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吝啬不借粮,之后可能挨打还亡国
01.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一旦涉及到了利益,就显得变幻莫测。
让我利益受损,那我坚决不干,亲爹都不成;若维护甚至新增了利益,哪怕先前是仇人,这会儿都能改口喊爸爸。
齐王就是这样的一个主。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按照合纵联盟的规定,齐国和燕国作为赵国的盟国,理应对赵国进行支援,一同对抗秦国。
秦王心里明白,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如果齐、燕两国派兵支援,三家合在一起和我对抗,那我就不打了,一挑三不划算;
如果齐、燕嘴上说联盟,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我就放心地把赵国按在地上摩擦了。
打了一阵子,齐、燕也没啥反应,那就继续打呗。
秦王在做攻打赵国的决策时,为了决策的灵活性,借用了条件推理做演绎:
若齐、燕参与,我就不打赵了
若齐、燕不参与,我就继续打
齐、燕参与,或不参与
------------
我不打赵国,或者继续打
我要不要继续攻打赵国,取决于齐、燕两国的参与行为。
就当前来看,它们在隔岸观火——不参与,那么我就继续揍赵国咯。
02.
赵国很憋屈,说好的合纵联盟一起对抗秦国的,结果我在这儿拼命的抵抗,那两个货却按兵不动,这是要搞死我呀。
赵军与秦军对战了一阵子,始终没看到盟军支援的影子。
你们怕死不派军队过来支援,我暂且理解,那么支援些粮草总不会过分吧。我搭命,你出粮,也算维系联盟了。
于是,赵王派人赶到齐国借粮,但是齐王不答应。
这相当于割我的肉,不干!无缘无故地要把这么多粮草给别人,不干,怎么都不干!
齐王的做法很干脆,演绎推理也用的非常明确:
若伤害我利益,则不干
送粮出去(损失利益)
----------
不干,不答应
之前的盟约是盟约,现在的粮食是粮食,盟约怎么说都行,但实实在在地要拿走我的粮食就不行!
03.
齐国如果正按齐王讲的这样做了,那么合纵联盟必然破裂,其他各国都将加快被秦国吞并的速度。
此时一手攒起合纵联盟的苏秦站了出来,他得维护联盟——维护自己的成就——巩固抗秦统一战线。
于是开始了对齐王的说服——
大王不如把粮草暂借给赵国,以支援赵军抵抗秦军。
否则,秦军将持续进攻,直至拿下赵国长平。这正是秦国想要的。于此同时,齐、燕两国依赵国做屏障阻挡秦军的计策也会落空。
苏秦明确的抛出了一个观点:齐国得救赵国。
接着通过连续的条件推理进行了演绎说明:
若齐不救赵,则赵会被消弱
若赵被消弱,则秦会变强大
若秦变强大,且无赵阻隔,则齐、燕直面秦
若齐、燕直面秦,则齐、燕危险
------------
若齐不救赵,则齐、燕危险
为了齐国不直面秦国的威胁,则齐国必须得救赵国。
04.
为了把赵国对于秦、齐两国正面冲突的关键作用说清楚,苏秦继续给齐王说——
大王,赵国对于燕、齐两国来说,相当于阻挡秦国的天然屏障。
赵于齐、燕的关系,如同嘴唇和牙齿的关系一样,若没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赵国遇到亡国的灾祸,明天亡国的灾祸就会降临到齐、燕两国。
苏秦这里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带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唇亡齿寒。
接着,通过类比做了演绎推理:
赵国为嘴唇,齐、燕为牙齿
(若)赵亡了(嘴唇没了)
------------
齐、燕将面临危险(牙齿寒冷)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赵国现在挨打并非与齐、燕没有关系;反之,关系还非常密切!
因此,支援赵国就如同捧着漏瓮里的余水浇烧焦的锅一样,情势危急, 亟待挽救。
若此时吝啬粮食这等小利,一旦亡国,可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齐王听明白了这道理,赶紧拨了粮草去支援赵军。
转载请注明来源:此时吝啬不借粮,之后可能挨打还亡国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