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试图说服,试图让人渴望

table of contents

    你兴致勃勃地想要推销一款产品,或向老板、同事陈述你的想法,你逻辑完美、有理有据。

    对方看上去挺有兴趣,不时点点头。而实际上 TA 心里想的是:我还有更重要的是要忙…怎么才能花最少的时间打发这人?

    对方嘴上笑嘻嘻,内心毫无波澜。你企图说服,而没有试图让人渴望。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说服的神书。《重新定义推销》(中文名有点 low......)作者 Oren Klaff 是一家投资银行的市场总监,在这个领域工作 10 多年,是资深私募专家。他总结了自己的心得,提出了有别传统销售的颠覆性的见解。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这本书。

    图片

    你觉得大脑像什么?计算机吗?当你给对方说了一个信息,就像发送一个 Excel。对方接收信息时,读取这个 Excel,再给你反馈。

    听上去没什么毛病,其实并不是。你所描述的是大脑皮层做的事:解决问题、逻辑推理的部分。但是信息会先经“鳄鱼脑”过滤。鳄鱼脑相当于爬行动物的大脑,只对危险产生原始反应,触发战斗或逃跑信号。有点像丹尼尔·卡尼曼说的“系统1”和“系统2”。

    你说出的信息,需要先经鳄鱼脑“过滤”,之后才能到达大脑皮层。而鳄鱼脑是一个懒惰而傲慢的“门卫”。它对于接收的信息的态度是:

    * 如果不是危险,忽略它
    * 如果不是新的或令人兴奋的,忽略它
    * 除非情况非常特殊,否则别把信息发给大脑皮层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成功的说服那么艰难。对方礼貌的微笑背后镇守着一个信息的“恶霸”,非常难讨好。

    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图片

     

    01
    反转社交地位,成为吸引人的 C 位

    作者说,两个人一见面,第一印象来自于对 TA 社交价值的自动计算。什么是社交价值呢?财富、权力、受欢迎程度等等。当你的社交价值比对方低,对方就是 C 位,而你的信息经常会被对方的鳄鱼脑拒绝。

    那怎么办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一夜暴富、迅速上位,走上人生巅峰?醒醒吧,如果有,也不用来推销东西了吧?

    没有办法改变绝对社交价值,还可以改变相对社交价值。怎么做呢?来看作者的一个例子。(以下用第一人称讲述)

    有一次我去找一个对冲基金经理比尔募资。我走进他办公室的时候,他说了声“请坐”,头也不抬,继续看自己的文件。

    他叫来两个下属,让我稍等一会。接着他对下属问话,同时从抽屉拿出一个很大的红苹果,坐在桌子上找纸巾。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各位,我只有 15 分钟,我就直接说了。这是我负责的项目……”我迅速地和他们说了一下自己的项目。比尔根本没听进去,他对苹果的兴趣显然更大。

    我安慰自己别着急,并想着对策。我借口说去倒杯水,然后离开去了茶水间。我找到了一把塑料刀。

    我走回办公室,说,“比尔,我希望这不是你做交易的方式。”我冲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抬了抬下巴,“在一个真正的交易中,每个人都需要分一块。我给你示范下我的交易是怎么样的。”

    我伸手去够那个苹果。“可以吗?”没等回答,我把苹果一切两半,然后自己拿了一半。当我把另一半苹果放回桌子上的时候,你能听到寂静在咆哮。(“寂静在咆哮”是原文,这个表达太妙了。)

    他那俩下属看傻了。比尔斜着眼盯着我。我咬了一口苹果,迅速咀嚼,赞赏了它的味道,然后简单说了下我们拿下的项目总是迅速能让投资者盈利,自然得好像在客厅和朋友聊了聊天。

    从那刻起,那 3 个人听了我说的每一个字。

    当我结束的时候,在比尔开口前,我迅速后撤:“哇,时间好快啊。我得走了。如果你们觉得行,就告诉我。”

    就在我要离开座位的时候,比尔说:“等一下。”然后他开始狂笑。这让两位下属小可爱紧张的神经松弛了会。他们和老板一起神经兮兮地笑。我尽量偋着,一脸正经地坐着,等他笑完。

    “我现在知道了 Dan 为什么引荐你。“最后比尔表现出了意向。

    用了一点小小的“对抗”,作者打破了比尔高高在上的局面,掌控了小情境里的主动权。

    用作者的话说,他设置了一个“权力框架”。框架(frame)是作者创造的概念。两人之间谁说服谁,很大程度是框架的对决。框架,有点像“气场”,又不全是。框架间的对决,不存在融合、包容,而纯粹是对撞,只有一个赢家。

    个人理解“框架”是对于“主控权”的争夺,再看一个例子。(再次用第一人称。)

