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3万年前。想象你是一个山顶洞人,在田野里悠闲地散步。突然,你听到了一只老虎的叫声。
在十亿分之一秒内,你的整个身体开始反应。你的脉搏加快,呼吸变浅,眼睛扩张,身体开始产生肾上腺素。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叫声并不来自于老虎,而是一只很小的史前老鼠。你的身体准备好了战斗或逃跑,但其实没有危险。
现在我们把老虎换成你的生活:穷、傻x的甲方和领导、变差的身体、“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别人的老公年入50万你看看你…”….你会发现,我们就是一个个吓坏了的山顶洞人。
看上去没有危险,而我们每天都在逃跑。
图片来自 Pexels
—
出名要趁早?
成功和年龄无关,和产量有关
“如果一个人在 30 岁之前没有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做出。”爱因斯坦说。
我们疲于奔命,心底最大的担忧可能是“年龄”这只老虎。
我在快要 30 的那几年,这种焦虑感是最强的。尤其是身在互联网这样的行业,身边的同事大多比我年轻。很担心会被拍死在沙滩上。
到了 30 岁还没有建树,职业生涯真的就完了吗?
如果你看看互联网大佬的故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1999 年,微信之父张小龙 30 岁,他刚从广州一家软件公司辞职,开始自由职业,全职开发一款免费软件。和现在不同, 20 年前的自由职业,基本相当于无业游民。
那时候的他对未来很迷茫,想着“再过半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干脆去美国算了。”
张小龙 | 图片来自网络
1994 年,马云 30 岁,还在当英语老师的他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不是阿里巴巴,是一个叫“海博翻译社”的翻译公司。
“由于刚开始没有名气,翻译社的收入,连房租都付不起。”“那段时间,马云卖过鲜花、礼品、袜子、内衣,还有医疗器械,勉强维持着翻译社的生计。”
有一位科学家专门研究过成功和年龄的关系。这位科学家叫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他是美国东北大学教授,复杂网络研究的权威。
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 | 图片来自网络
他的早期研究发现,科研工作者最有影响力的论文都发表于职业生涯的前 20 年。这似乎支持了“出名要趁早”一说。
再次研究自己的数据几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虽然高影响力的论文产生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但是那个时候产量也高呀。而实际上,职业生涯每一年,产生有影响力论文的概率其实是一致的!
他解释,这和买彩票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30年里,每年生日你都买一张彩票,但你中奖的概率不会随着年龄而增加,自然也不会下降。现在和 5 年前的概率是一样的,10 年后也会一样。 但如果你在 30 岁生日这天买了 30 张彩票呢?想想看,如果你终将赢得彩票,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在 30 岁这一年。
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只要你在一个好想法上坚持不懈。
人生没有 deadline,并没有“30”或“35”大限。每一张“彩票”都有用,我们只管,买好手中的“彩票”就可以了。
图片来自 Pixabay
—
追求效率工具,反而耗费心力
赶走了年龄这只老虎,工作中,依然有很多“耗费心力”的老虎。
各位朋友,年初制定的计划,有多少已经完成啦?有没有觉得开了一天的会议,好不容易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却开始懈怠了?或者明明仔细决策了,却还是行动瘫痪?
是自己不够自律、患有拖延症、不够有毅力吗?通通都不是!!
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你的效率工具用错了!
制定计划、利用碎片时间、做任务清单等等,我们在使用这些效率工具的时候,需要依据自己的时间偏好模式而定、学会正确的方式、发现背后无形的影响因素。
如果不管这些,只是一味叠加工具,反而更耗费心力。
了解自己的时间偏好模式
我曾介绍过“经理人的日程表”和“创造者的日程表”(来自保罗·格雷厄姆的文章):大多数人习惯用“经理人的日程表”来安排时间。
什么是经理人的日程表呢?你把时间按小时分,这个小时做什么、下个小时做什么。别人来约会议,你检查日程表,有空就预定上。大老板们通常是这样。
但是创造者们,例如程序员和作家并不是这么安排时间的。他们通常以“半天”为粒度安排时间。所以他们通常讨厌开会,因为一个会议会毁了一个下午。
对保罗·格雷厄姆而言,甚至知道下午要开会,上午他就不能开启一些重要项目,一天都会被毁。
如果你也是创造者模式,即便是 1 个小时、2 个小时,对你来说也是碎片时间。多多给自己预留大块的时间吧!
