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模型树:一生掌握这一个学习方法就够了

table of contents

    种植模型树:一生掌握这一个学习方法就够了

    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已然进入到了「笔记软件的时代」。
    笔记软件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它把我们过去所有的知识都储存在里面,然后经由不断的主题阅读,慢慢形成一个树状的知识体系
    有了这个树状的知识体系,今后不论我们是学习新知识,还是把知识运用于实践,都能够做到快速理解事物,进而看透事物的本质。
    达到「以旧学新,以简驭繁」的效果。
    然而大多数人还在用非常传统的方法读书——读书顶多画个线、记点笔记,完全没有将知识更充分地吸收和运用,这实在是对知识的一种浪费。
    基于此,我花了很多年,研究出来一套「基于如何用笔记软件高效学习,进而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
    我称之为「模型树学习法」
    这个我之前其实已经写了很多了,但是由于文章里只着重讲了原理,实操讲得不够多,导致很多人没有看懂,以为这就是思维导图的2.0版本。
    所以我决定,把《第一期训练营》的课程逐字稿改成文章,发出来供大家学习。
    图片
    ▲本文的思维导图
    模型树实操
    模型树的建立一共分三步,第一步是模型树的主干和枝干;第二步是模型树的果实;第三步是模型树的叶子。
    大小框架:主干对应大框架,枝干对应小框架;
    思维模型果实对应思维模型;
    具体知识:叶子对应具体知识。
    我们模型树的实操就是从大小框架到思维模型,然后从思维模型到具体知识。

    图片

    下面我来逐一讲解。
    第一步:搭建框架
    对于新人来说,你最开始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框架,框架,框架!!!
    所以我们先来建立框架。框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大框架,一种是细分框架。
    1、大框架
    请按照下面的金字塔开始构建模型树:
    一级框架

    图片

    解释说明:
    ① 模型森林:咱们的笔记软件主要是用来储存重要知识的,比如模型树、技能树、眼界树等。
    如果你还有什么资源啊、备忘录啊、年度规划啊、工作总结之类的东西,不建议放到模型森林里面,请储存在其它地方。
    模型树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女,你不能让她去喂猪、种地,它是你一生的财富,是你身上最高贵的东西之一。
    ② 为什么你只分了四个大类:因为四个大类,对我目前来说已经足够。
    记得之前读者群里有人讨论过怎么给知识分类的问题,然后有读者提到,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这句话我赞同一半,所以你会看到三个分类分别是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的。
    • 技能树:主要指生活技能,比如摄影、吉他、穿搭、美食等等。
    • 模型树:主要指生活技能之上,那些更加重要的知识,比如经验、方法、原理、思维。
    • 眼界树:我把这个独立出来了,主要记一些商业洞察,比如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物联网、碳中和、新能源、元宇宙等等。因为我们需要对未来有深刻的洞察,才能抓住时代的机会。
    • 待整理:主要指平时的一些零碎思考比如意义、自由、热爱;以及一些没来得及提炼模型、形成体系的知识。
    ③ 请按照你自己的需要分类: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所以需要学习的知识也不同,这个框架仅供参考。
    然后,一级框架之下是二级框架:
    图片
    (点击可放大)
    解释:这只是我想学习的部分技能,请根据你自己想学的技能建立模型树。
    另外,如果某个技能是你的主要工作,也可以单独拎出来,成为一棵更重要的树。比如写作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就把它单独拎出来成一棵树。
    图片
    (点击可放大)
    解释:建议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这些东西,也许未来你就搭上了这班列车。推荐软件“36氪”。
    图片
    (点击可放大)
    解释:模型树主要按照领域来分,比如商业,商业下又可以细分为「战略、定位、产品、营销、管理……」;比如科学,科学下又可以细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科学」……
    注意,你需要学习的领域,可能远不止于此,这儿只是举例,请根据你自己的需要来建树。
    总之,灵活应变,不要太死板。
    2、小框架
    搭建大框架很容易,借用我的框架,再根据自己的调整修改即可。
    主要是小框架,这个是最难的,因为这个时候要涉及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了,也就是知识的具体分类部分
    所以模型树既简单,又很难。
    等你实操下来,你会发现,啊,感觉好简单啊,就几个步骤;但同时你又会发出另一个声音,啊,好难啊,怎么给知识分类,怎么把知识归纳总结为一个个的模型? 
    图片
     ①直接用巨人的分类 
    鉴于前期,我们对一个新领域的模型树为0,所以我们很难对知识有正确的分类,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他对知识的分类
    如此看来,可能我们一开始的学习,要以书本为主了。
    因为通常来说,最大的巨人是经典书籍,一个巨人他在离开人世之前,会尽量把毕生智慧都融进书里,书是相对最系统的巨人。
    比如,如果你想建立一个心理学的框架,那么你可以读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作者对知识的分类,是非常体系且科学的。即使你只看目录,也能一窥心理学的盛世美颜。

