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了近邻关系,就不怕离得远的仇敌
01.
打蛇打七寸,说话说重点。
只要能剖开迷雾,直指问题的核心下猛药,就容易解决问题。
苏秦在说服燕老板加入合纵联盟一致抗秦的过程中,用的就是这手法。
苏秦奔走各国,试图联合六国形成合纵联盟,以对抗由张仪代表秦国主导的连横联盟。
他千里迢迢的来到燕国(今天的河北北部一带,别称“燕地”的由来),见到了燕老板,讲到——
燕国土地方圆两千多里,东有朝鲜和辽东,北有林胡和楼烦,西有云中和九原,南有呼沱河和易水。
您的军事实力强劲,士兵几十万,战车七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备的粮草至少能吃十年。
您的国家物产丰富,南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有枣和栗子的大好收成,百姓即便不事田耕也够吃,这就是天府之国啊!
但是,这些并不是因为您对国家治理有方所得,而是另有他因。
燕老板有些被搞晕了,原本正常的逻辑是:
既然国家繁盛,则说明君主治国有方
燕国(物产丰富、兵强马壮、百姓安居乐业)繁盛
------------
则,说明燕老板治国有方
可是却被苏秦一口否定:燕国的繁盛并非因为燕老板治理有方。
苏秦给出的解释——
燕国之所以这样繁盛,不受战祸影响,是因为有赵国在南面给您做屏障。
秦、赵打了五次,秦两胜,赵三胜,它俩互相削弱,从而保全了燕国不受战祸影响,可以埋头谋发展。
这里苏秦给燕老板做了一个演绎推理:
如果不受战祸影响,则国家发展就有基础
赵国为燕国挡住了战祸使其不受影响
------------
则,燕国发展就有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燕国现在的繁盛之景。
02.
燕老板的治理才能没被认可,内心憋着一股气,你得给我说明白点。
但苏秦却没有直接回答燕老板的话,而是点出了燕老板最近的困扰。
大王您最近有一桩心事:
面对秦国的“远交近攻”国策,您自己不想参与,不怎么想与秦国交好;但是您又担心一旦拒绝了秦国,就会挨打。
接着,苏秦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实您想想,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它得越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郡和上谷,长途跋涉几千里,即使它攻下了,它也知道它根本无法守护,由此可见:秦国是无法侵犯燕国的。
但是,南边的赵国可就不同了,只要它打算进攻燕国,一旦下令,分分钟赵军就能开到燕国的都城。
因此,秦国攻打燕国,是千里之外的战祸;而赵国一旦攻打燕国,则是分分钟的事。您现在却关注前者,而忽略了后者。
苏秦的看法就一个核心:你燕老板关注错了对象。你只想着:
只要听秦国的,与秦国结盟不被打
一旦我不听,就可能被秦国追着打
听秦国的或者不听
------------
与秦国结盟,或者被追着打
但是燕老板却没有考虑周边邻居赵国的想法:
如果你与秦结盟,我就会攻打你
如果你不与秦结盟,我就保护你
你与秦结盟,或者不结盟
------------
我收拾你,或者我保护你
只要燕老板回过头来看看邻国赵国,就会发现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很尴尬:
如果与秦联盟,则得罪赵国,被赵国攻打
如果不与秦联盟,则得罪秦,被秦国攻打
与秦联盟,或者不联盟
------------
被赵国攻打,或者被秦国攻打
本想着自夸治国有方呢,谁曾想自己的处境竟然是两头都是挨打。怎么办?
03.
你苏秦帮我分析了这些情形,那么你也得给我出主意,我该如何应对?
苏秦看着时机已到,就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愿大王和赵国结盟,加入合纵盟国,天下各国联合为一,那么燕国也就没有什么忧患了。
苏秦之所以这么说,是结合了前面的铺垫:
秦与赵是死对头,只能选一个阵营
秦国攻打燕国,路途遥远不太现实
赵国攻打燕国,比邻关系发兵即到
处理重要问题先从紧急的入手
------------
则,处理燕赵关系胜于燕秦关系
加入由邻国赵国牵头的合纵联盟,就和赵国、齐国等国家成了盟友,盟友之间是相互保护、相互合作的,这样就避免了被邻国攻打。
邻近的不打我,离得远的又打不到我,那么我就可以避免战祸,安心谋发展了。
燕老板根据苏秦的阐述,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于是对苏秦讲——
我的国家弱小,西有赵国,南靠齐国。齐、赵两国都是强大的国家,如果不处理好和它们的关系,燕国就会面临严重的战祸威胁。
今日有幸听到先生的教导,我愿意加入合纵联盟,以使我燕国得以保全安宁。
于是,燕老板资助了苏秦车马和金银布帛,请他到赵国去传达燕国的意愿。
苏秦也因此达成了拉燕国加入合纵联盟的目的。
纵观苏秦的整个游说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但凡我们的论说有理有据、客观真实,就会让别人不得不接受我们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来源:处理好了近邻关系,就不怕离得远的仇敌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