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到《女人、火与危险事物》第十三章时,我发现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所讲的“隐喻是如何构建现实的”有了更充分的理解。
这个部分两本书的内容差不多,为何会有新的理解呢?
当我们主题阅读到相似材料,如果获得了新的见解,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如果能弄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是否能在第一次阅读时就获得这样的见解?
于是我梳理了下当时的理解是什么、新的理解是什么,试图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下简称《我们》)的读书笔记里,对“隐喻如何构建现实”,是这么写的:
吉米·卡特总统在面临能源危机时宣布进行“道义战争”。如果你把能源危机看成战争,你接受存在外来敌人的看法,那么当卡特通过经济制裁使 OPEC 削减一半石油价格,你就会认为他赢得了战争。反之,你不觉得他有什么“胜利”。 “大多数情况下,重要的不是隐喻是真实还是虚假的问题,而是伴随隐喻而来的认知和推理,以及隐喻所批准的行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用隐喻来界定现实,进而在隐喻基础上采取行动。”
当时的理解是:
A1:隐喻即现实。
A2:如果我们换个隐喻对生活的看法会不同。
嗯….看上去已经看懂了,然鹅此后的人生我还是常常被隐喻牵着鼻子走。
在读《女人、火与危险事物》(以下简称《女人火》)时,读到这段有了更深的理解:
政府是真实的,它们存在着,但是政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构想了它并按照其概念付诸了行动。简而言之,人类心智的想象力在现实的创造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树和岩石可能独立于人类心智而存在,但政府就不是如此。
这段讲到我们是如何构建“政府”的,我突然就懂了“心智构建现实”的概念。我觉得这段比卡特的例子更好懂。
我的想法是《女人火》的这一写法是抽象阶梯更向下的,而卡特的写法有点像定义解释定义,在同一抽象阶层。(关于“抽象阶梯”的概念可见👉 打造批判性思维的肌肉记忆02部分)
接着读到这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客观主义没有给那些被隐喻地界定的概念留有余地,而是把我们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使用的惯例性隐喻看作是客观主义概念体系的一部分,约翰逊和我对隐喻概念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就是,指出有多少隐喻概念被以客观主义的名义投射到这个世界之上! 经验主义事实上对于什么样的范畴符合“真实存在”这一点要比客观主义挑剔得多。原因是,经验主义关注的焦点是我们运用我们的想象力来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的方式。所以,将那些透过隐喻模式被间接理解的概念与那些被直接理解的概念区分开来是颇为重要的。
这段讲到作者进行隐喻研究的原因,直接启发了我:我也可以这样做!而在读《我们》时我的感觉更多是:啊生活中原来有隐喻啊,我要警惕。这里是:让我康康哪些隐喻又来欺骗我。
因此,理解源头、元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读完《女人火》后的理解:
B1:隐喻是如何构建现实的。(是对 A1 更深刻的理解)
B2:如果我们无法注意到(现实被如何)隐喻,我们就会把它当作现实来对待。(等同于 A2)
B3:我可以重新审视我的生活,看看什么是被构建出来的。(等同于A2但这里它更可以当作行动指南)
B4:如果保持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是很容易把隐喻当现实的。(新增的理解)
B1 和 B3 分别是前面提到的两段的启发。
意识到 B2,是被《语言学的邀请》中的“象征化”概念所启发。B2 等同于 A2,但叙述角度不同。这个角度作者有写但并没有强调,而《语言学的邀请》讲“象征化”的时候是完全从这个角度写的。
B4 是新增的理解,《我们》其实是涉及客观主义的知识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可能我觉得它就等同于唯物主义吧,当时觉得理解了(啊多么无知),也没有意识到这个概念这么重要。
总结一下:
1、B1是抽象阶层向下的作用;B2 体现了主题阅读的作用。不仅是知识可以被交叉解释,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的观察也能给人以启示;B3 体现了元思考的作用。
2、总的来说,在第一次学习中就注意抽象阶层的向下和向上是有好处的。但真要做到这件事其实很难。
所以至少要能知道自己在抽象阶层的位置,并在阅读中关注向上向下的路径:是否到达了向下的抽象阶层(充分理解),向上需要知道哪些?(例如源头、分类等等)
3、即便是意思熟悉的词汇,如果是高频关键词,也要保持警惕,注意是否有其他含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一次提升阅读效率的复盘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