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论证的省略形式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论证的省略形式

    01.

    有这么一段对话,我们来听听说了什么——

    阿强:天要下雨了。

    大华问到:你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阿强回复:刮起了南风。

    请问阿强的回复是想要证明“天要下雨了”吗?

    或许是,或许不是。

    主要看阿强在表达时省略掉的前提是什么。

    如果为:这地方刮过南风后总要下雨。

    把表达补充完整为——

    [省略前提:这地方刮过南风后总要下雨]

    前提:刮起了南风

    ------------

    结论:天要下雨

    若这样表达,阿强的思维就在做演绎论证,是在证明“天要下雨”这个结论。

    如果省略的前提为:这地方刮过南风后可能要下雨。

    把表达补充完整为——

    [省略前提:这地方刮过南风后可能要下雨]

    前提:刮起了南风

    ------------

    结论:天要下雨

    若这样表达,阿强的思维就不是在证明,而是在说明:天可能要下雨。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如果阿强这样表达,就是非演绎论证,给出的前提是结论成立的可能性支持,而非论证依据。

    02.

    由于说话人的意图不同,其省略的前提也会有所不同。

    若省略的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前提,如含有“总是”、“一定”、“必然”等词的前提,表达一般为演绎论证,证明某个结论;

    若省略的是可能性的前提,如含有“可能”、“大概”、“也许”等词的前提,那么表达一般为非演绎论证,说明前提支持结论成立的程度。

    事实上,说话人省略的前提到底是完全肯定,还是部分肯定,很难判定。

    毕竟我们大部分时候也不便针对说话人追问:你百分百地确定吗?

    这时候,需要依靠经验(背景知识)来分析,例如经验告诉我们“刮某个方向的风之后,并不一定总会下雨”。

    所以,阿强心中所想、所表达的就偏向于第二类论证——非演绎论证。

    阿强并不想证明“天要下雨”,只是想说明:天下雨的可能性较大。

    03.

    很多时候,人们表达的是一种可能性,也就是非演绎论证。

    比如:

    大华和小米面临离婚,他们总在吵架。

    这句话很明显为非演绎论证,它并非要证明“大华和小米面临离婚”,只是说“存在着离婚的可能性”。

    如果要把非演绎论证转化成演绎论证,则需要补充完全肯定的前提。比如:

    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

    补充完成后的表达为——

    [省略前提: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

    前提:大华和小米经常吵架

    ------------

    结论:大华和小米都面临着离婚

    这里形成了一个标准的演绎论证,表达就成了“证明”,而非“说明”。

    那么“所有吵架的夫妻都面临着离婚”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显然并非如此。

    这里只表达了前提支持结论成立的强度,而非必然的论据,显然这个前提为假。

    演绎论证中,前提为假,则结论必然为假。

    所以判定这个表达偏向非演绎论证,更切合实际。

    对这些省略前提的常规断定,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能借助自己的背景知识和常识做判断。

    这也就是我们通过读书、阅人、处事等方式,给自己做积累的目的所在。

    以上就是我们介绍的论证省略形式的基本知识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