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切勿狂妄自大,需谨小慎微

table of contents

    治国切勿狂妄自大,需谨小慎微

    01.

    每个人都有自负的时候,尤其是做出点成绩的。

    这不,秦昭王就出来做“示范”了。

    秦昭王问侍臣:现在的韩、魏两国和当年比,哪个更强?

    侍臣回答:都不如当年。

    秦昭王又问:现在的韩国大臣如耳、魏国大臣魏齐,与当年的田文、芒卯相比谁更贤能?

    侍臣:现在的不如之前的。

    秦昭襄王说:当年,田文与芒卯率领强大的韩、魏联军来打我,没能把我怎样!现在换成了没什么才能的如耳、魏齐做统帅,率领疲弱的韩、魏军队来打我,更不能奈何我了!

    侍臣附和:大王说得非常对!

    秦昭王这里的自大,有他自己的逻辑。

    在他的逻辑里,有这样一个大前提:战争拼的是国力和统帅。

    当初韩、魏国力强,统帅贤能,打不下秦国

    现在韩、魏国力弱,统帅也弱

    ------------

    所以,更打不下秦国

    更别说,秦国国力是越来越强,统帅将领也都是拔尖的。

    这就是秦昭王自大的底气,你们韩、魏要打就来吧,反正分分钟灭你。

    02.

    侍奉秦昭王的侍臣没啥说的,他们的“重心”是讨秦王开心。你说啥,我说是是是。

    但每个群体中总会存在“异类”,他们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别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们思虑周远、意志坚定。

    中期,就是这样的人,听到秦王与其他人的对话,觉得不对,站起身就指出:大王,对各国的情况预料不准确。

    于是他阐述到——

    过去晋国有六个卿相,其中智氏最强,他灭了范、中行,率韩、魏联军把赵襄子围在了晋阳,并决晋水淹晋阳城,差点把城淹没。

    当智伯坐战车巡视时,韩康子给他驾车,魏桓子陪他坐着。

    智伯无意间说到:当初我不知水可以灭国,现在知道了,这样汾水便于淹魏都安邑,绛水便于淹韩都平阳。

    听了这话,魏桓子用肘碰了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踩魏桓子,y以此决定了智伯国家的分裂命运。

    后来智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耻笑。

    中期在这里给秦王讲了一个典故,为的是引出一个观点:

    如果君主自大不知谨慎,则可能身死国忘

    (秦王若)不想身死国忘

    ------------

    则,秦王得克制自大,谨小慎微

    中期想通过故事,劝秦王不要太高调,万一呢?成本太大了。

    03.

    这还没结束,万一秦王不搭理,或者说,没有说服秦王,他继续这样可就不好了。

    中期又强调了——

    现在秦国的强大还没有超过智伯,韩、魏两国即使衰弱,却也仍然胜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的时候。

    所以现在就是韩、魏碰肘踢脚的时。

    但愿君王不要轻易忽视。

    中期同样使用了秦王一开始用的对比论证的方式:

    当年智伯强大,赵国命悬一线,但智伯亡了国

    如今秦国强大不如智伯时

    韩、魏即便衰弱也强于当年的赵国

    ------------

    则,秦国存在着巨大风险

    所以呀,任何时期都不应该是放松警惕、狂妄自大的时候,尤其是肩负一国民众身死安危的君王。

    如此说辞,秦王听了,收敛了行为。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