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可以改变决定,只是缺少理由而已
01.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这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文化习俗,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王公大臣,人人坚守,无一例外。
战国时期的魏国太子(魏嗣),对老爹魏惠王的下葬自然也是极为重视。
已经定好的下葬的日子,因为连日大雪纷飞,积雪没过了人腰,城里的道路难以通行,棺椁挪动起来也定是困难重重。
魏太子为了让老爹如期安葬,准备用木板压着积雪拼出一条路来送葬。
群臣劝说:这么大的雪还要送葬,必然会使百姓痛苦、国家开支增加,请求延期下葬。
魏太子:做儿子的如果因为百姓痛苦和国家开支大,就不如期安葬老爹,这是不符合道义的。
对于魏太子而言,坚持让老爹如期安葬,是他的道义:
只有如期安葬老爹,才符合为人子的道义
(若因为大雪)不能如期安葬老爹
------------
那么,我就是不符合道义的人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的形式,推理有效,结论成立——听着有道理。
对于群臣而言,请求将葬礼延期,则是另一番道理:君王应以百姓和社稷为重,个人尽孝(如期安葬先王)次之。
恶劣的天气下——
要么如期安葬,则百姓遭罪、国家受损
要么延期安葬,尊重百姓、利好于国家
君王不应该使百姓遭罪、国家受损
------------
所以,太子应该延期安葬先王
一个要如期,一个要延期,各有各的道理,听谁的?
02.
按理说,谁是老大就听谁的。现在魏太子就是新老大,得听他的。
但是,他既然做君主,就得为百姓和国家考虑,不能仅凭一己私利(义)而损伤大局。
所以,大臣们坚持劝说。第一次说了,被拒,那就摇人继续劝说。
他们找到了犀首公孙衍,公孙衍听了也没辙,于是他搬救兵,请了惠子。
惠子得知了缘由,就去宫殿拜见太子。寒暄过后,惠子讲起了故事——
过去周王季历埋在终南山脚下,结果地下水渗漏,侵蚀了他的坟墓,连棺材板都露了出来。
作为儿子的周文王得知了此事,按理本该及时葬回去,但他却感叹道:啊!我老爹一定是想再看看群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都露了出来。
于是,就把棺木挖了出来,在上面搭起了灵棚,使百姓都能看到。过了三天之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
惠子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与魏太子互斥的观点:
延期安葬也符合道义 vs 只有如期安葬才符合道义
通过先例说明,“延期”也可以符合道义。以此来冲击魏太子“只有如期”的执念。
接着,惠子拉回主题——
现今,先王的葬礼日期虽然已经定了,但是外面大雪纷飞、积雪深厚,此情形棺椁无法行走。
这是先王想要稍微停留的意愿,他想再来扶持一下他的国家,安抚一下他的百姓。所以,希望太子延期安葬。
惠子在这里将魏太子,“一旦决定延期安葬”可能带来的负面责任做了转移。
只要尊重老爹的意愿,就是符合道义的
老爹“要求”儿子延期安葬自己
------------
则,儿子延期安葬老爹就符合道义
经过惠子这么一讲,感觉就通了,“延期安葬老爹”也不是不可能。
03.
惠子趁热打铁,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讲这样做的利好,以及不这样做的弊端——
如果您同意另择吉日,这就是在践行和文王一样的大义啊!
否则,像这样的困难情况,您还执意如期安葬先王,就会有急于将先王下葬了事的嫌疑,也是把效法文王当做羞耻了吧?
惠子在这里应用的是一个“假两难”推理,看似有选择,实则只有一个:
如果延期安葬,践行文王大义合道义
如果如期安葬,急于了事不效法文王
或者延期,或者如期
------------
或者符合大义,或者不推崇道义
魏太子的目的,就是符合道义,以此树立忠孝道义的人设,日后好管理国家。
最初认为,“如期安葬”符合道义;但是现在这种特殊情形,“如期”成了不道义,反而“延期”成了道义的。
既然如此,那就“延期”吧。
魏太子认同惠子的说法,决定延期,再择吉日。
可见,好的劝说方式,不仅能避免负面影响,而且还能树立正面的形象,让一件事生出更多的积极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不是不可以改变决定,只是缺少理由而已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