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他们之间干架了,你就能坐收渔利
01.
只要能说会道忽悠得好,不仅能保命,还能混得荣华富贵、古籍留名。
上次替秦惠王出使齐国,一边拉拢一边威胁齐王放弃抗秦,并割地侍奉秦国的张仪就算一位。
靠着这样的胆识、能耐与贡献,张仪在秦国混得满面春风、志得意满。
可是好景不长,他的老板(秦惠王)突然给挂了,接着老板的儿子(秦武王)子承父业,顶了上来成了新老板。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老板虽然了解张仪的能耐与贡献,但信任还没建立起来。
这时早已眼红张仪的新老板的亲信,好不容易逮着机会,赶紧开始对张仪进行诋毁。
亲信给秦王:张仪对先王不忠。
话语未落,齐国就派使者前来谴责秦武王,指责他不该重用张仪。
对于新老板而言,接受信息的渠道相对局限。
一方面来自侍臣提供的“国内”资讯,另一方面来自他国使者。
于是,对新老板而言可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个简单推理:
侍臣说张仪对先王不忠
使者说张仪不该被重用
----------
张仪这人有问题
如果任由新老板这么想下去,那么一定会得出结论:张仪这人有问题!
02.
张仪得知消息,吓得额头直冒冷汗,心想:必须得采取措施。
否则,等新老板一旦得出那样的结论,那么自己指定凉凉。
于是,张仪赶紧跑到秦武王面前“献计”,以彰显自己的才智,增加信任。
张仪:大王,我有一条愚计,想献给大王。
秦武王好奇:什么计策?说来听听。
张仪:为国家社稷考虑,只有崤山以东的六国之间发生大的战乱,大王即可获得更多他们的土地。
秦武王大概明白张仪说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听起来不错,可具体怎么做呢?
你张仪得说个明白。
张仪:如今齐王憎恨我,无论我在哪,他都会派军队去攻打。
秦武王不解:那又如何?
张仪:所以我乞求大王将我送到魏国去,如此,齐国必定发兵攻打魏国。
这里张仪先抛出了一个因果论述:因为齐王恨张仪,所以会派齐军追着打他。
并由它做了演绎推理的大前提进行推理:
大前提:张仪到哪,齐军就会打哪
小前提:(送)张仪到魏国
------------
结论:齐军就会打魏国
原来张仪的计策是用自己作诱饵,诱使齐军发兵攻打魏国,真乃义士!
03.
按着这个逻辑,齐国和魏国就干起来了,只是其他国家相安无事——不乱,也没机会获得更多土地呀。
张仪了解武王的疑虑,他继续推演,以打消武王的疑虑。
张仪:当齐、魏两国军队在大梁城下交战时,都将无法脱身。此时,大王可趁机攻打韩国,进三川,使秦军出函谷关时畅通无阻,接着直逼东、西两周边境,到时候天子必然献出祭器,大王您就可以挟天子,拥有各国地图和户籍,称王天下——这是成就帝王霸业的好机会啊!
秦武王:好!
张仪的这段论述,看似因果逻辑严谨,一步步地推导得出,实则他是在利用滑坡谬误进行诡辩。
如果齐魏交战,就无法脱身
齐魏无法脱身,秦可趁机打韩
秦打了韩,就可进三川近两周
秦军近两周,天子会献出祭器
秦有了祭器,秦国就能挟天子
秦挟天子,就可获地图和户籍
有了地图和户籍,秦国可称王
------------
如果齐魏交战,则秦国可称王
推理中相互关联的句子之间,并非全是因果关系——先后出现+必然导出。
只要这个推理中任何一个链条被驳倒,则整个推理就会坍塌。
但是,如果仅是听别人这样给你说,少了自主思考,就一定会被带偏。
秦武王就被张仪带偏了。
最后,秦武王派出三十辆车,将张仪送到了魏国都城大梁。
04.
果不其然,张仪到魏国不久,齐王便发动了军队来攻打魏国了。
魏王大为惊恐,这可怎么搞?
张仪:大王不要忧虑,让我来处理。
于是他派自己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去,接着,冯喜以楚国使者的身份出使齐国。
冯喜处理完齐、楚的事务,接着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恨张仪,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要在秦王面前这么抬举张仪呢?
齐王懵了:我非常恨他,他在哪我一定攻打哪,怎么说我抬举他呢?
冯喜:不信您看…
于是,冯喜把张仪离开秦国时,与秦武王密谋说的话一五一十的重复了一遍。
接着又描述了齐王这样做的后果。
现在若大王发兵攻打魏国,就会使齐国的百姓疲弊、结盟破裂,而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反过来,就是验证了张仪的预测,加深了秦武王对张仪的认可,这便是抬举张仪。
冯喜在这里应用了一个条件推理:
若你按着他的想法做,就是抬举他
你按着他的想法(攻打魏国)
------------
则你是在抬举他
齐王正恨着张仪呢,怎么能抬举他呢,不能!
于是下令停止了对魏国的进攻。
就这样魏国的危机解除,张仪又为魏国“立了功”,他便可以安心的在魏国享富贵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只要他们之间干架了,你就能坐收渔利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