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了别惹事,惹了就别哭鼻子
01.
听人劝,吃饱饭。
一意孤行的人,若事情没变坏还好,一旦变坏就慌了神。
魏老板就是这样一个人,很有自己的想法,听不进去别人说什么。
当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城时,魏老板和高管们商量着要不要派兵去救援。
谋臣昭忌主张:不要去救援!
并给出了理由——
韩、魏两国和秦国接壤着,秦国想要东出扩张,那么它进攻的不是韩国,就是魏国。
现在秦国攻打的是韩国,这是我们魏国的幸运,可以免于危难。
如果大王援救韩国,帮管城解围;那么秦国转头就会来攻打我们魏国。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昭忌对当下的局势、以及秦国的动向是有一定认识的。
如果秦国东出,必然攻城略地
如果攻城略地,必然就近攻取
如果就近攻取,必然进攻韩魏
------------
如果秦国东出,必然进攻韩魏
秦国东出是肯定的,他们几代君王铁了心的要东出开疆扩土、建立霸业。
秦国进攻韩、魏将是一种必然,只是,得一个一个来。
要么进攻韩国,要么进攻魏国
(秦国现在)进攻韩国
------------
则,秦国不进攻魏国
选言推理,肯定一个支判断,则否定另一个。
秦国现在不进攻魏国,魏国就是安全的。
一旦我们派兵援救韩国,就意味着对秦国说“来打我呀~来打我呀~”,这纯粹是惹事儿,让魏国陷入战乱。
所以不建议魏老板援救韩国。
02.
魏老板听了昭忌的建议,但…没听进去。
他认为:得去救援!
我们大魏国得去救援友邻韩国。魏老板有自己的考虑——
如果不借这个机会去营救韩国的话,韩国就会怨恨魏国,它就会向西和秦国联合起来。
这样一来,魏国不就危险了吗?
魏老板有自己的算盘,在他的大脑中进行着一连串的推理:
如果我不救韩国,会遭韩国怨恨
如果韩国怨恨,会联合秦国揍我
如果韩秦揍我,魏国将陷入危局
------------
如果我不救韩国,魏国将陷入危局
借着这个推理结果,他又进行了一次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的条件推理:
如果我不救韩国,魏国将陷入危局
我不想让魏国陷入危局
------------
那么,我得救援韩国
魏老板的另一层思考是:面对困难,互帮互助。
秦国是大国,韩、魏是比邻的小国,同样面对着秦国的威胁,所以我俩要互帮互助。
如果你遭受攻击,我救援你
如果我遭受攻击,你救援我
现在你遭受攻击
------------
那么,我就得救援你
前面是为了预防韩、秦联合打魏国,这里是为了巩固韩、魏同盟护自己。总之,都支持我派兵援救韩国。
魏老板都这样说了,作为高管的昭忌还能咋样,胳膊拧不过大腿。
于是,魏国就派了兵去援救韩国。
03.
援兵出动到了韩国管城,秦国果断地撤了下来,接着调转军队直奔魏国。
魏老板吓坏了,赶紧召见昭忌为没听他的建议而道歉,并寻求对策。
昭忌没有嘀咕“我早就说了,你偏不听,这下好了吧”,而是以大局为重,立足当前困局,只身前往秦国游说秦老板。
昭忌:请问大王,崤山以东的六国,一会儿联合一会儿分离,是什么原因呢?
秦老板:你说说看。
昭忌:在于您攻伐的目标(国家)是否明确。如果攻伐的目标没有明确,那么各诸侯国就会联合起来,人人自危抱团取暖;如果攻伐的目标一旦明确,那么他们就会分离,挨打的又不是我,离远一点为好。
昭忌对秦国的说辞中,通过条件推理,阐述了六国或联合或分离的原因:秦国攻取目标是否明确。
若目标不定,则六国联合抵抗
若目标明确,则六国分离自保
目标不定,或明确
------------
六国联合,或分离
秦老板是希望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军呢?还是希望他们分离开了,再逐个攻取呢?
很显然,后者更利于秦国东出。
昭忌接着切入正题,对秦老板说——
如今秦国攻打管城,韩国危险,可是还没个结果就转而攻打魏国,这样一来,各国诸侯人心惶惶,联合起来的意愿也就愈发强烈了。
这对秦国不利,所以我建议您:不要攻打魏国。
昭忌把秦国“打韩国打了一半又来打魏国”的行为,解释成了:秦国攻取目标不定。
在这个前提下,对六国诸侯而言,就会有这样的推理:
若秦攻取目标不定,那我们得联合抵抗
现在秦国攻取目标不定
------------
则,我们六国得联合抵抗
当下,如果秦国继续攻打魏国,导致的结果就是“六国联合抗秦”,这对秦国不利,不是秦老板愿意看到的情形。
于是,秦老板认同了昭忌的说法,停止了攻打魏国。
可见,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立场上,会考虑不同的利害得失。
如何实事求是的觉察到这些,对我们看待事物、做出决断至关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源:没事了别惹事,惹了就别哭鼻子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