    图片

    当然,专业的书籍读起来比较痛苦。这没关系,你第一次读这样的书,目的是从里面提炼出底层框架,这将有利于你后面学习其他心理学知识时,对其快速做分类归纳。
     ②用MECE原则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像心理学这种学科是很成熟的学科,巨人多且厉害。而在现实的学习场景中,很多领域都是不成熟的,甚至都没有巨人可学,得你自己去悟。
    那怎么办呢?
    那就只能有啥读啥了,然后自己去构思底层框架。事实上,我的大多数框架都是自己思考出来的,这本身也是我们的学习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那么,具体自己怎么去构建各个领域的知识框架呢?
    我的做法是,用MECE原则来分类。这个MECE原则来自《金字塔原理》一书,它要求我们给知识分类的时候,同级之间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注意!这个点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市面上99%的书籍和网课都没有这样做,但你需要尽量按照这个原则去分类。
    举几个例子:
    比如,之前在学员群里,有树友谈到可以把病情分为两大类——发烧和不发烧。这就是不重复+不遗漏。
    比如,之前在学员群里,有树友谈到可以把历史分为两大类——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这也是不重复+不遗漏。
    比如,我在动静学习法里,把一切知识分为两大类——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和不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不能用语言传达的知识必须自己去实操。这也是不重复+不遗漏。
    但要灵活,给知识分类的时候要带着MECE思维,但是一定不能死板,不是一定需要做到不遗漏,根据自身需求来。
     ③兰陵王最爱的分类 
    我曾经很喜欢用认知圈来给知识分类。
    • 是什么(含义、本质、误解)
    • 为什么(意义、重要性)
    • 怎么做(思维、流程、方法、技巧)
    但后面发现这样的分类还是比较粗糙、死板,所以现在一般直接采用更具体的分类框架,比如:
    • 本质
    • 意义
    • 做法
    有时候也会穿插例如「种类、特点……」,比较灵活,不再拘泥于认知圈了。这也是你们今后需要慢慢做到的。

    图片

    第二步:提炼模型
    框架搭建好了之后,就要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了,这个果实就是模型。
    前面讲到,模型树分为三级:
    • 框架——树干
    • 模型——果实
    • 知识——树叶
     
    现在我们已经搞定了树干部分,需要进入下一级「模型」了,这才是重中之重。
    整个模型树最神奇的地方就在这里,你需要把你学到的每一个新知识都归类到某个模型之下
    打个形象的比喻:每一片叶子都需要一颗属于它的果实
    这个时候你会思考,它到底属于哪个框架、哪个模型之下的知识呢?
    • 咦,好像跟某个旧知识属于同一个模型,OK,直接放进去。
    • 咦,好像整个模型树上都没有对应的模型,好吧,那就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模型。
    比如你看到这个知识「研究发现,意中人初次见到你的那个瞬间,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你在对方眼中的印象,会透过他的眼睛进入其大脑并留下永久的记忆。」
    无疑,这个知识对你来说是一个新知识,而且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知识。
    所以你需要立马思考,它属于哪个大框架下的知识?可以属于爱情领域,也可以属于心理学领域。
    根据需求原则,我认为划到爱情下更有意义。
    那么它属于哪个小框架下的知识呢?如果你看了《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立马就想起了,书里说要让一个人爱上你有六大要素:第一印象、相似互补、等价原则……
    找到了,属于六大要素这个小框架下的知识,而且属于第一印象这个模型之下的知识,把它放进「第一印象」,完事。
    但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呢?你的爱情树里根本没有对应的模型,那么你就需要重新构建一个模型出来,有可能也叫第一印象,有可能不叫第一印象,这取决于你对这个知识的理解。
    大家发现了吗?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去思考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会不断加强对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慢慢地,随着模型树的丰富,你的心中装着的只有框架和模型,而所有的具体知识已经被你不知不觉地内化于心。
    就像棒球手不需要考虑如何击球,老司机不需要考虑如何开车,拳击手不需要考虑如何挥拳,一切都在一瞬间的身体记忆。
    那么,怎么把知识提炼为模型呢?我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给你们:
    ①尽量把模型压缩为四个字
    比如《认知天性》这本书里有句话「定期练习可以防止遗忘,强化检索路径,而且对于保存你想要掌握的知识来说至关重要」。
    这是一段话,怎么提炼为模型呢?
     
