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的人,我一定有信任的理由
01.
这期说一个齐威王用人不疑的故事。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处在西部的秦国借道韩、魏来攻打东部的齐国,齐威王派大将章子率军队前去迎战。
齐军和秦军在战场上安营扎寨,开始了对峙。
期间,齐国侦察兵频繁往来于战场和庙堂之间,传递着情报。
当章子把齐军的穿戴换成秦军的样子,混进秦军时。
齐国侦察兵把自己看到的情形,汇报给了齐威王:章子率齐军投降秦国了。
齐威王听后,没有表态。
又过了一会儿,侦察兵又来报告:章子已率齐军投降秦国了。
齐威王听后,还是没表态。
像这样的汇报,连续了好多次,齐威王依旧不表态。
于是,有大臣不解:章子打了败仗已经投降了,来汇报的人不同,但他们说的都一样。大王为什么不发兵攻打他呢?
通过这段话描述,来看大臣的观点,他认为:章子投降了。
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呢?推理逻辑相对简单:
侦察兵A说,章子投降了
侦察兵B说,章子投降了
侦察兵C说,章子投降了
……
------------
大家都说,章子投降了
这是通过简单枚举的方式进行的归纳推理。
于是得出了结论:章子投降了。
接着大臣们又做了一个演绎推理:
只要背叛国家,就该发兵攻打
章子投降秦国即是背叛齐国
------------
则,齐国该发兵攻打章子
然而,齐威王对此却不表态,没有发兵讨伐章子的意思。
这一举动和其他大臣的心理预期不相符,进而使他们产生了疑惑。
02.
齐威王到底是咋想的呢?
面对大臣说章子投降背叛了他,他也是一脸懵。
齐威王:章子不会背叛我,这是很明显的,为什么要发兵攻打他呢?
什么意思?
就是齐威王的观点和大臣相反:章子不会背叛。
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意味着, 他否定了几个侦察兵带来的消息的真实性,即否定了观点:章子投降了。
接着进行了同样的演绎推理:
只要背叛国家,就该发兵攻打
章子没投降即没背叛齐国
------------
则,没理由发兵攻打章子
所以,齐威王面对大臣的“该攻打”发出了对立的疑问“为什么呢?”,于他而言,大臣的推断不成立。
也就在这个时候,侦察兵又来报告:齐军大获全胜。
随之秦王只好派使者前来向齐国谢罪讲和。
从而也印证了齐威王对章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03.
事后,其他大臣很好奇,想知道齐威王为何对章子有这样的信任。
齐威王也没有藏着掖着,给他们讲了缘由,说到——
章子的生母,因触犯了他的父亲,被赐死,埋在了马棚下面。
我任命他做将军时,曾勉励他:将军本领强大,等你凯旋,我一定要改葬你的母亲。
在那个时代,君权父权夫权还是正统的礼制,致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甚至生命都能让丈夫决定——这是另一个话题,我们暂不做展开。
说回逻辑推理,这里齐威王给章子的许诺出于怎样的逻辑呢?
战胜必有奖,奖要奖对方最看重的
儿子最在乎母亲(逝者安息)
若章子战胜
------------
则,要体面安葬他的母亲
面对这样的许诺,章子是怎样的态度呢?
章子说他并不是不能改葬母亲。
只因母亲触犯父亲,父亲没说为母亲改葬就去世了,如果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就改葬,就是欺骗父亲的在天之灵。
所以我不敢为母亲改葬。
不得不说,章子真是个听老爸话的大孝子,同时呢他也是对母亲够狠。放在我们现在就是“爸宝”,本质是“愚孝”。
他的逻辑就非常的简单:
只要是父亲的决定,就一定得遵从
把母亲葬在马棚是父亲的决定
------------
则,我(章子)得遵从
所以,不是我不能改葬,只是我不敢违抗父命。
于是齐威王继续说到——
章子作为人子不敢欺骗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为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国君吗?
这是建立在封建(那个年代)“君臣父子”礼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推理:
章子作为儿子
不敢违逆父亲之命
------------
则,章子遵从“君臣父子”
作为齐王的臣子
------------
则,章子不会违逆君王
通过章子先前的行为,齐威王了解了他的底层观念,再根据这些观念进行判断,就能很准确地预测章子的行为及选择。
而这些判断使得他相信章子、任用章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我选的人,我一定有信任的理由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