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以食言的代价换得一方百姓免受磨难
01.
相传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在乡间游玩,结识了一位医术高超的隐士。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交谈,从他那得到了许多医病秘方,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圣散子”。
隐士在传他“圣散子”时,可是千叮咛万嘱咐。
“这个‘圣散子’我是连儿子都不传的,现在只传给你。但有个前提……”
苏轼追问到:“什么前提?”
“你得保证不外传,不于他人使用。否则,不传!”隐士说到。
苏轼转身指着江水发誓,永不传人。得到了秘方。
这段隐士与苏轼的对话,以隐士主导,含有一个假言推理。推理过程为——
如果你发誓不外传秘方,那么我就把秘方传给你
你指江发誓不外传
------------
所以,我把秘方传给了你
这个推理的逻辑形式为——
如果P,那么Q
P
------------
Q
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
宋哲宗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地方长官,治理一方,确保辖区百姓安居乐业,职责所在。
02.
任期,有段时间杭州连降大雨,导致河道堵塞,湖水淤积,瘟疫流行,人心惶惶。
苏轼作为地方“一把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二:兴修水利、消除瘟疫。
大家齐心协力,水利工程很快就修好了。但瘟疫棘手,仍在横行,尝试了好多药方,都无济于事。
苏轼心里明白,那位隐士传给他的“圣散子”,是可以防治瘟疫的。
可是…他已发誓,不能传于外人,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可食言?
不能拿!不能拿!
可是,不拿出,瘟疫就灭不了,百姓就得继续受折磨,这是对肩上职责的亵渎。
该拿出来,该拿!
拿出来,就得食言;不拿,就得渎职。好纠结。
苏轼陷入了纠结中,而所有“纠结”的本质,都是陷入了两难困境。这个两难困境是这样的——
如果拿出“圣散子”,则违背对隐士的誓言;
如果不拿“圣散子”,则百姓受难亵渎职责;
或者拿出“圣散子”,或者不拿“圣散子”
------------
总之,或者违背誓言,或者亵渎职责
这个两难推理的逻辑形式为——
如果P,那么Q
如果-P,那么R
或者P,或者-P
------------
总之,或者Q或者R
将其拆解之后,也是肯定前件则肯定后件的推理形式。
这种情形下,总不能一直这样纠结犹豫下去,百姓在受苦,会死人的。
03.
要么是食言,要么是渎职。两害相权取其轻。
那么哪一个轻呢?
食言,则自己的信誉扫地,不但对不起相信自己的隐者,也使未来原本可以相信我的人不再敢信任我。
那么像“圣散子”这样的好东西,就只能得这一次了。
渎职,则自己的为官能力、品性受到质疑,管辖之内的百姓将持续受到瘟疫折磨,甚至遭遇死亡威胁。
一方面是自己的个人信誉,一方面是工作能力、品性以及百姓遭受苦难。
是选择自私,还是为公?
经过了一番思想斗争,苏轼认为个人食言事小,服务一方百姓、拯教他们于水火最为紧要,于是决定公开“圣散子”的秘方。
决定即出,根据秘方配置药物,百姓服用,瘟疫即除。
两害相权取其轻。苏轼选择食言,失信一人,以换得一方百姓安危。
转载请注明来源:苏轼以食言的代价换得一方百姓免受磨难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