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没有一种思维叫批判性思维!

table of contents

    大噶猴~我今天呢,要来揭秘一个认知史上的大黑幕!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今天已经耳熟能详。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它到底指怎么样的一种思维呢?

    想 1 分钟~

    你的答案是?

    “不盲从一个观点,批判地思考一个问题!”

    图片

    你可真是一个小机灵鬼呢!把问题重复一遍就能回答问题的技能是哪里 get 的?

    好,不盲从一个观点,质疑它成立的理由,是批判性思考。那么,研究一个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算批判性思考吗?比较不同解决方案利弊,权衡确定决策,算批判性思考吗?

    所以发现没有!其实根本没有一种思考叫批判性思考!

    我甚至觉得,这个词表达的不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具体的方法。它更多是一种意图,希望达到的结果。

    当一个人说:请你批判地思考这个问题。TA 可能想表达:请你理性、有逻辑地思考。它甚至等同于思考或者理性、逻辑这样的词汇。

    01

    隐含假设 :我没说,可你也没问啊

    记得有一次一个交互设计被合作方的老大怼了。

    当时是个类似滴滴打车的业务。需要用户选择起终点和用车时间。场景和滴滴不太一样,起点已知。所以设计的时候,终点需用户填写,在前,起点默认填好,在后。

    合作方老大:为什么不是起点信息展示在前呢?所有的行程类设计都是起点先终点后。

    我一时语塞。

    事后回想,他这句话其实隐含了一些假设:
    1 我们是行程类产品。
    2 所有行程类设计都是起点先终点后,没有例外。
    3 所有行程类设计都是某种设计的话,这种设计就是好的,我们应该这么设计。

    这些假设只要有一个不成立,他的结论也就不能成立。

    隐含假设最有威力的地方在于,它就像渣男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策略。你没有挑出来“我不会负责”的假设,就相当于认可了。

    图片

    谈恋爱吗,会坐牢的那种

    学会找到隐含假设,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吧?但是这就完了吗?

    02

    嘿,同学,你的理由掉了

    为什么小哥哥是个环保主义者呢?

    因为他很关心自然环境吖。

    (引自黄执中的《辩论十讲》)

    环保主义者的定义(至少之一吧)就是关心自然环境的人。所以这个回答并没有讲理由。

    这在逻辑学上叫“语义循环”,指的是结论并不是从前提推断出来的,结论只是前提的语义重复或是用了同义词。

    它和上面的隐含假设一样,都是语言谬误的一种。是一种并不好的论证方式。

     

    …律师和法官会讨论一个论证或证据的证据力,也就是一个证据所具有的法律价值或证据力量。… 一个带有谬误的论证是说服力(修辞效果)远远超过证据力(证据价值)的论证。
    《权衡 — 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还有一些根本就没讲理由的情况。

    黄执中在《辩论十讲》第4讲里提到一个案例:

    以下是一个好的论点吗?
    要推动教科书重复使用机制,重要的是编制具世界观、国际观,且能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的教科书。

    把它拆开来:
    议题:如何推动教科书重复使用机制
    结论:编制具世界观、国际观,且能让孩子从中学会思考的教科书。

    它根本没有理由!虽然它用了高大上的词汇:世界观、国际观,能让孩子学会思考。这些词汇暗示了这是一件好事。但这句话中并没有任何足以支撑结论的理由。

    所以在考察一个观点时,第一步是问自己:理由是什么?不要被一些具有修辞性、说服力的词汇迷惑。

    03

    演绎 & 归纳

    语言谬误,如果算论证方式的话,是一种不好的论证方式。那什么是好的论证方式呢?演绎和归纳。

    演绎不具体展开了,不明白的同学可以百度查看定义。举其中一个例子。

    现代逻辑的演绎里有个肯定后件谬误,在生活中也容易见到。

    简单讲就是,如果这个关系成立:如果 p 成立,那么 q 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说,当 p 成立的时候, q 一定成立。或者如果 q 是不成立的,那么 p 也不成立。

    但我们不能说,如果 q 成立,那么 p 成立,那便是肯定后件谬误。

    听晕了吧,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的女友(如果你有的话…) 和你说:

    女友:你不爱我了。

    你:???

    女友:如果你不爱我的话,你会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你上次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所以你不爱我。

    当然,你的女友大概率不会把话翻译成这么工整的三段论格式。但是如果她这么做的话,你会发现,她犯了肯定后件谬误。

    假设“如果你不爱我的话,你会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只能推断出:当“你不爱我”成立,则“你会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成立。

    或者,当“你会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不成立,则“你不爱我”不成立。即如果你没把我的话当耳边风,那么你是爱我的。

    但我们不能推断出对话中的结论。

    我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并不代表我不爱你啊。可能游戏更好玩阿,不是,我是说,可能我聋了啊。喂,你别走......

    说完演绎,再说归纳。

    类比论证、因果论证、例证法等都是典型的归纳法。

    拿类比论证举例,怎样的类比论证是更有说服力的呢?

    假如你已经养了一只胖橘,准备养条狗过上猫狗双全的生活。你挑来挑去看中一只柴犬。

    图片

    为什么是这只柴犬呢?因为你对自己说:

    我见过的柴犬我都很喜欢,而这是一只柴犬,所以这只柴犬我也一定喜欢。

    这就是一个类比论证。(当然,你大概率不会翻译成这么工整的三段论格式。但是,你也没有过上猫狗双全的生活啊,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图片

    那什么情况下这将是一个有说服力的论证呢?应考量哪些因素呢?

    1 实体数量
    实体数量 — 即过去的经历数 — 越大,论证强度越大。
    和柴犬玩过10次,比只在表情包斗过图,说服力更大。

    2 前提中实例的多样性
    玩过的柴犬,有公的有母的,有幼犬也有成年犬等等,说服力更大。

    3 相似方面的数量
    我玩过的柴犬,和眼前这只柴犬,在年龄性别等等相似度越高,说服力越大。

    4 相关性
    上面说的相似性,和结论相关性越大,越有说服力。
    例如之前的柴犬是在周二见到的,这只是周三。什么时间见到和是否合适领养没有相关性。

    5 差异性
    跟相似性相对。差异性越大,论证越弱。

    6 结论所做的断言
    结论相对于前提而言是否适度。翻译成白话就是,你做的类推是不是过于浮夸。

    例如这个例子:

    如果我朋友的新车每加仑汽油能行驶 30 英里,我会得出如果我购买同品牌同型号的车,我至少能使该车每加仑汽油行驶 20 英里。这个结论就是适度的,可靠性非常大。但如果我说,我将至少使每加仑汽油行驶 29 英里,这个结论受我的证据支持程度就会低一些。
    《逻辑学导论》

    所以总结起来,批判一个观点:

    首先看有没有理由支持?

    如果有理由,是否使用了合适的论证方式?
    如果没有使用,理由是否能支持结论?
    如果使用了,是否有语言谬误?
    如果使用了演绎或归纳,它的论证强度如何?

    学会了这些,算学会了批判性思考吗?

    有一位在美国教学批判性思维 40 多年的教授指出

    尽管我一直用批判性思维来指发现和检验假设的一般过程,但它并不是一个表述明确的概念,...... 它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对这一术语的使用反映了使用者的思想观念和学科背景。
    《批判性思维教与学》

    他指出批判性思维有五大思想渊源。它们是:

    • 分析哲学与逻辑学
    • 自然科学
    • 实用主义
    • 心理分析
    • 批判理论

    我今天写的只是逻辑学部分的批判性思维,剩下的留待下一篇写啦~

    题图来自 pexels.com, 正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