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选择最好的生活,99%的人都想错了 | 译文

table of contents
    图片
    Tara 推荐:这篇文章翻译自罗格斯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他探讨了这些现象:真的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吗?成本-效益模型也会失效?为什么剁完手就后悔,总惦记没买的那件?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他推翻了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设,提供了不同的看问题角度。推荐给大家。(全文 3000 字,阅读约 8 分钟)

    有的家长总教导孩子样样事情做到最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运动员、最好的学者或最好的音乐家等等。有的家长努力不让自己的孩子尽最大的努力,甚至是成为最好的,因为他们担心这可能造成心理伤害。但大多数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都希望孩子好——他们只是对“什么是最好的”有不同的概念。

    自古希腊时代以来,至少在西方,对于寻求“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大多数家长都默认接受着标准理性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念下,所谓理性,即是要最大化个人的生活质量。美国军队口号“尽你所能”(Be All You Can Be)充分体现了个人的理性。

    标准理性概念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第二个是更技术性的假设——我将其称为“‘好于’的传递性公理”(the Axiom of Transitivity for Better Than)——对于任何 3 个选择,如果第 1 个选择好于第 2 个,而第 2 个选择好于第 3 个,则第 1 个选择必定好于第 3 个。

    01
    如果 A>B,B>C,A 一定大于 C 吗?
    不一定
    针对第一个假设,有 4 种挑战的说法。
    • 某些选择可能同样不错,因此没有一个最佳选择。
    • 某些替代方案只是大致可比的。例如爱因斯坦或莫扎特的天赋,或者法律职业与学术生涯之间,没有哪个比另一个更好,也没有完全一样好。
    • 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两个选择可以完全无可比性。
    • 在无限的可能性中,可能没有最好的选择,就像无限序列 1、2、3、4…中没有最大数一样。
    第二个基本假设在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都没有受到质疑。大多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其他学者都认为,“‘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必定是成立的,基于“ 好于 ”一词的含义,或出于逻辑的考虑。确实,大多数人都假定所有比较性的“xxx于xxx”关系(‘-er than’  relations)必须是可传递的。

    大多数情况确实是。举例来说,如果艾哈迈德比伊尔莎高,而伊尔莎比伊普尔比高,那么,艾哈迈德必定比伊普尔更高。

    图片
    但是,关于理性的第二个基本假设可能被深深误解了。

    艾哈迈德有多高,仅取决于有关艾哈迈德的内部因素。而且这些内部因素不会根据谁与艾哈迈德的身高进行比较而改变。

    但是“好于”是不同的。通常,与“比较两个结果哪个更好”相关的因素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所比较的选项。

    02
    成本-效益模型也会失效!
    这里有个现实世界的例子。像许多组织一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选择健康政策时通常采用成本效益方法。即用稀缺的资源的换回尽可能多的回报,这需要在质量和数量之间权衡。
    因此,例如,如果他们可以治愈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而疾病只影响少数人,或者一种稍微轻一些的疾病却影响两倍的人口,那么他们将选择后者。

    但是,在质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似乎仅在某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如果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差距足够大,那么 WHO 将不再考虑较轻的疾病,无论其患病人数是多少。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人患有轻度瘙痒或头痛,WHO 也不会去管。

    图片
    但是这种合理观点的组合与“‘好于’的传递性公理”是不相容的。因为可能存在一系列疾病,比如第 1 个非常严重,但仅影响了几千人;第 2 个严重程度稍差,但受影响的人要多得多;第 3 个严重程度较第 2 个稍差,但影响了更多的人……依次类推,直到最后 1 个是轻度瘙痒,但它影响了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口。

    基于“‘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以推出,治愈最后 1 种疾病要比第 1 种更好。但是几乎没有人相信这点。

    在这里,在比较系列疾病中彼此相邻的疾病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进行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同于比较它的两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在系列的两端,质量和数量的取舍不再被采纳。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WHO 没有一个最佳的选择。更糟糕的是,无论他们选择什么,似乎总有另一个更好的选择。

    03
    为什么买完东西总后悔
    惦记没买的那件?
    有个惊人的现象是,人们常常买完东西就后悔。这普遍被认为是某种心理缺陷。通常确实是。但还有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即我们经常面临一系列选择,而“‘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失效了。
    有一种销售上的偷梁换柱法(bait-and-switch)即是如此。比如说一个商店以很低的价格打广告卖一辆车。当顾客到达时,销售指出,这辆车在许多性能都比另一辆车逊色,而且也没有便宜很多。顾客可能会同意第 2 辆车更好的性能确实值额外的花费,因而可能考虑购买第 2 辆车。而他可能又会被安利第 3 辆车,销售说这辆性能更好,且没有贵很多。顾客可能又会认同。

    最终,顾客可能开一辆比他真正想要的更豪华的汽车回家。而回想销售的种种诱惑,他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带着新车回家后,他可能会想,如果买的是那辆最初的便宜得多的车会更好。他可能是正确的。

    图片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顾客通常会觉得自己很愚蠢。他可能会解释成自己自制力弱。同时人们会认为销售是不道德的,利用人性的弱点。

    但是,正如我们所发现的,另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好于’的传递性公理”可能不正确。

    购车者可能并非意志薄弱或非理性,销售也未必面目可憎。有可能是,考虑了所有比较因素后,第 2 辆车确实比第 1 辆更好,第 3 辆确实比第 2 辆好,而第 1 辆又确实比第 3 辆好。

    在这种情况下,销售指出有第 2 辆车比第 1 辆好,第 3 辆比第 2 辆好,也无可指责。而顾客可能只是在对合理的推理作出回应,从而正确地决定买第 2 辆车更好,买第 3 辆更好。但是,如果“‘好于’的传递性公理”不正确,那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尽管如此,客户最终还是做了一个更糟的决定。

     
     
    04
    没有一种生活是最好的?

    回到为孩子好的家长。也许在某个时候,她会考虑让孩子成为小学老师,这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并有许多优势。但是,如果孩子有才华,她可能会认为大学教授更好,因为这也会涉及教学,但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智力挑战,更高的报酬和更大的尊重。但是与教授相比,她会觉得律师的生活会更好。它也有智力挑战,所需的受教育时间更少,并且工作前景也更好。
    尽管如此,到最后,小学老师的生活似乎比律师更好,它有更少的压力,与家人在一起的更多时间,不必住市区等等。

    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循环,大多数人会敦促我们认真思考,并确定哪种生活真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我是对的,那么试图为自己的孩子找到最好生活的尝试注定会失败。不幸的是,考虑到我们所生活的规范世界的复杂性,很可能的情况是,对于给定的所有可能的生活,当第 1 种比第 2 种更好,第 2 种比第 3 种好.......依次类推,第 1 种未必会比最后 1 种更好。

    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不安的可能性。这可能会使家长迷茫,到底该给孩子推荐什么?因为对于他们可能建议的任何选择,总有另一种选择会更好。学会接受这个事实(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做一个理性的人,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到底意味着什么。

    后记:后续将给大家带来一些国外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大咖的文章,聚焦思维和学习,翻译给大家。


    版权相关:
    作者:Larry Temkin,罗格斯大学哲学教授。著有《Rethinking the Good: Moral Ideals and the Nature of Practical Reasoning》(重新思考“好”:道德理念与实践推理的本质)一书。
    译者:Tara
    原文标题:What’s the best option?
    原文地址:https://aeon.co/essays/attempts-to-choose-the-best-life-may-be-doomed-to-failure
    题图及正文图片来自 Pexels 和 Pixabay
    原文略啰嗦,有部分删减。非特殊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用于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