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旦控制住脾气,就能成就事业

table of contents

    你一旦控制住脾气,就能成就事业

    01.

    秦国之所以能一统,离不开它吸纳的众多人才,这里既包含诸如商鞅、张仪、范睢等叫得上名字的,也包含一大批虽无名无分但也提出过独到见解的人才。

    《战国策·秦策》就提到了这样一位能洞悉国际大势的人才,他与秦武王分享着如何处理邦交建立霸业的见解。

    他对秦武王说——

    王者的军队胜而不骄,霸主的军队败而不愤。

    这才能使对手诚服,保持邻里和睦共处。

    可是现在大王您对魏、赵两国广施恩德,却对齐国冷淡,这是骄傲的表现;

    宜阳之战失败之后,就疏远了楚国,这是愤恨的表现。

    骄傲和愤恨让您难以成就霸业。

    这个谋士,开口就怼了秦王,给秦王抛了一个观念:只有胜不骄败不愤,才能成就霸业。

    并就此,通过(充要)条件推理做了反向论证:

    只有胜不骄败不愤,才能成就霸业

    秦胜齐就骄傲,败给了楚就愤恨

    ------------

    秦国难以成就霸业

    属于(充要)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的形式,推理有效。

    只要前提成立,则结论成立。

    这个谋士假定做大前提的观点成立,根据秦国当前的形式可知小前提为真也成立,则论证得出的结果可信。

    秦王对此也是默认的。

    02.

    谋士的初衷很清晰,你秦王要成就霸业,就必须戒骄戒躁。

    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开始的成绩,保持到末了,有始有终,得到成就霸业的结果。

    古人喜欢引经据典,他接着给秦王说——

    《诗经》上有记载:

    人们做事总是把开头做的很好,但很少有善终的。

    因此成大事者都特别的重视事情的开头与结束。

    又抛出了一个观点——善始善终。但是,为什么呢?总得给个解释吧。

    他继续讲起了故事——

    先有智伯灭范、中行氏,又攻晋阳想灭赵,骄傲自大,结果被韩、赵、魏三家所灭;

    再有夫差把勾践困于会稽山,又大败齐国,却在会盟时傲慢无礼,最后被勾践擒杀;

    还有魏惠王攻楚、战齐,大败韩、赵联军,之后飞扬跋扈,导致太子战死,自己被囚禁。

    这三人当初都建有赫赫战功,却未能成就霸业,落得个惨败收场。

    可见做到“善始”容易,而要有个“善终”却不易。

    他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进行了一番论证:

    智伯善始不善终,被灭族

    夫差善始不善终,被擒杀

    魏惠王善始不善终,被囚

    ------------

    不能善始善终者,不能成就霸业

    这样一论证,这个观点的说服力就大多了。

    03.

    此时秦王有点懵,你一会儿说不骄不躁,一会儿又善始善终,你到底想要说什么呢?

    其实这位谋士做的这些,只是为了做铺垫——共识的观点做大前提——以便更容易地进行下一步说服。

    他开始细数秦武王取得的众多功绩——

    秦破宜阳、占三川,使天下策士不敢多言;

    隔绝诸侯联系,使其不敢聚集谋划攻秦;

    攻取黄棘,使韩、楚联军不敢西进…

    大王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如果能善始善终,称霸天下的大业就指日可待了。

    看似彩虹屁,实质上再给秦王点明一个点:你已经“善始”了。

    再套用前面得出的结论做大前提进行条件推理:

    不能善始善终者,不能成就霸业

    秦国要成就霸业

    ------------

    则,秦国必须善始善终

    条件推理中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的形式,推理有效,前提为交谈双方都认可的观点/意愿,则该结论可信。

    现在你已经“善始”了,只要做到“善终”,就能成就霸业。

    04.

    成就霸业可是秦王的梦想所在,只要说到它,秦王准来劲。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如何做到“善终”?

    这位谋士没有立即回答该如何做,而是强调了“善终”的难度,以便让秦王更加重视。

    《诗经》上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可见这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难走的,这也就是“善终”所要面对的困难。

    而困难的核心在于大王您的骄傲、愤懑情绪。

    说到这里,就把他的第一个观点套上了。

    整合起来的推理为:

    胜不骄败不愤,才能成就霸业

    (只要秦王)胜不骄败不愤

    ------------

    则,(秦王)可能成就霸业

    小前提“秦王胜不骄败不愤”与事实“秦王常常情绪化”不符,则结论为假。

    怎么办?如何扭转?

    要想成就霸业,你秦王就必须得改了这个情绪化的毛病。

    如此,逻辑就通了,整篇论说的前后逻辑就串起来了。

    05.

    秦王听了,觉着好像是这么回事,但又有些没整明白——为啥我只要不情绪化(胜不骄败不愤)了,就能成就霸业,这个好像没说清楚。

    这位谋士继续讲解,同时也对秦王强化着这一观点——

    现在的天下大势,各诸侯国无非就两种想法:

    不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就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他继续阐述自己的分析——

    当前,秦国支援魏国抵抗楚国,楚国支援韩国抵抗秦国,四国的军事力量相当,正僵持着。

    而齐、宋两国在这四国之外,它们的立场就变得非常重要。

    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它们,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得以“善终”,成就霸业。

    如何争取呢?靠的是秦王和楚王的谋略,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让齐、宋感到威胁,同时能得到利好。

    也就意味着,让齐、宋能感知到,若战胜了能与它们共享利益,若战败了也不会被指责,彼此能和睦相处。

    谁能做到这些,齐、宋就更容易被谁争取到。

    所以回归到起点,你秦王得学会:胜不骄 败不愤。

    这样更容易争取到盟友,改变僵持局势,获得战争胜利,成就宏图霸业。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