    我带着一帮朋友去一家高级法国餐厅吃饭。服务员 Benoit (以下简称 B)问我点什么酒。我看了看酒单,有许多不认识的,就点了一个贵的。

    B:“这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看向我的朋友们:“我们的酒都是好酒,但酒要和菜相配才好。”接着他问大家点什么菜。

    点完菜后他用手指在我面前的酒单上指了一款酒,我一看比我选的便宜一些,就同意了。

    “选的很棒!”他赞道,好像是我自己选的似的。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酒上来后,朋友中一位女士问:“这是波尔多酒吗?”  B  拍拍她肩膀,说:“您显然很懂法国酒。这款波尔多酒来自一个很小的地方,很多人会把它和朗格多克酒混淆。您的口感很敏锐啊。”他的话显然把她融化了。

    菜很棒,客人说这是他们吃过最好的一顿。对于 B,我一开始想抽 Y 的现在挺喜欢他。

    B 知道酒要配菜点,但还是故意先问我要点什么酒。这样不管我点什么,都是错的。接着他选了一款价格比我选的低的酒,还把功劳算我头上。他用了一点小小的“打击”,把 C 位转移到了自己头上,创造了相对社交价值。

    接着他等待大家的点评,任何点评他都夸奖一番,把社交价值分一点给对方。他把我的一个朋友纳入了他的“框架”中,这样我要攻击他,就得连带攻击这个朋友。

    B 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自己的“权力”框架。

    作者还介绍了其他的框架。

    02
    我才是奖赏,买家请证明自己

    你和对方约好商谈,对方说:“哦好,不过我现在只有10分钟,你先进来吧。”
    你说:“非常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

    是不是觉得没有毛病啊?这是一个非常礼貌的回答嘛!

    但是!“主控权”到了对方手里。你的回答强化了对方的主控地位。

    作者会怎么说呢?

    作者:“不,这不是我工作的方式。如果我们并不是信任彼此的话就没有必要约见了。我需要知道,你是否是可靠的合作伙伴,能否守约、按计划行事呢?”

    针对对方的时间框架(通过决定会面时间来取得控制权),你可以甩出奖赏框架(我就是奖赏,我有价值,你需要赢得我的关注)。

    再有,比如去对方公司游说,能拍板的大老板要晚点过来。怎么办呢?不在也继续讲吗?

    作者会说:“我可以再等 15 分钟。但如果之后我们还不能开始,今天就算了吧。”

    这时候对方有人会说:“我们先开始吧,回头没听到的部分我们会转告老大。”

    作者:“我可以等 15 分钟的。但 15 分钟之后他不来我就得走了。”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作者说这时候会议室里的人往往会不好意思,尽可能不让你觉得被怠慢以至于离开。而这意味着:他们在努力讨他欢心。他是那个奖赏,而非反之。

    这就是“奖赏”框架。作者还阐述了不同的框架,用于应对不同的场景,争夺自己的主控权。

    03
    数字和理论不起波澜,渴望和失去感才能点燃

    当你开始给别人讲数字、概率的时候,或者当你“推销”,别人开始关注技术细节的时候,你就开始失去你的听众了。他们开始眼神涣散、低头玩手机。

    他们失去了注意力。

    注意力是什么?按作者的说法,是渴望(desire)和紧张感(tension)。分别对应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什么能让人产生渴望?除了上文说的,设置一些框架,让自己有“主控权”,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而渴望外,新奇的东西可以产生渴望。

    当人们开始就技术细节提问的时候,作者通常会说:“在我们进一步讨论财务细节之前,我们先确定下你们爱我吗,你们爱这比交易吗?如果你们确定你们爱这笔交易,我们很快能见到我的合伙人约书亚。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厉害,但有点古怪。”

    相对于数字和理论,大脑更偏爱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个人有点古怪”又激发了大家的好奇。接着作者会讲这个约书亚的故事,把大家开始冷却的注意力又点燃了。

    图片

    图片来自 Pixabay

    而紧张感,往往可以由失去感塑造,作者介绍了“推拉”的技巧。

    “我感觉这单买卖我们可能彼此不适合。”等待一会,等“推”的作用生效。必须说得真诚。然后:“但是,如果你觉得还可以试试,我相信我俩的实力合作,是可以很成功的。”

    如果你只是说,对方只是听,没有“连接感”。而推拉造成的失去感让对方和你有了连接,从而点燃对方的注意力。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这有点像操控他人的玄学,难道内容(关于这个产品/想法是什么)不重要吗?

    操控,我觉得夸张了点。毕竟别人也没这么好骗。这就是为什么,内容也非常重要,书中作者有具体讲述方法论。不过这块有点偏传统销售技巧(虽然作者的讲述也很精彩)。

    如作者所说:传统销售技巧,只是给那些在框架对决中失败了的人用的。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说服/销售技巧,这本书不容错过哦!

    题图来自 Pixabay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