图片来自 Pixabay
计划,就不是用来完成的
我总是弄不懂这个道理。
高三那年的暑假,我制定了一张密密麻麻的计划表,上面画满了细细的小格子,规定了起床之后要做的每一件事,时间粒度到分钟。坚持了一个星期,我就放弃了。
就在前不久又犯了一次错。那时自由职业的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就重新安排了下时间。3 天写文章,1 天写投稿,1 天看书,1 天打磨课程,1天社交见朋友。工作日每天花 1-2 小时写短故事。
宽泛的计划表,创作者模式,这回该没问题了吧!
短故事是我新接的活,写了几天,越写越上瘾,这天超过了 2 小时还不肯停笔。这个时候我就陷入了挣扎:那天的计划是写公众号文章,我应该立刻打开文档写!可是小故事难得灵感来了,以后写未必产量这么高。
脑子里像有两个小人,就这么僵持了1个小时,愣是啥也没干!
图片来自 Pixabay
后来我想了一下,今天不写公众号,虽然完不成日度计划,但如果调整后续几天的时间,周任务还是有可能完成的。而灵感过了可能就没了。于是开开心心地写起了小故事。
计划之所以完不成,是因为它是根据你的时间制定的,而不是根据你的创造力制定的。
如果你是上班族,时间调整不像我这么“灵活”,至少应该记住:计划应该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背后的这套按“创造力”走,它在你心中,根据更大的时间周期调整。
让你行动瘫痪的无形之手:不确定性
想象一下你刚参加完高考,考试结果就要出来了,这个时候你获得了一个超值“大理游”的机会,你非常想去。这个时候给你 3 个选择。
A 现在就去
B 花 50 元预留名额,等到成绩出来后再去
C 放弃,不去了
你会选哪个呢?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会想先知道成绩再作选择,这样也行。这其实来自于一个心理学实验(高中生换成了大学生),心理学家还让另一组学生做选择,但提前告知考试成绩。
考得好的学生,有 57% 的人选择去玩(好好庆祝一下)。考得不好的学生,也有 54% 选择了去玩(可以好好发泄一下)。这么看来,不管考得好不好,你都会选择去玩。
那么那些没告知成绩的呢?他们的反应却完全不同。他们中的 61% 选择了 B,即花 50 元预留名额,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再去。
也就是说,考好了你会去玩,考差了你也去玩,但是不知道成绩,你却选择再等等?
即便和最终的决定无关,只要是不确定的,它都可能导致你拖延或行动瘫痪。要警惕决策背后的不确定性,小心剔除。
不需要害怕被年龄的“老虎”追赶,踏实做好眼前的努力;
追求效率时,避开工具使用的雷点。
如果做好了这些,成功还没有到来。那么,请相信时间的力量。
问题是,如果你目光短浅,只想着短期收益,那么你就会觉得如果你一个星期不做完所有的事情,那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做。 解决的办法是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认识到自己可以用几年的时间来做好其中一件事情,再用几年的时间做好另外一件事情。
——德里克·希维尔斯(Derek Sivers)
每一张“彩票”都有用,它会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后显现作用。
1930年,一支苦于战斗的军队迟迟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军中有人绝望,问道:红旗还能打多久?
他们的领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题图来自 Pixabay
参考资料:
1.魏然.《免费软件,饿着肚子挥洒冲动》
2.《马云退休,超长强文回顾他的一生》
3.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4.奇普·希思,丹·希思.《让创意更有黏性》.中信出版社,2007.
5.蒂姆·费里斯.《巨人的工具》.中信出版社,2018.
转载请注明来源:成功,不需要燃烧殆尽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