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还在携程的时候,有一天快要下班了,市场部的同事跑过来说,接到用户反馈,有人收不到返现的钱。当时我刚给市场部做了一个下单返现的功能。
收不到返现?问题可不小!
赶紧拖住还没下班(太好了👏)的研发同事排查,发现有一批订单,返现返到了临时账号上。
账号就账号,居然还有临时的,这是什么鬼?为什么会生成临时账号,和正式账号的区别是什么,会有什么问题?
由于账户系统归属另一个部门,一时半会也很难找到人咨询。但是可以试试嘛!我尝试按用户路径生成了几个临时账号,发现临时账号没有密码,没法登录。怪不得收不到返现嘛!
那么,关闭对临时账号的返现功能,再联系这部分用户手动发放返现!我赶紧联系客服,商量了这个手动返现的方案。心想:嗯,终于可以下班了!
可是谁曾想,这只是悲剧的开始。
在手动返现的过程中,客服发现,居然有一部分用户已经收到返现了!我才知道,临时账号也能转正式账号。那要不要问下用户,如果他愿意走个流程转为正式账号,我们再操作下返现到他的账号上,不行的话还是手动。
又一次,我以为可以完美解决了。后来发现,还是有问题。临时账号在 App、网站端、H5 有不同的逻辑;除了是否临时账号,账号状态还有会员和非会员的区别。
等我把坑全部摸完,已经过去了13天。这并不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真正解决花费了很长的时间。
而一切的起源,是出于我对“临时账号”这个概念轻敌的理解。
图片来自 Pexels
01
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
如果今天有一个来自遥远的、不通网络的国度的大学生,他来到中国,刚接触到“电商”这个词汇,问你是什么意思。你会怎么回答?
你也许会说,你去下载个淘宝或者京东,用一下就知道了。
你给他举了两个例子,这很不错,能让他有直观的理解。
但如果他需要回国写一份研究报告,将来在自己的国家也搭建出“电商”,那么,光知道这两个例子显然是不够的。
他必然还需要了解物流、仓储、平台、代销、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等等很多的概念。
事实上,从例子开始理解,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从婴儿开始,慢慢建立概念的过程,都是从例子开始,通过类比建立的。
《表象与本质》描述了这个过程:
对一岁的提姆来说,“妈妈”这个概念的核心显然就是他的妈妈了。妈妈是这样一个人:比他块头大,给他喂奶,在他哭闹的时候安抚他,给他唱摇篮曲,会把他抱起来,还会跟他在公园里玩耍。 一旦这个贴有“妈妈”标签的心理范畴在提姆脑中建立起来,他就能发现在他周围有很多相似的场景。
有一天在公园里,提姆看见一个玩沙的小宝宝。旁边有个成年男人一直照顾着他。突然间,提姆的认知跃进了一步,他告诉自己(虽然他还远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个男人照顾小宝宝就好像妈咪照顾我一样。
这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妈妈”这个更具概括性的概念诞生了。
图片来自 Pexels
先前在“妈妈”这个范畴里只有一个成员,现在就有两个了。从此刻开始,提姆就会很容易地为这个概念找到更多的成员了。
起初,提姆脑中“妈妈”的概念非常具体,他所作的类比也非常具体,新的妈妈总被拿来与第一个妈妈——也就是他自己的妈妈进行比较。 但是随着“妈妈”这个概念的新成员不断被叠加到已有的妈妈上,他记忆中的这个概念也开始变得抽象、模糊起来。
任何概念的产生过程都与上文所述大同小异。刚开始的时候,某一情境实在而具体,并且能够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清晰地分开。
然而一段时间之后,人们遇到了一个相似的情境,二者之间建立了联系。
从此以后,这两个情境在心理上互相关联,原本分明的界限变得模糊,抽象的概念随即产生。
正因为我们所有的概念都是通过类比建立起来的,作者认为,类比是认知的核心。
我们建立,或者说理解概念的过程,是在概念中加入一个个的例子。那么,遇到一个全新的概念,从一两个例子着手,是有助于理解的。
但如果像我一样,通过一两个例子就认为自己理解了“临时账号”,那是非常危险的。
仅以例子理解概念是危险的
通常我们会觉得,概念就是词汇的含义。概念的边界像国界一样清清楚楚、毫无争议。
我们的这一想法被字典强化。在字典中,一个词汇有几个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可以被泾渭分明地分割,而我们不会将它们混淆。
于是我们通常觉得,一个概念就如同一个树状图,有几个清晰的分支含义。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妈妈”这个简单的概念。
人们也许会觉得“妈妈”这个概念就像质数这个概念一样精确。也就是说,对于任何“X是不是妈妈”这样的问题,总有一个正确而客观、非黑即白的答案。
但是让我们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假设一个小女孩正在玩两个布娃娃,一个大一个小。她把较大的那个布娃娃称作小布娃娃的妈妈。这是否体现了妈妈这一概念呢?那个较大的布娃娃是不是可以算在妈妈这个范畴里呢? 再假设我们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叫苏的人物是一个叫提姆的人物的妈妈。那么书中编造出来的人物苏,是否属于妈妈这个范畴呢?
如果苏和提姆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的,会有什么不同吗?书里的苏是否比上文的那个大布娃娃更像妈妈呢?苏到底应该算作什么呢?
