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之背景信息
01.
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的判断,都值得质疑。
a.刚打了个喷嚏,肯定是有人想我了
b.左眼皮老是跳跳跳,可能要发财
c.南极冰盖上有繁茂的椰子树
d.北极熊残忍地吃掉了一只企鹅
e.韩国将端午节列为了他们的文化遗产
以上几个句子/判断,你认为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值得质疑的?
虽然a和b两句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但不代表它客观上就是真的。意愿和事实需要区分。
如果稍微有点地理和历史知识,就能觉察到c、d、e三句与我们的(知识)背景相冲突——
c.椰子是热带作物不可能在寒带生长
d.北极熊在北极,企鹅在南极,怎么会相遇
e.端午节源自屈原,屈原是先秦楚国大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如此,当我们遇到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判断时,结合背景信息进行质疑,能更容易的辨识真假。
即便“不知道”——背景信息不足,处在了知识盲区,又无法直接观察,拒斥它就是最佳选择。
02.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首次评判一个判断时,初信度起到了关键作用。
初信度,指我们初次面对一个判断时,粗略地评判出的它的可信程度。
它取决于这个判断与我们的背景信息有多大程度上的一致,即它和背景信息“吻合”得怎样?
如果较为吻合,我们就赋予它较高的初信度。之后,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是真的。
如果互相冲突,它就被赋予了较低的初信度,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否则我们是拒斥它的。
冬天深圳的气温比西安的(气温)要高
这个判断与大多数人的背景信息——冬天南方暖北方冷——相符,我们不需要证据就可以接受它为真。
78岁的毛大爷在隆冬时节游泳横渡长江
这个判断的初信度就不高,它明显与人们关于78岁老人、长江、冰水中游泳等背景信息相冲突。
除非让我们现场亲眼目睹,或观看纪实视频。否则,真没什么方式能说服我们接受这一判断。
当然,也不排除有现场或视频造假,我们被愚弄的可能。
03.
关于初信度,难点在于对信任程度的把握。
当前并没有一个简明的公式或方法可以套用。
这要求我们只能在考量与背景信息相冲突——初信度较低——的判断时,首先要信任自己的背景信息;
与此同时,又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并意识到更进一步的信息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原被视为真实的判断。例如:
最近我一直受头疼折磨,吃完了医生开的药却无济于事。
一个朋友说他也是这个症状,一直吃药也是久治不愈,后来尝试了香薰,很快就奏效了。
虽然“我”对香薰能治头疼不寄予多大希望,但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香薰使人放松,而紧张是头疼的原因之一。
“香薰治头疼”这一判断的可信度,即不相当可信,也非完全不信,勉强有点可信。
背景信息对判断的可信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背景信息面越广,越能胜任对给定信息的评价。
而丰富背景信息的不二法门,则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们对影响判断可信度的因素“背景信息”的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可信度的影响因素之背景信息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