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阅读者》是阳志平老师最近刚出的第一本个人专著。听到消息我便第一时间买了来看。
最早认识阳老师是在 2016 年,上了他的“认知写作学”课程。当时这门课程带给我相当大的震撼。它迭代了我的思维体系。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到阳老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阳老师藏书和阅读量都巨大,每年工作这么忙的情况下,还会阅读近千本书。不仅如此,他还笔耕不辍,写公众号、星球、出书。
他的高效得益于自己独特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而现在,在《聪明的阅读者》里,他公开了自己的看家本领。
我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点是,找书是我的一种解压的方式。就跟吃东西或者逛街差不多。
当我觉得现实世界有点烦的时候,可能就会去看看我关心的几个议题有没有什么新书,或者之前没发现的书。
当我发现一本好书的时候,兴奋就会把烦闷一扫而光。当我知道我所关心的领域还有那么多书等着我去阅读的时候,现实世界就变得无足轻重。
然后,问题也就来了。
一激动找了一堆书,根本读不完。
豆瓣的“想读”,数量越来越庞大。超过1000本之后,我就很少往上标记了。因为当时算了下,按自己的阅读速度,可能这辈子都读不完了。(当然现在看了《聪明的阅读者》,知道多虑了)
而且经常找来一些偏学术的书,由于太难读,往往只翻了几页就放弃了。这背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我开的小“主题阅读”,常因为难书而半途而废。例如福柯、贝特森、建构主义等。
我自己的解决方案,倾向于找一些更“通俗易懂”的书,或者补充一些前置知识,再来消化难书。
但这样的书非常难找。(所以之前给大家推荐的那些通俗易懂的难书真的耗费很多心血!!!)在找寻的过程中,这个“主题”往往就被搁置了。
而现在,我在阳老师的《聪明的阅读者》,找到了正面迎战难书的方法。(当然了,他以前也讲过,早就还给老师了hhhhh…..)
首先,抽样阅读法让我减轻了不少心理负担。
阳老师将统计学的思想运用到了阅读中。指出一本书是不同文本单元组成的全集。要理解这个全集,抽样出一定比例的样本即可。我们只需要阅读部分章节,也能掌握全书的内容。
此外,难书之所以不好读,是因为没有掌握它的打开方式。不同于写得好的科普,它们会把知识点包装得美味投喂给你,难书需要主动去找寻。怎么找寻呢?
阳老师把文本分为信息、叙事、美感三类。学术书籍属于信息类文本。信息类文本就需要遵循对应的打开方式。
字词级别,重点在于核查作者讨论的“术语”或“概念”;句子与段落级别,重点放在作者的主题句与论证结构;篇章级别,重点是理解作者提出的观点或理论模型。
除了根据文本类型,还可以根据作者的认知方式来对应阅读。了解作者看待问题的方法,不就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了吗?
可是我连作者写的啥都看不懂,我又怎么能知道作者是怎么看问题的呢?
哎,这就是阳老师高明的地方了。他已经为我们分类出 9 种认知方式,并告诉我们每种认知方式要怎么去阅读,我们只要按图索骥即可。
如此,便解决了我读难书的bug。
以上只是介绍了书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等待大家自己去看啦。
—
一窥作者的思维方式
这本书虽然是在介绍如何阅读,然而从阳老师对“阅读”这项技能的解构中,我们也能学习到,如何精通一项技能。
试举几例:
首先一定是大量地练习。阳老师阅读了大量书籍,各种各样类型都有。相当于人型人工智能,给自己投喂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去寻找模式,找到阅读中未被解决的问题。
向该领域最优秀的人学习。最优秀的阅读者和写作者,如纳博科夫、艾柯、钱钟书等等,他们是如何阅读、如何做卡片的?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元思考,挖掘更多信息。通常我们阅读,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就到分析信息的内容是什么这一步了。
阳老师跳出这个身份,去看信息的发出者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作者的认知方式),这种传递方式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这是一种元思考。他还分析了信息本身属于什么类型,这一类型又传递了什么信息。这也是一种元思考。
跨学科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个就很多了,例如抽样阅读,用统计学的方法解决阅读问题。
“如何从阅读一本书中获得10倍价值?”,这是知乎推给我的问题。我想,用《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书来回答,再合适不过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如何从阅读一本书中获得10倍价值?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