假设在书中她是一个 34 岁、有着浅褐色头发的女子,体重 100 斤,身高 165 厘米,并且是一个小男孩的母亲,这是否表示苏就有血有肉,并且还生过一个小男孩呢?
图片来自 Pexels
布娃娃至少还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苏到底是什么呢?她无非就是由词句、白纸黑字所构成的一个抽象的想法罢了!
由此可见,概念并不是边界清晰的。
不仅如此,概念更不是“树状图”结构的。在树状图中,子概念由母概念发展而来。好像集齐所有子概念,就可以召唤出一个母概念。
而事实上,子概念甚至会改变母概念的含义。
像代孕妈妈、单亲妈妈、养母以及同性恋伴侣中的妈妈,这些概念都来自妈妈这个最本原的概念,然而每一个新的概念又改变了妈妈这一概念本身。
也就是说,妈妈不一定是孩子生物学上的母亲,也不一定有丈夫,也不一定一直抚养这个孩子,甚至不一定是位女性。
在美剧《摩登家庭》里,同性恋者卡梅隆说他们这个群体最讨厌自己被当成女人。他和恋人米奇领养了一个小女孩。卡梅隆当起了“全职奶爸”。
母亲节这天他总被外人当成“妈妈”很不爽。他的恋人米奇拿着一张写有“母亲”定义的贺卡安慰他:
卡梅隆的被当成“妈妈”时的崩溃反应,正体现了“同性恋伴侣中的妈妈”概念和母概念“妈妈”是不同的。
再如,“枢纽机场”基于“机场”概念而来,但改变了机场的概念。
如果你熟悉这个概念,那么你很容易联想到机场可以帮助航空公司瘦身并由此节约成本;而这些想法并不是机场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 枢纽这个概念的产生意味着机场不一定是旅行的终点,因为许多人是在枢纽机场转机去其他地方。
枢纽的存在会改变人们对某一城市机场大小的预估:人们之前可能认为,城市大小和机场大小成正比,而现在则有可能出现小城市大机场的情况,比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
因为设在小城市的枢纽机场很可能需要满足巨大的旅客流量,因而修建得非常大,但由于大部分乘客仅仅在此转机而不会离开机场,所以城市的大小就显得有些不成比例,这就好比因为修建了火车站而变成重要城市的石家庄。
同样,支付宝这一概念不仅依赖于钱这一概念,同时也改变了它;手机这一概念不仅依赖于电话这一概念,同时也改变了它。
图片来自 Pexels
概念随时间动态改变
既然概念不是树状结构,那它是什么结构的呢?
我们再来看“桌面”这个词。
每个用电脑工作的人可能都同时用着两个“桌面”。一个是电脑放置的地方,一个在你的电脑屏幕里。
电脑桌面其实是个比喻义,但今天我们用得如此自然,已经不觉得它是个比喻义了。
在电脑出现之前,在1932年的英语字典中(《冯克与瓦格纳尔新标准英语词典》),对桌面(folder)一词的解释是:
1、专为写字和学习而设计的桌子。通过转喻,指从事文案的职业、职员。
2、桌子或讲台,为了面向公众布道或宣读。有时泛指布道坛或神职。
3、用来装书写用具的箱子或盒子。其顶部打开后有一斜面,供书写用。
那个时代的人无法想象电脑桌面的用法。“写字的桌面”是那个时候“桌面”概念的中心含义。
概念并不是具有分支含义的树状结构,而是类似于一种“中心城区-老城区-郊区”的结构。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城市刚刚建立的时候,只有城中心的那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最终会变成“老城”。
再往外面就是城市的郊区了,人口密度逐渐减小,最外围没有严格的边界。不过,当看到一片片农田的时候,我们还是能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已经来到了城市的边缘地带。
城市不断扩张,昨日的郊区变成了今日的市区。这些刚刚发展起来的市区在城市中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完全不能想象这些地方曾经是人迹罕至的郊区。
图片来自 Pexels
例如“电商”,近20年前淘宝商城(后来的天猫)刚刚建立的时候,当时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说服商家入驻。那时电商的核心概念,对于很多商家来说,大概只是线下销售的补充。
站在当时的视角,那时的“电商”概念,没有直播电商、内容电商等等形式,没有团购,也没有双十一。
“临时账号”之所以有这么多功能(坑),也是随着时间,为了解决不同的问题而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功能变得不重要,但忽略了就会踩坑里。
总结来说,概念没有清晰的边界,也不是树状结构。概念的“分支”,会改变母概念的含义。更重要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概念呈现“中心城区-老城区-郊区”的结构。
明白了这些,才有可能去谈“吃透一个概念”、“理解事物的核心”。
后记:
今天推荐的《表象与本质》作者侯世达,就是奇书《GEB》(《哥德尔、艾舍尔、巴赫》)的作者。这本书慕名已久,因为太难了一直没有勇气开始读…
不过《表象与本质》写得还是很通俗的。它的核心观点就是“类比是人类认知的核心”。它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
我自己对其中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概念的结构是什么”尤其感兴趣。篇幅所限只能介绍最核心的一些内容,还有许多有意思的点没能放进来。
对这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转载请注明来源:理解事物“核心”,到底怎么理解?|《表象与本质》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