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含糊不清的谬误
01.
含糊不清,指论证中使用的概念、判断出现语义上的含糊或歧义,称之为含糊不清的谬误。
含糊,指论证中的概念、判断的含义模糊不清、含混笼统。例如——
好员工会得到奖赏
大华是个好员工
------------
大华会得到奖赏
这个论证从逻辑结构上看是有效的,但我们却不能从中得出什么确切信息。
大前提中“奖赏”和“好”这两个概念的内含和外延都是含糊的,我们搞不清“奖赏”具体指的是什么,“好”又是怎么评定的。再如——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在《人权宣言》中简略概括为: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看着好像能懂,要具体说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像这样越是提纲挈领的判断越是含糊,若想理解确切含义,就需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所涉及概念的准确定义。
02.
歧义,指论证中的概念含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导致判断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
有个故事说的就是媒婆利用歧义来达成目的的——
有位姑娘因缺了一块嘴皮,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因没有鼻子,一直娶不到媳妇。双方找对象都有个条件:不要有残疾。
于是媒婆去给小伙说:“这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伙以为“嘴不好”就多嘴多舌、话语唠叨,不算大毛病。应了。
接着媒婆去给姑娘说:“小伙子别的都挺好,就是眼下没什么。”
姑娘以为小伙子家穷,觉着眼下没什么不打紧,多陪点就是,以后会好。也应了。
等双方见了面,才发现上了当。都指责媒婆骗人。
媒婆辩解道:“我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
对于媒婆来说,她试图利用歧义谬误来达成目的;对于姑娘和小伙子而言,却是不自觉地陷入了歧义谬误,得了错误结论。
03.
混淆概念,指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导致论证出现错误。
故意混淆概念(称偷换概念)是一种进行不正当论证的诡辩手段,它或是利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或利用两个在含义或形式上相似(或者部分相同)的语词,来混淆概念以达成自己的目的。例如——
男:你既要这又要那,不怕被说成[拜金女] 吗?
女:你没听过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吗?价钱低了,还能叫爱情吗?
对话中引用的“爱情价更高”,本意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强烈感情,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反映的情感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无价的,绝非金钱能买到。
而这位姑娘却曲解了“爱情价更高”的本意,把概念偷换成了“物质交换的价值”,由此可推得:男孩给我花的钱越多,我们就越是高价值的爱情。
错误的概念应用,必然得出与事实相违背的结论,不利于正确地认识现实,达成目的。
以上就是我们对这含糊不清谬误的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含糊不清的谬误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