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回答是:
— “很棒啊!”(只有感受)
— “剧情不错。”(宽泛的观点)
— “我很喜欢啊。”(个人化的观点)
那你可以看看《分析性写作》( Writing Analytically ) 。
有时候没有想法,可能不在于思维能力多差,而是在接收信息的这一步就没有做好。接收信息,不是光“看”就行了,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大家先观察下面这幅油画,然后想想:你观察到了什么信息?
那作者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观察:有什么相似的细节?
这个人物脸部面无表情,头发一丝不苟包好、双手交叠。推测她拘谨、内心强大。
其次,有什么形成对比的细节?
老妇人穿着纯黑的裙子,但是帽子上有打结的装饰。墙面空荡荡,而窗帘上有些碎花。这些更有生气、更有装饰性的元素,突出了人物生机的一面。
最后,有什么反例?
整个画面的基调平静肃穆。这个人物身体无精打采,脚上还有一个支撑脚垫。她好像快坐不住了。打破了平静感,增加了紧张感。
你看,这种解读是不是丰富多了?当然,上面提到的结论只是一种推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至少,我们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有了推测的基础。
“相似、对比、反例”,这个方法在书中命名为 “The Method”。(看看这个霸气的命名,有没有“万法之宗”的感觉。)
第 1 个问题:“你注意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它可以阻止你急于下结论的倾向,而把注意力放在信息点上。
第 2 个问题:哪 3 个细节是最有趣的(或最重要的、最揭示信息的等等,形容词可以替换)?
第 3 个问题:为什么是这 3 个?
后两个问题同样让你把注意力放信息点上,同时通过排序去获得信息量。
还有一个类似的方法叫 “10点观察法(10 on 1)”。当你面对一个信息,说出10点观察到的东西,可以是细节,或初步的结论等。
当然,10 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你说的东西越多越好。不过当你脑子里有“10点观察法”这个概念的时候,你才会逼自己说更多。
这个过程可以让你强迫自己不断回答:我注意到了什么?我还注意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这还说明了什么?
看了这些方法,大家除了觉得有用想疯狂点赞转发,还有什么发现吗??这些方法暗示了一个秘密,就是:信息可能隐藏在信息被安排的结构中(信息的关系,信息的排列等等)。
先看这个句子:税法对富人有利。(Tax laws benefit the wealthy.)
第一步,拆解这个论断。例如:
纳税的法律给有钱人金钱上的益处。
纳税的法律使得有钱人更有钱。
这一步试着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个句子,去分解一些词汇。在这一步你能稍微感受到一些隐含的意思。
第二步,看隐含的价值判断、前置条件。例如:
税法不应该对任何人有利。
税法应该利于那些需要利益的,那些没钱的。
第三步,看关键词的定义。看看它们有哪些定义,和说者的定义有什么不同。
如何定义“有利”?是否意思是税法只利于富人同时会伤害非富人?富和不富的界限在哪里?
第四步,用相反的角度去看。(注意这里也是反例法)例如:
税法对富人没有好处。
税法对穷人有利。
这一步可以知道论断中排除了什么。可以进一步知道论断的范围。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句隐含了多种信息,具体呢,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去理解。
这些问题的坑点在于,它看上去只要求一个 yes or no 的简单回答,但其实包含了复杂的考量。此外,它暗示了答案必为两者之一,而其实未必:
-
有些事情不能被精确地分为两个方面,可能有其他分支 -
可能二元都有一定道理/都没道理 -
二元的其中一元可能有价值倾向(例如“文明”和“原始”)
来看书里的例子:
一种叫“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的管理模式在日本盛行,在美国的汽车行业也能有效吗?
在回答“有效”、“无效”前,我们可以这么做:
第一步:找出所有对立的类别
除了有效/无效的对立,还有美国/日本、 TQM/传统管理模式的对立。
这些对立引出了更多的对立。例如 TQM 是一个团队导向的、合作的管理模式。那么还可以考虑日本员工和美国员工的特质是怎样的,适合什么。也就是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个人主义、竞争关系之间的考量。
第二步:定义关键词
例如,TQM 是否在美国汽车行业有效,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有效”指产生巨大收益?更快地生产更多车辆?还是提升员工士气?
第三步:质疑对立,到底多大程度对立?能不能做成对立面?
例如你可以去考虑美国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日式的 TQM 到底区别程度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两者的特质了解会越来越多,也就越能解答问题。
当然,具体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提出假设、考量证据、权衡等等。那涉及如何调研一个问题,并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这些步骤是在指导你避免陷入一个非黑即白的回答。
另外还有一条有用的策略是提问“何种程度上”(To What Extent),而不是二选一(Either/Or)。
例如有人问:美国内战的原因是奴隶制还是经济问题?你可以替换成:在何种程度上,经济问题,而不是奴隶制,导致了美国内战?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想看这本书剩下的思考技巧的,记得点赞哦!!
题图来自 Pixabay,正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源:思考这件事,在观察信息的那刻差距就拉开了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