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在论文写作中的误区及对策
01.
下面是几个论文写作情形,看看它们出了什么状况。
要写一篇关于“爱自己是否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的论文。
结果——
大华没能直接切题,而是对论题做了大篇幅介绍、评价,并转述了其他人的看法,最后只在一小部分提及了观点,这种状况是陷入了瞎卖弄的误区。
阿强一会儿给“爱”下定义、一会儿说他家的边牧、一会儿又介绍起了大草原…想哪说哪,没能组织内容,这就陷入了意识流的误区。
小米这边未对论题做深入的探讨,而是跟着感觉套用范式就出了文章,这样就陷入了不思考的误区。
另一旁的华子,在需要定义浪漫时大谈它的历史,需要说历史时却尽说它的好处,像这样拐弯抹角不着主题的表述,是陷入了敲边鼓的误区。
胖虎这边推理不合逻辑,论述跑题,还总是一副“这个你懂”、“大家都能理解”的架势,暗含读者该懂,这是陷入了神秘感的误区。
瞎卖弄、意识流、不思考、敲边鼓、神秘感,这五种论文写作常见的误区,先了解,再尝试着规避。
02.
从知道到做到,是段不容易的过程。
然而每位优秀的作者心中都有读者,希望读者能清晰准确地发现文章中的说服力。
想要做到这一点,在写作时坚持下面五条准则就是有益的:
- 聚焦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集中注意力讨论最主要的环节,不过分关注细枝末节的分歧。
- 有力证据
先陈述强有力的论证,尽可能在一开始就能说服对方接受你的立场,而非软绵绵的“娓娓道来”。
- 讨论分歧
文章的目的是集中讨论自己与对方就该论题产生的观点分歧,而不是仅仅只关注自己的观点。
- 尊重对方
在反驳对方观点时不能出言不逊,说对方的观点荒谬、可笑…更不能有人身攻击。
- 学会欣赏
对于对方做出的主题明确、逻辑严谨、使人信服的论证,要能认可、坦率承认。
总之,对于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而言,撰写高质量的论文有助于独立地组织和评价论证及断言能力的训练。
03.
对于人们的性别、地域、年龄、残疾或其他特征,往往存在着可能被质疑的假定或态度,论文中不能暗示或强化它们。
这不仅关乎尊重与道德,也关乎清晰、明智的问题界定。
否则,会被认为有偏见——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而降低客观性,损失可信度。
人们试图规避偏见、改变或取缔歧视性现象。但不幸的是,它们似乎已经刻在了人们的语言中。例如:
欧美人在说或写中用“常人”,一般指的是男性白种人。
当所指的不是男性白种人时,往往要提及其人种、性别、民族背景等,如“华裔女性”,但指男性白种人时却不必提及这些。
国内一些政府人员口中的“百姓”
企业老板口中的“员工”、“下面的人”
新闻中常见的“女司机”、“女教授”…
类似的这些都潜藏着偏见与歧视,对理性、客观地论证观点会有影响。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这些特性与人们要描述的人相关,像“我们大学最年轻的女教授”,则无可非议。
总之,在论文中切忌就人的相关属性做无关的暗示性评价。
以上就是我们对批判性思维写作可能陷入的误区及对策的介绍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在论文写作中的误区及对策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