    寻找关键词:
    • 定期练习
    • 防止遗忘
    • 强化检索路径
    • 保存知识
    这句话里面,我们可以得知这样一个知识「定期练习可以强化检索路径,进而保存知识、防止遗忘」。
    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有几个模型的,我提炼出来的模型大致如下:
    图片
    当然,这个结构还有其他呈现形式,比如以第一原理为起点来构建,把本质作为知识体系的起点。
    这里不再展开讲,等《第八期训练营》我们再来详细展开讲。
    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也不一定全是四个字,比如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我认为它已经深入骨髓了,不需要再换成其他描述,这会加重记忆负担和理解负担。
    记住,灵活应变。
    ②前期不要怕名字低级
    我们的模型永远在完善,永远在修改,使之更精确。
    怕的是,很多人前期不敢去把一段话、一个知识点总结成四个字的模型,他觉得名字很low。
    记住,因为前期你的知识量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模型的名字都是不准确的。但是没关系,不管多低级,都先归纳一个模型出来,有模型后期才能不断完善。

    所以,大胆去提炼吧!

    图片

    第三步:茂密的叶子
    你不能光记一个模型,从前几期训练营来看,很多树友都很偷懒,一本书看下来,模型树空空如也,只有几个模型,其他啥都没有。
    就像一棵树,只长了果子,却没有叶子。
    叶子呢?
    模型树一定要有叶子,而且要枝繁叶茂,这样光合作用才足,你对一个模型的理解才越深刻。
    什么是叶子?这个叶子就是那些具体知识,比如下面这个模型的截图:

    图片

    ▲我的模型树一角
    我填充了四片“叶子”进去,但是大多数新人第一次使用模型树的时候,怕麻烦,每个模型只填充一句话就敷衍了事了。
    这是不行的,没有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果实是长不大的;模型也如此,没有足够的具体知识加深你对模型的理解,你的模型就是个空壳。
    具体怎么操作呢?
    ①要有序号
    1、2、3、4……,便于你后期整理和查看,否则,没有序号一眼看过去全是文字,很难看。关键是,你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在一起的,哪些是分开的。
    ②要有出处
    出处很重要,因为你需要知道这个知识的可靠性以便于将来修剪模型树,所以,每一句摘抄后面都要备注出处。
    你在读书、在自媒体,在任何地方看到的知识,都要这样做。
    ③标关键词
    我在把一个知识点放进模型树的时候,我会思考这个知识的重要性,并且对关键词进行标注,便于我下次思考。
    但不是每次都这样,灵活应变。
    ④要有自己的思考
    这个过程绝不是机械的复制,你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都写下来。
    ⑤不断细化
    这是最后的一步,如果你的具体知识太多了,已经导致你出现理解混乱的情况,你需要把每个模型下的具体知识再次细分。
    图片
    做完这一步,基本上你的整个模型树,就会有个大致的雏形了。
    OK,以上就是整个模型树的建立过程,从树干到树枝,到果实,到树叶;从框架到模型,从模型到具体的知识。
    当然,做完这些只是初步入门模型树,模型树还涉及到「知识的拆解、知识的判断,模型的提炼,体系的构建,本质的思考」等等。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