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名要上朝廷争,逐利要到市场逐
01.
在《战国策》秦国篇里,说到秦国要扩张,是先打蜀国还是韩国,出现了分歧。
大将司马错认为应该先攻蜀国,而相国张仪则认为“攻蜀不如攻韩”。
秦惠王就着张仪的观点,让他具体说说。张仪说到——
我们先亲近魏国,并改善与楚国的关系。
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两山入口,挡住屯留要道。
接着使魏国切断南阳的交通,使楚国逼近南郑,秦军再进攻新城、宜阳两地。
之后秦军来到东、西二周的城外,便可声讨它们君主的罪过。
随后,可趁机侵占楚、魏两国。
当我们遇到“你具体说说”时,要如何理解,做何答复?
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回答理由;也可以理解为“如何做”,给出方法。
或者两者兼备。
张仪的理解为后者——“怎么做”,实施逻辑为:
如何攻打韩国?
首先,亲魏、楚
然后,出兵三川扼要道
接着,断通路成势,攻两城
之后,兵临二周讨伐罪失
随后,侵入楚、魏之地
张仪继续说——
一旦成势,周王室将身处险境,定会献出九鼎及宝藏求和。
秦国得了九鼎,掌握了地图户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各诸侯莫敢不听秦国的号令。
这样才能建立霸王之业。
张仪在这里应用了条件推理:
如果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则霸业可成
秦得九鼎即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
所以,秦霸业可成
属于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的形式,
即,只要前面的条件为真,则后面的结论也为真。
02.
“怎么做”与“为什么做”是两个问题。
上面张仪以“如何做”为“为什么做”做了回复,但逻辑上支持不了“攻打韩国”这个观点的真实性。
于是他再做补充,试图否定攻打蜀国的价值,来支持攻打韩国的观点。
至于蜀国,是个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部落的首领。
劳民疲军攻打蜀国,却不足以凭此增加名望;
得到了它的土地,也算不上得到多少利益。
张仪在这里把“攻打蜀国”和“攻打韩国”整成了一组矛盾观点。
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析取推理:
要么打蜀国,要么打韩国
不打蜀国(因为没价值)
------------
所以,攻打韩国
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见得能通过“打蜀国没价值”推出“打韩国有价值”。
就攻打价值的界定,张仪讲到——
我听说:争名要到朝廷上争,争利要到市场上争。
如今的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
大王不去争,只顾戎狄蛮夷之地,这就离霸王之业远了。
张仪在这里应用了两个关联起来的三段论推理:
朝廷上争名,市场上争利
秦国要争名利
------------
所以,秦国要在朝廷和市场上争
周王室是最大朝廷,三川是最大市场
------------
所以,秦国应该向周王室争,应攻取三川之地
反之,无名无利,离霸业越来越远。
如果不想远离霸业,就别打蜀国,得打韩国。
03.
司马错不认可张仪攻打韩国的主张,坚持攻打蜀国,并给出了合理性论证。
我不认同这样的说法,我听说过一个道理——
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扩张领土;
要使兵力强大,必须先使民富足;
要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广施仁政。
如果这三点都做到了,则称王天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司马错在这里抛出了一个大前提——
如果一个国家地域辽阔、百姓富足、仁政广施,
则它可以称王天下。
之所以抛出这个大前提,是为了与当前的情形关联,推出更合理的结论。
如今大王疆域狭小、百姓生活贫困,因此我请愿大王先从容易的方面着手。
蜀国是一个西方偏僻小国,是戎狄部落的首领。
当前他们的社会现状像夏桀、商纣在位时候一样混乱。
如果我们发兵攻打,会像狼群驱逐羊群一样简单。
短短的几句,司马错就用了两个类比推理。
说蜀国社会治理现状:
夏桀、商纣时期社会治理混乱
蜀国如同夏桀、商纣时期
------------
所以,蜀国社会治理混乱
说蜀国容易攻打:
狼群驱赶羊群非常容易
秦军如狼群,蜀国如羊群
------------
所以,秦军攻打蜀国非常容易
容易是容易,那攻打下来之后有啥用处呢?
秦国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扩大版图;
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使百姓富足;
只要用兵蜀国会很容易屈服,也不牵连百姓。
所以秦虽然灭掉了蜀国,诸侯也不会觉得是暴虐;
即使抢了蜀国的所有财富,诸侯也不会认为秦贪婪。
如此,秦国只需攻蜀,就可名利双收,博得“除暴安良”的美名。
司马错在这里做了两个并列在一起的条件推理:
如果得到土地、财富,则是扩大了利好
如果不被诋毁而得称赞,则是积累名誉
秦攻蜀得土地、财富、未被诋毁、还获称赞
------------
所以,秦攻蜀可名利双收
而且,这种做法还最容易实施的。
04.
除了说自己攻打蜀国的理由,司马错还不忘回应张仪。
他对张仪的主张和“论据”逐一做了反驳。
如果我们先攻打韩国,劫持天子,得到的是恶名。
而且也未必就能获得利益,反而落个不义的名声。
司马错在这里应用了一个“两难”推理:
秦国攻打韩国、挟持天子
或许能得到利益,但得落个恶名
或许得不到利益,但得落个恶名
或许得利益,或许不得
------------
总之,秦国一定会落下恶名
落个恶名有什么可怕的?说起来还真有点可怕。
有恶名,又做了大家忌讳的事,这是非常危险的。
为什么呢?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齐、韩又是周的友邦。
当周自知将要失去九鼎,韩也清楚要失去三川,这样两国必定会联合起来,联络齐、赵去解楚、魏的围困。
两国会自主的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这些都是大王所不能制止的。
这也就是臣所说的危险所在。
司马错在这里用了一串相互关联的条件推理:
如果有了恶名,会被同仇敌忾
如果被当成敌人,会被联合抵制
周和韩联合,会拉盟友齐、赵
齐、赵入伙,则会缓和楚、魏压迫
楚、魏压迫缓解,则秦亲善受冲击
秦亲善失效,则秦扩张战略受损
扩张战略受损,则霸业建立受限制
------------
所以,如果有恶名,则霸业建立受限
之后司马错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攻打韩国不如先进攻蜀来得完满。
司马错一证一反驳,对自己攻蜀的观点做了支撑。
05.
秦惠王听了很开心:很好!就以你的意见。
于是,秦国出兵蜀地,历时十个月,终于攻取了蜀地。
将蜀主的名号更改为侯,并派大臣陈庄去任蜀地的相国。
蜀地既已归属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富足,而且更加轻视天下各诸侯国。
转载请注明来源:争名要上朝廷争,逐利要到市场逐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