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乐毅被猜忌、被诋毁时,仍坚守: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身

table of contents

    一代名将乐毅被猜忌、被诋毁时,仍坚守: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身

     

    01.

    即便是一代名将,也架不住佞臣给老板吹的耳边风。

    乐毅奉燕昭王之命集结五国联军攻取了齐国七十多城,只要再攻下三城,齐国就没了。

    就在这时,燕昭王死了,新继任的燕惠王听信谗言,中了齐国的离间计,使乐毅遭受怀疑,并派人去代替了乐毅的将军职务。此时的乐毅明白:

    如果听命回燕,必遭陷害

    我得避免被陷害

    ------------

    所以,我不能听命回燕

    于是,逃亡到了赵国。

    离开乐毅之后的联军,在齐国的反攻下节节败退,原先攻取的城池被悉数收复。

    燕惠王后悔不已,又担心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

    于是就写信解释并责备——

    我之所以让别人代替您,是因为我听信了谗言,想请一直在外奔波的您回来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大事。

    然而,您却误解了我,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您这样将如何报答先王对您的知遇之恩呢?

    明明是燕惠王自己的愚蠢决定,现在却把责任推给了他人,还给了个非常生硬的解释。

    同时,还以“先王之恩”来要挟乐毅不能替赵国攻打燕国。

    如果有恩,不可恩将仇报

    先王对你有知遇之恩

    ------------

    所以,你不可恩将仇报

    这算是给乐毅提个醒,同时为燕国争取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使疲惫的军队得以喘息。

    02.

    看到书信的乐毅,并未“感动”到涕零泪下,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检讨,而是不卑不亢地做了答复。

    在书信中,他先是解释自己为何不回燕国而要逃到赵国——

    我不才,无法满足您身边的那些猜忌我的人的心思,又怕遭到杀身之祸,这样既伤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您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了赵国。

    面对自己在燕国的处境,乐毅有自己的判断:

    要么满足猜忌我的人,要么被杀害

    我无法满足猜忌我的人

    ------------

    所以,我(很可能)会被杀害

    我不想被杀害,所以不能回燕国,这是原因之一。

    若杀了我仅仅是个人的事,那倒也没什么,但是影响到了先王和您就不好了。

    如果我被杀,则表明先王用人不当

    如果我被杀,则表明您对功臣下刀

    要维护先王英明和您的名声

    ------------

    所以,我不能被杀

    我只有逃到赵国,才能避免被杀害,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先王的英明和您的名声。

    接着乐毅写到——

    您派人来赵国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您还在被蒙蔽,既不能明察先王任用我的理由,又不明白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封信来回答您。

    先说明自己为何逃到了赵国,解开第一个疙瘩。接着试图通过文字来帮燕惠王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03.

    乐毅用诚恳地笔调写道——

    先王的胸襟超越了当代任何一位君主,他抬举我,在众多宾客之中选拔了我,使我位列群臣之上;他信任我,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

    先王告诉我:燕国与齐国有深仇大恨,即便我们国力弱小,也要向齐国报仇。

    我回答先王:齐国家业大、根基深,我们要打它就一定得联合天下诸候一起上。

    于是,先王亲口授命,备好符节,让我出使赵、魏、楚,以及被齐占领的宋国,达成联盟攻齐的共识。

    承蒙上天护佑和先王的精明,联军大获全胜,河北之地全部被先王所占有,我们又长驱直入齐都,齐王仓皇而逃,才得以免于一死。

    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的府库……

    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一个人的功业能赶得上先王。

    在这里乐毅回忆了先王是如何知遇自己、重用自己,自己又如何为先王卖命、报仇雪恨,主打一个就是君臣同心。

    士为知己者死

    先王知我、信任我

    ------------

    所以,我愿为先王卖命

    我自认为我做的还不错、我懂得感恩,在先王的信任下联和四国,奋力拼杀,为先王报了仇、为燕国夺取了钱财,助先王扩大的基业。

    他继续写道——

    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封赏贤能,任人唯贤。

    先王认为满足了心愿,也认为我没有辜负他的使命,因此划分了一块土地封赏我,使我的地位能够比得上小国的诸侯。

    我没才能,但自认为奉守命令秉承教诲,就可以万幸无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毫不推辞。

    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以先王、以燕国为首要考虑,即便接收封赏也如此。

    先王于我有大恩,既然对我论功行赏了,我就得接受,否则就对不住先王:

    如果是圣明君主,当以论功行赏

    (行赏而不受)未能行赏

    ------------

    那么,君主可能不圣明

    即便我再怎么清高,我也不敢推辞,怕辱没了先王的圣明,影响了贤能之士前往燕国施展抱负。

    也可能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同僚心生嫉妒,齐国趁此离间,使得我被猜忌、身陷险境。

    04.

    乐毅继续写道——

    我听说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后就不可毁弃,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

    从前,吴王阖闾信任伍子胥,根据他的计谋,吴王能打到楚国都城;然而,吴王夫差却对伍子胥不以为然,甚至把他赐死,投入江中。

    伍子胥虽有远见之明,能预见自己和夫差的不同,但是他依旧不改对吴国的初衷,即便被赐死投入江中。

    他的气节、人品被后世所称颂。

    我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若企图与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

    乐毅在这里讲了伍子胥的故事,也是借史明志。

    如果获得了名誉,就不可毁弃

    伍子胥获得了(忠诚等)名誉

    ------------

    所以,他(宁死也)不毁弃

    承蒙先王信任,我也获得了一些小小的名誉,此时若与赵国图谋燕国是自毁名誉的事:

    如果自毁名誉,则我不干

    与赵图谋燕国是自毁名誉

    ------------

    所以,我不会攻打燕国

    乐毅在书信中写道:

    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显先王的圣明,这是我的上策。

    遭受诋毁侮辱,从而连累到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被从阵前换下,明显地是遭受到了猜忌和陷害,那我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了上面两条对策。

    它们的内在逻辑可以提炼为:

    如果我保全功名,可彰显先王圣明

    那么我必须要保全功名

    ------------

    这样就可以彰显先王圣明

    这是上策的逻辑,还有下策:

    一旦我遭受侮辱,会连累先王名声

    那么我必须避免遭受侮辱

    ------------

    这样就不会连累先王名声

    乐毅分析道,只要自己能“保全功名,且避免遭受侮辱”,就是在维护先王的圣明和名声了。

    那具体要怎样做呢?

    从前线撤下来之后,不要直接回燕国,先去赵国。

    最后他在书信中写道——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即便断交,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即便别人怎么污蔑自己,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

    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的人的行为。

    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请大王三思。

    这些都是我的肺腑之言,真心的希望故国能好。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