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至少在西方,对于寻求“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大多数家长都默认接受着标准理性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念下,所谓理性,即是要最大化个人的生活质量。美国军队口号“尽你所能”(Be All You Can Be)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理性。
标准理性概念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第二个是更技术性的假设——我将其称为“‘好于’的传递性公理”(the Axiom of Transitivity for Better Than)——对于任何 3 个选择,如果第 1 个选择好于第 2 个,而第 2 个选择好于第 3 个,则第 1 个选择必定好于第 3 个。
-
某些选择可能同样不错,因此没有一个最佳选择。 -
某些替代方案只是大致可比的。例如爱因斯坦或莫扎特的天赋,或者法律职业与学术生涯之间,没有哪个比另一个更好,也没有完全一样好。 -
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两个选择可以完全无可比性。 -
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可能没有最好的选择,就像无限序列 1、2、3、4…中没有最大数一样。
大多数情况确实是。举例来说,如果艾哈迈德比伊尔莎高,而伊尔莎比伊普尔比高,那么,艾哈迈德必定比伊普尔更高。

艾哈迈德有多高,仅取决于有关艾哈迈德的内部因素。而且这些内部因素不会根据谁与艾哈迈德的身高进行比较而改变。
但是“好于”是不同的。通常,与“比较两个结果哪个更好”相关的因素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所比较的选项。
但是,在质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似乎仅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如果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差距足够大,那么 WHO 将不再考虑较轻的疾病,无论其患病人数是多少。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人患有轻度瘙痒或头痛,WHO 也不会去管。

基于“‘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以推出,治愈最后 1 种疾病要比第 1 种更好。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这点。
在这里,在比较系列疾病中彼此相邻的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同于比较它的两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系列的两端,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再被采纳。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WHO 没有一个最佳的选择。更糟糕的是,无论他们选择什么,似乎总有另一个更好的选择。
最终,顾客可能开一辆比他真正想要的更豪华的汽车回家。而回想销售的种种诱惑,他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带着新车回家后,他可能会想,如果买的是那辆最初的便宜得多的车会更好。他可能是正确的。

但是,正如我们所发现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能不正确。
购车者可能并非意志薄弱或非理性,销售也未必面目可憎。有可能是,考虑了所有比较因素后,第 2 辆车确实比第 1 辆更好,第 3 辆确实比第 2 辆好,而第 1 辆又确实比第 3 辆好。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指出有第 2 辆车比第 1 辆好,第 3 辆比第 2 辆好,也无可指责。而顾客可能只是在对合理的推理作出回应,从而正确地决定买第 2 辆车更好,买第 3 辆更好。但是,如果“‘好于’的传递性公理”不正确,那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如此,客户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更糟的决定。
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循环,大多数人会敦促我们认真思考,并确定哪种生活真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是对的,那么试图为自己的孩子找到最好生活的尝试注定会失败。不幸的是,考虑到我们所生活的规范世界的复杂性,很可能的情况是,对于给定的所有可能的生活,当第 1 种比第 2 种更好,第 2 种比第 3 种好.......依次类推,第 1 种未必会比最后 1 种更好。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不安的可能性。这可能会使家长迷茫,到底该给孩子推荐什么?因为对于他们可能建议的任何选择,总有另一种选择会更好。学会接受这个事实(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做一个理性的人,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记:后续将给大家带来一些国外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大咖的文章,聚焦思维和学习,翻译给大家。
译者:Tara
原文标题:What’s the best option?
原文地址:https://aeon.co/essays/attempts-to-choose-the-best-life-may-be-doomed-to-failure
原文略啰嗦,有部分删减。非特殊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关于选择最好的生活,99%的人都想错了 | 译文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