当然了,追问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追问的场景也需要积累。这篇呢,主要是给大家总结《循环提问》一书中系统治疗师们在提问时用到的方法。

    这是《如何提问》系列的第 5 篇,喜欢这个系列的老铁们转起来哟!

    参考资料:
    Fritz B. Simon & Christel Rech-Simon.《循环提问》.商务印书馆,2013.

    转载请注明来源:答案总在第二问 | 如何追问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