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table of contents

    描述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A:你觉得新来的那个Z同事怎么样?

    B:我没法觉得。

    A:你就说说吧。

    B:褐色头发、顶个丸子头、橘黄色卫衣、蹬着一双白色adidas……

    A:不是问你这些,大家都没瞎。

    B:那你想让我说什么?

    A:评价一下她怎样。

    B:呃…评不了~不了解。

    A:……

    描述性表述,照着事实讲就是;评价,即观点性表述,需要对事物有了基础了解后才能得出。没有了解就没法评。

    上期[周三]栏目我们介绍了如何批判的得出或者理解一些结论,涉及到了对论证有效性、可靠性的关注,和大小前提真假的讨论。这期文字我们说说描述性表述观点性表述,以及对它们做区分的意义。

    -01-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讲话,像开篇提到的对新同事的“评头论足”,有人可能说“她扎着丸子头”,有的可能说“她的马尾很好看”,有的说“这份文件是她今天提交的”,也可能说“她的业务能力很强”,也有人说“她的性格好开朗,我喜欢”……

    生活中与朋友聊天,有人可能说“今天家里供暖了”,也有人可能说“今天的阳光真好,就想待一个地方晒太阳”,或者有人说“你的外卖到了”,另外的人也可能说“你吃的真多”……每天只要我们张口,就有话说出去,耳朵也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一睁眼也就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话语——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表述出来,会被我们“听”到。

    这些话语,其实质就是一种主张或观念的表述。有的被“听”进去了,有的成了耳旁风,吹了就过了。“吹过了”的,我们不用在意,也没得在意。我们仅说说“听”进脑子里去的表述,它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行为安排。比如有人告诉你“早上开车走主干道很畅通,10分钟就能到公司”,如果对其真实性不做辨识就全然相信,第二天被堵在“早高峰”的路上就是一种必然。比如听到“长久的坚持一件事容易取得成绩”,你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不可信,于是一会儿干干这个一会儿干干那个,最终荒废了时间。

    因此,区分表述的真假对我们的生活而言,就显得挺重要。而要对表述的真假做判断,首要的任务是给它做分类,看它是属于哪个——是描述性表述,还是观点性表述。

    -02-

    所谓的描述性表述,即描述性话语,根据字面意思就能知道,它指的是我们自己描述某件事物——它是(或可以是)怎样的。但不涉及个人的主观评价——意味着它没有提供任何参照标准、典范或其他可能性。

    描述性表述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现在外面-10℃”、“此时是19:26”、“川普现在还是米国总统”、“棉花糖是由棉花做的”、“龙这种物种曾经存在过”、“她一直顶着一双熊猫眼”、“我可以有更多的钱”……对于这些表述的对象,即便是有什么成见或者看法,如对“棉花糖是由棉花做的”不认可,或者对“我可以有更多的钱”表示怀疑,但都不会在描述性表述本身表达出来。

    在这一类型的表述中,辨识它们的真假,可以通过与客观事实做比对实现。比如“现在外面-10℃”,我们现在出门,拿出温度计测一下,如果正好是“-10℃”,则这个表述的内容与客观事实相符,那么它就是真实可信的;否则,就是虚假的。再比如“棉花糖是由棉花做的”,当我们通过做棉花糖的师傅了解到“棉花糖是由糖融化后绕成的”,则“由棉花做成的”的描述就不符合客观事实,那么它就是虚假的。虚假的表述就是不可信的。

    -03-

    如果基于某类表述本身,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或评价——好比“这个说法比其他可能的说法更好或更坏”时,就出现了观点性表述。通过它,我们是在表达对这件事物的评价、看法。这时,我们往往是参考了某个标准,或典范或其他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件事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要优于或差于某个标准水平(或者理想状态)。比如,我的理想状态是赚一个亿,而实际上只有万八千的收入,则这个收入状态远差于理想状态。

    当我们听到观点性表述时,通常离不开这些词语:“好/优”、“坏/差”、“更好/优”、“更坏/差”、“应该”、“不应该”、“正确”、“错误”……当然,还有其他能表示主观评价——赞赏或厌恶的词语。观点性表述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是经常出现,比如:“钟南山院士是一名特别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鸡肉不好吃,但是炖的鸡汤却很好喝!”、“今天的天气很舒服,适合去爬山”、“我的演讲能力不比我的文案能力好,也不比它差!”、“你应该做工作了”、“你不应该一直睡睡睡了”、“《王者荣耀》玩起来真是太棒了!”……这些都是观点性表述,也都包含了评价的元素。

    如果面对的是这类表述,那么一般没有什么真假可言,毕竟这些都是主观性表达。就像“我喜欢吃苹果,苹果比香蕉好吃”,别人可以不认同——觉得香蕉好吃、或者都不好吃,但是不能说“我喜欢吃苹果,觉得苹果比香蕉好吃”是“错误”的。

    -04-

    现在,我们分清了描述性表述和观点性表述的区别,就可以帮助我们去评估话语的真实性、回答某些问题,以及解决某些分歧了。

    试想这样一种情形“你认为新同事用的手机是华为的,而我认为她用的是苹果的”。这里我们对于描述性表述产生了分歧,想要解决这个分歧,就得辨别出哪个描述性表述是对的——符合客观实际的,针对这个分歧的辨别验证也简单——去看看新同事用的手机就清楚了。类似的认识我们周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是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若出现这种情形——你说“华为手机比苹果手机更好”,而我说“苹果手机比华为手机更好”。就是我们所说的观点性表述的分歧,这样的分歧按理说不应该发生,你喜欢华为手机就用华为呗,我喜欢苹果手机就用苹果呗。

    之所以分歧还是产生了,原因在于“你得认同我的观点”,想要解决这个观点性“分歧”,一般采取的方式是说服。比如你说“从外观设计、使用性能、系统安全性……都可以表明华为手机强于苹果手机……”;当然,我也同样可以给出“苹果手机比华为手机好在哪里”的理由。最后,或者我认同你,或者你认同我,以解决分歧;或者谁也说服不了谁,分歧还是分歧,该怎么玩各自还怎么玩。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更多的是描述性表述和观点性表述结合在一起的情形,比如“今天20℃,这是我最喜欢的温度”,“钟南山院士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他是最伟大的医务工作者”……这些表述中,关于描述性的部分可以通过验证来辨别真假,而对于观点性的部分则自主的选择认同或不认同,或不表态。

    以上,就是关于描述性表述和观点性表述的介绍,前者依据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而有真假之分,后者主要围绕认同与否展开讨论,当两者结合在一起表述时,我们也要能清晰地辨识,判断真假以及选择性表明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描述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