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言多必失,但“概念”越具体说的事就越准确
就概念的外延、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聊聊,也是对“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进一步认识。
-01-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适用的对象的范围。简单一点的理解就是这个概念覆盖的范围有多大,像“电子产品”这个概念就覆盖了手机、电脑、IPAD、电视机、摄录机、音箱等,这些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电子产品”,也就是说这个对象都适用于这个概念。
再举个例子说说概念的外延,比如“人”这个概念,无论老人还是小孩,男人还是女人,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去世的人还是活着的人,古代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是适用这个概念的。或者说,以前客观上存在过的、现在正存在着的、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一切人,当他们被当作思维对象时,就是“人”这个概念所适用的范围,也就是“人”这个概念的外延。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概念都一定有它的外延。但就一个个概念来看,它们的外延范围也有广与窄之分。简单地理解:说一个概念的外延广,指的是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大;说它的外延窄,指的是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小。当然了,这里的广与窄是相对概念,即把不同概念的外延拿在一起比较时产生的,若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它的外延广窄了。就好比你有1000万,仅仅自己拿着看没啥多少的概念,但是当你和“马爸爸”比一下,就会觉得“1000万太少”。
说回外延的广与窄,我们拿“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来看一下。“人”这个概念的外延已经在上面提到了,“中国人”这个概念由于不适用于“没有取得中国国籍的”人,所以它的适用范围相对的就小些。因此,对于“人”和“中国人”这两个概念,我们就可以说概念“人”相对于概念“中国人”的外延广,概念“中国人”相对于概念“人”的外延窄。我们再拿“中国人”、“深圳人”这两个概念来看,根据类似上面的理由,可知在这个场合下,概念“中国人”相对于概念“深圳人”的外延广,自然地概念“深圳人”相对于概念“中国人”的外延窄。下面是另一些例子:
A.电子产品、手机、IPhone
B.动物、狗、哈士奇
C.北京、首都、城市
如果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外延,就会看出:A、B组内各个概念的外延是由广到窄,C组内各个概念的外延是由窄到广。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只不过不同概念的外延有广有窄,而已。
-02-
概念的内涵
这个部分说说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表示的对象所拥有的常见共同属性的总和。它反映了对象的常见的、共同的属性,好比之前我们说过的“汽车 ”这个概念:由动力驱动,具有4个或4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主要用于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只要是我们日常中称之为汽车的客观实体,基本都拥有这些属性。
和外延一样,每一个概念也都有它的内涵。但是,就一个个概念来看,它们的内涵却有深有浅。简单地理解:说一个概念的内涵深,指的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属性多;说它的内涵浅,指的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属性少。当然了,这里的深与浅也同样是相对概念,即把不同概念的内涵拿在一起比较时产生的,若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比较,就无所谓它的内涵是深是浅了。就好比你体重70kg,仅仅自己看自己也没啥胖瘦的概念,但是当你和专业相扑运动员对比一下,就知道自己瘦不拉几了。
说回概念的内涵。拿我们经常说的“水”的概念,和“蒸馏水”的概念来举个例子。“水”这个概念包含了“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属性,而“蒸馏水”这个概念不仅包含了“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属性外,还有“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这个属性,显然它的属性相比较“水”要多一些。因此,对于“水”和“蒸馏水”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说:概念“水”相对于概念“蒸馏水”的内涵浅,概念“蒸馏水”相对于概念“水”的内涵深。
我们再拿“液体”、“水”这两个概念来相互比较一下内涵的深浅,根据类似上面的理由,可知在这个场合下“水”的感念相较于“液体”的感念内涵深,“液体”的概念相较于“水”的概念内涵浅。下面是另一些例子——
a.资产、不动产、房子
b.水果、荔枝、妃子笑
c.北京、首都、城市
如果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内涵,就会发现:a、b两组内各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浅到深的,c组内各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深到浅的。但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只不过不同概念的内涵有深有浅的区别。
-03-
外延与内涵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两部分,我们已经分别说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了。这部分,我们来说说概念的这两个方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之间呈反比例关系。怎么理解“反比例”呢?小学时候学过,不过我们再温习一下,加入你手头有100元,现在要给5个人平分,那么一个人可以分到20元;在你还没有分之前又来了5个人,人数成了10个,钱还是100元,现在每人只能分10元了。这里的人数和每个人分到的钱数之间就是反比例关系,人数越多,每个人分到手的钱就越少,反之亦然。
概念外延的广窄与概念内涵的深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概括为这种反比例的关系。这就是说:一个概念的外延广,那么它的内涵就浅;它的外延窄,对应的内涵就深。也就是,概念内涵深的,外延就窄;内涵浅的,外延就广。两种说法的意思是一样的。我们试着拿前两部分的共同例子C和c来看这个关系,这组例子涉及到的概念为:
北京、首都、城市
当我们着眼于概念的外延时,这三个概念的外延是"由窄到广"的。毕竟,“北京”只适用于一个对象;而“首都"适用的对象…是个主权国家就有首都,纽约、巴黎、伦敦、莫斯科、首尔等都是它们各自的首都;至于“城市”,则适用范围则更广了,就我们国家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适用对象多了去了,这还仅仅是我们一个国家。这里表现出的“由窄到广”是很明显的。
当我们着眼在概念的内涵时,这三个概念的内涵是"由深到浅"的。说回“北京”,这个概念有“中国文化名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在地”、“故宫所在地”等属性,这些属性却是“首都”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没有的;“首都”概念的内涵有“一国政府所在地”、“一国政治行政中心”等属性,而这些属性却是“城市”所没有的,看看那个除了首都的城市是“一国政治行政中心”?这里概念内涵的“由深到浅”也是很明显的。
对于相同的三个概念,依照同样的次序排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概念的外延越窄,内涵越深;外延越广,内涵越浅。外延与内涵的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反比例关系。
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反比例关系,在了解逻辑知识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知识不但对于进一步学习判断、推理、证明等逻辑形式是必要的,而且直接具有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从这两方面来认识真正的概念,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更多的知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虽然说言多必失,但“概念”越具体说的事就越准确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