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含糊不清 就有问题

table of contents

    批判性思维-含糊不清 就有问题

    01.

    没说清楚,就是含糊。

    含糊不清的谬误,指的是论证(或表述)中使用的概念旨意不明、内容模糊的情形。

    例如——

    好员工会得到奖励

    张三是个好员工

    ------------

    则,张三会得到奖励

    从逻辑结构上看,这个论证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却无法从中得出什么确切的信息。

    大前提中“好”和“奖励”两个概念是不明确的,我们搞不清“好”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也没法知道“奖励”具体指的是什么。

    再看一个例子——

    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

    在《人权宣言》中简略概括为:

    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

    这段话读起来让人激动,感觉自己只要不危害他人,就能“为所欲为”了。

    看着好像能懂,若要具体说说时,我们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类似这样越是提纲挈领的判断越是含糊,如果要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就必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

    只有掌握了这些概念的准确含义,才能避免出现含糊不清的谬误。

    02.

    一词多义,容易歧义。

    歧义谬误,指的是论证(或表述)中的概念含有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从而导致判断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

    有个民间故事《巧嘴媒婆》,说的就是一个媒婆专靠歧义谬误来骗人——

    说某姑娘因为缺了一块嘴皮,是个豁子嘴,一直嫁不出去;有个小伙因为没有鼻子,也娶不到媳妇。

    但是,姑娘和小伙找对象都有个条件:不要有残疾。

    于是媒婆去给小伙说:这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伙以为“嘴不好”就多嘴多舌、爱唠叨,这也不算大毛病,就答应了去见见。

    接着媒婆又去给姑娘说:那小伙子别的都挺好,就是眼下没什么。

    姑娘心想,“眼下没什么”就是家里穷,觉着没什么,多陪点嫁妆就是,以后会好。也答应去见见。

    等姑娘和小伙一见面,才发现上了当,都指责媒婆是个大骗子。

    媒婆则不紧不慢地辩解道:我不是说得很清楚嘛,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没什么

    可见同样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含义:

    “嘴不好”可以是生理缺陷,也可以是话多爱唠叨;

    “眼下没什么”可以是躯体缺陷,也可以是经济拮据。

    一词多义,无可厚非,但是利用一词多义自证,或者误导他人做判断,就犯了歧义谬误。

    03.

    张冠李戴,混淆概念。

    混淆概念的谬误,指的是论证中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导致论证出现错误。

    一位哲学家接见一位年轻人,为了让年轻人“佩服”自己,就混淆概念为难他——

    哲学家:你想学知识?

    年轻人:是。

    哲学家:你已知道的,是想学的吗?

    年轻人:不是。

    哲学家:那么你是想学你不知道的了?

    年轻人:是的。

    哲学家:如果你不知道有马,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马的知识吗?

    年轻人:不可能。

    哲学家:在太阳系有颗外星人的小行星,你不知道它,你能想到要学习关于它的知识吗?

    年轻人:不可能的。

    哲学家:那么,你不知道的东西,也不是你想学习的?

    年轻人:是的。

    哲学家:你最开始说,你已经知道的不是你想学习的;现在你又说,你不知道的也不是你想学的;而事物总不外乎是你已经知道的和你还不知道的。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东西是你想学的了。

    年轻人:是这样吧…?

    哲学家:如果没什么是你想学的,那你来找我又是为了什么呢?

    经过哲学家这番诡辩,年轻人也搞不清楚他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来的。

    其实他们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年轻人是否想学习关于他已知其存在的事物的知识?

    结果哲学家先是用“你不想学你知道其存在的事物”,得到了年轻人的肯定;接着又用“你不想学你不知道其存在的事物”,也得到了年轻人肯定。

    混淆了“想要学习的东西”的概念,于是出现了混淆概念的谬误。这样也就把当事人给搞晕了。

    以上我们简单的聊了论证中含糊、歧义和混淆概念的谬误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