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10年前的渣画质视频简直要看哭我了

table of contents

    之前看《奇葩说》时,就被黄执中圈粉。今年过年期间翻到了他在辩论圈被奉为圣经的《辩论十讲》。虽然是10年前的视频,渣画面渣音质,但是简直太好看了鸭!

    图片

    虽然内容都是关于辩论的方法论,但是对产品经理思考问题也有很多启发。

    01

    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

    不是一个事实判断

    在 《辩论的架构》里,黄执中问台下的一个男学生:

    黄执中:学弟,你的鞋有什么问题?
    学生:没什么问题。
    黄执中:你最喜欢的鞋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xxx 牌子的。
    黄执中:它和你的鞋子比,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更贵,品质更好,blabla...
    黄执中:你看,问你的鞋有没有问题,你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和你理想中的鞋子比较,你的鞋就有问题了。

    由此,他引出:问题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同时指出:问题是一个价值判断,不是一个事实判断。

    他又举了个例子。说他小时候有一块新手表,有一次手表丢了,回家和妈妈说。

    黄执中:妈,我手表丢了。
    黄执中妈妈:你怎么这么不珍惜!xxxxx

    被骂了一顿。后来有一天他的弟弟哭着跑回家。

    弟弟:妈妈,呜呜呜呜...
    黄执中妈妈:你怎么了?
    弟弟:妈妈,我在学校,呜呜呜呜呜呜...
    黄执中妈妈:你在学校怎么了?
    弟弟:妈妈,我在学校,呜呜呜呜,我在学校....
    黄执中妈妈:怎么了怎么了?
    弟弟:手表丢了。
    黄执中妈妈:啊,没事没事。没关系的。

    同样的事情,由于弟弟的“呜呜呜呜”,妈妈脑海里已经有了各种很坏的想法。当听到只是手表丢了,反而松了一口气。

    虽然最早在温伯格的《你的灯亮着吗?》里读到“问题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时惊为天人,觉得豁然开朗。但是当黄老师说到“问题是一种价值判断”时,还是给我多了一层理解,甚至有点治愈。

    生活中会有很多问题,但可能只是取决于怎么看。(Exo me ??一个讲辩论的视频,居然猝不及防被灌了一口鸡汤,甚至有点想哭,是怎么回事?)

    02

    批判思考的基础姿势

    黄老师讲的“事实”和“评价”,其实在批判性思维里非常重要和基础。在一本介绍批判性思维方法的很棒的书《权衡 - 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里,作者指出:

    我们日常作的判断,可以大致分为事实性判断、评价性判断和诠释性判断。

    事实性判断顾名思义。诠释性判断先不论。

    评价性判断包括伦理判断、审美判断、工具性判断、价值判断等等。例如伦理判断处理:什么是对的或者错的、道德上值得称赞的或应该指责的。审美判断评价什么是美的、丑的、协调的等等。工具性判断评价实用性、有效性、成本收益等。价值判断判断什么是有价值的。

    事实和评价的混淆会带来一些问题。如书中所说,有两类问题我觉得平时很常见。

    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应该这么做

    一种是用事实性判断的标准来评判评价性判断。(有点拗口...)

    当我们试图单纯基于事实性的考虑,来对一个具有评价性维度的问题达成一个判断的时候,我们的判断通常是错误的。......仅仅描述一个事态的事实,这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如果“二战中投放原子弹是否有助于结束战争?”这个问题得到肯定回答,那么投放原子弹这一行为可以被认可。

    但是即使这个问题得到肯定回答,也不能知道这一行为是否能从伦理角度得到认可。

    我们还需要考虑:攻击平民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允许?使用这种具有如此大破坏力的非人道手段在道德上是否可以被允许?

    也就是说,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是不同的,回答它们是基于不同的标准的。

    这种错误被称为“自然主义谬误”。

    我可没问,但你回答了你就承认了

    指的是价值性假设暗含在事实性判断中,通过作出事实性判断从而默认某种价值判断是对的,或者从而默认作出了某种价值判断。

    好阴险的招儿,大家可要看仔细咯~(当然也不能全说阴险,也有可能对方无意识暗含了价值假设。)

    一个问题的评价性维度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价值假设隐含在问题中,或是被表述的方式中,并与事实性的考虑交织在一起。

    也是书中的例子: 我们是否应该吃来自工厂化农场的肉类?

    如果我们考察了农场的信息,动物的饲养方式,得出结论可以吃。实际也默认了在道德伦理上是可以的。但这种伦理假设,即人类是否可以工厂化饲养动物,是需要被论证的。

    03

    产品经理的启发

    在这一讲中,黄老师还聊到了政策性辩论的方法论。在辩论圈好像政策性辩论一般都是论述“需根解损”。

    按黄老师的 ppt,“需”即需要性,讨论发生了什么问题,它的对错与程度。“根”即“根属性”,讨论为什么会发生,问题的关联与因果。“解”即“解决力”,讨论打算怎么做,方案与可行。“损”即损益性,讨论这样做值得吗?方案的成本与效益。

    他讲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是“需根解损”的顺序,这是一个“医生模式”,即看你有什么问题,怎么对症下药。但辩论的时候,还有一种推销员模式。

    什么意思呢?

    他又举了一个例子。由于没有字幕不知道他说的是谁,大意是说当时台湾有一个很厉害的电视销售员,她在售卖一种“果菜机”(emmm.....原来台湾的榨汁机是这么叫的),它有一个专利是这个机器清洗特别方便。这是它的“解决力”。

    黄老师问现场同学:这种机器有什么好处?现场有说“不会伤到手”、“可以省时间”。这是它的“根属”。

    然后他问现场同学: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售卖它?

    你也不妨想想: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售卖它?

    黄老师说,同学们一般会说:这个果菜机清洗比较方便。它不会伤到手。你如果想吃水果,用这个机器,很省时间。

    那这个销售员是怎么说的呢?

    各位先生小姐,我知道大家都很重视健康,多喝瓜果蔬菜汁有利于健康。但是你们有没有喝?都没有喝嘛~(脑补一下台湾腔,风味更佳哦~~)为什么呢?因为太麻烦了。早上打给小孩喝,小孩喝完,老公起床,再打一杯给老公喝。喝完厨房一团糟。

    但今天这个果菜机呢,不是卖给妈妈的,不是卖给太太的。不是要你打给小孩和老公喝的。你用了这个果菜机,是可以让老公打给你喝的。因为它很方便,用完只要冲洗一下。

    这不是一个果菜机,是一个老公疼你的机会。

    厉害了!!黄老师说,“需要”不是去诉说特性,而是要营造需要。它的思考顺序是解根需损。

    “医生模式”很像产品经理工作中的“解决问题”。而推销员模式是“定义需求”(这两者的区别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 生吃需求,如何解忧?),尤其是当你的需求是来自商业目的,例如营销而不是来自用户痛点的时候。

    之前在做一个类似滴滴的打车业务时,有一次接到的任务是提供亲子服务。当时一个考虑方向是售卖儿童座椅。我提的方案就是在每种车型上搭售儿童座椅,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购买。

    方案提了之后被领导否了。他甩出了几个直击灵魂的拷问:能不能做成一个独立于车型的车型呢?比如就叫宝贝专车。能不能打造一种特别的服务呢,比如它甚至有专属客服,它的免费取消时间更宽松?

    这就体现了“陈述特性”和“营造需要”、“定义需求”的差别。

    黄老师的《辩论十讲》在 b 站有。别看它的名字是古朴硬核的学术风,黄老师讲得可是生动有趣且满满干货呢。从中可以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说服。而且黄老师本身的表达技巧也很值得学习,安利给大家~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