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定义了 “信任” ?

table of contents

    是什么定义了 “信任” ?

    “信任”的基础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它?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事物的关系也更加复杂;这其中,“信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不可或缺。如果没有信任,人际关系难以建立、社会经济难以运转,甚至科学研究也难以进步。

    社会在发展,我们对于“信任”的依赖也有增无减;潜移默化中,信任的纽带也在悄悄发生着转变。
    如果有一天,就连信任的纽带也开始“说谎”,我们该何去何从?
    01
    首先,我们不妨将思绪拉回从前,一起回忆:信任机制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过去,大家交际圈子小,人们会倾向于信任自己的亲人、朋友,信任的纽带是“人”;

    彼此之间由于越来越相熟而产生信任,是【基于人际】的信任机制。

    如果信任一个人,就会自然而然相信TA所说的话、所做的事。

    这种信任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基本建立在熟人之间,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性。

    后来,发现有人说话不算数,还有人以讹传讹捕风捉影;毕竟,人性善变、人心难测。

    于是,聪明的人们想出来一个方法:“口说无凭,你得立个字据。”

    借钱需要打借条、买卖需要签合同、结盟需要立协议,信任的纽带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纸契约;

    演变为【基于契约】的信任机制。

    小小一纸契约,意味着许诺、信赖和义务。

    有了契约,我们可以建立与陌生人间的信任,扩大了信任的范围。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契约也可能存在局限性:契约需要依赖于道德和正义。

    人们一方面宣扬“契约精神”,提倡要信守承诺;另一方面,一旦契约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之上,容易演变为“霸王条款”。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新的纽带,既能够从一始终,又能够客观中立呢?

    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有了计量工具,开始用工具观察和测量世界,得到的结果我们称之为“数据”;小到买菜称重、大到卫星定位,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规范、完善标准、发现错误、辅助决策。
    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相信数据?
    其中大概隐含了如下前提:
    其一,数据由工具测量出来,工具不会说谎,因此,数据的源头是可信的;
    其二,不像机器会生锈、食物会变质,数据储存过程中,不会产生别的变化,因此,数据本身是稳定的。
    其三,数据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因此,数据本身是客观的。
    于是,在我们尚未完全察觉的时候,信任的纽带已然发生了新的变化——
    产生了【基于数据】的信任机制
    事实上,我们对于数据的依赖,比想象的还要强烈:
    从学生成绩单到学校升学率,从员工绩效到公司财报,从猪肉一斤多少钱到CPI变化趋势……
    场景不胜枚举,数据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自全球疫情爆发以来,数据在我国抗击疫情的工作中功不可没。
    核酸检测查询、确诊病例统计、人员轨迹追踪、防控等级确定等等,哪一环少了数据,都难以顺利进行下去。
    然而,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数据可能也有“说谎”的一天。
    1月12日,河南许昌警方发布了这样一则通报:
    图片
    事件仍在调查中,更多细节尚不可知,网上的猜测众说纷纭;
    轻则有“核酸检测样本丢失,直接造假全部出了阴性报告”,
    重则有“ 利用职务篡改、伪造核酸检测结果”,
    更有甚者,通过分析该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产生了“投毒”一说。
    种种猜测,都离不开事件的焦点——核酸检测结果。
    在核酸检测结果上做手脚,该事件绝不是个例。
    去年1月,就有机构涉嫌伪造核酸检测报告,引起了一阵风波。
    图片
    原来,不是数据在说谎,而是人在说谎;有问题的不是数据,而是人心。
    被操控的数据,反而成了个别人用来“证实”谎言的帮凶。
    03
    既然出了这样的事,难道,数据不值得我们信任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为什么能造假成功?
    因为追溯链条没有打通,信息流动到某一环节时,不幸被堵住了;想让它继续流动下去,要么通过技术,要么依靠人力。
    说白了,本该由技术去解决的问题,还是掺杂了人为因素。
    技术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可能一蹴而就。
    文中案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新生事物在成熟过程中,出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单从数据相关技术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不仅仅是“被伪造”,还存在“被篡改”“被破坏”“被泄露”“大数据垄断”等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能推动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完善,才能促进更多新技术的发展。
    既然可能被伪造,那么就建立数据安全和数据治理制度;
    既然可能被篡改,那么就上区块链;
    既然可能被破坏,那么就上数据安全保护法;
    既然可能被泄露,那么就上加密算法和隐私计算;
    既然可能有大数据垄断,那么就健全反垄断保护法、建立“竞争政策与大数据中心”。
    要知道,办法总比困难多。
    也正是在实际应用中的一步步完善,才让这个信任的纽带更加健壮。
    过去,数据是散落在大千世界中的一个个数字;
    今天,数据是沉淀在信息系统里的一条条记录;
    不久的将来,数据将是推动社会治理的不竭动力。
    从“数字”到“数治”,人们的生活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来源:是什么定义了 “信任” ?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