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最佳入门书

table of contents

    最近发现了一本科学哲学的最佳入门书《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

    读这本书的缘起其实是另一本书《如何理解心理学·科学推断与统计推断》。当时想要详细了解当前主流的一些研究方法。但是它太难了,看不懂,就想再找一本更简单的书作为先导。

    这本书的篇幅很短,在微信读书上只有 8.2 万字 327 页,而同样是科哲入门书的《世界观》,有 32 万字 1166 页。

    图片

    要在这么短的篇幅内解释清楚“科学哲学”这么庞大的概念,还要说得让人饶有兴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科学哲学》是怎么做到的呢?

    它探讨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议题:

    • 科学推理的本质是什么?
    • 我们是否应该信任归纳?
    • 对于科学家们所作的推论,我们应该持有多大的信任度?
    • 科学能解释一切吗?说一个现象能够被科学“解释”究竟是什么意思?
    • 科学能知道什么?科学研究的范围是什么?
    • 科学是线性进步的吗?

    它讲解了议题的背景、争议、主流的理论。每种理论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缺陷。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我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关注:

    • 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这些在我看来,是信息的“关系”层,即作者如何组织内容的。(“关系”和“内容”概念借鉴自瓦兹拉维克的沟通理论。)

    在读《如何理解心理学》时,读到第一章就想放弃了。我读到了一组概念,“发现语境”和“辩护语境”。

    通过上下文,其实能大概知道这两个术语的意思,但是我实在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两个概念。这样的时刻多了,就丧失了兴趣。(当然,这本书还是一本好书,只是对于我的知识储备来说,我很难理清其中的“关系”。)

    图片

    而像《牛津通识读本·科学哲学》,在读到科学史的部分时,虽然有一些概念不清楚,但由于作者把“关系”交代得很清楚,即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科学史,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些什么等等,因此不影响阅读。

    这本书真是让我对“通俗易懂”有了新的理解。到底什么样叫通俗易懂呢?用小学生都能懂的语言,每个概念都说得特别明白吗?这当然可以,但也许就需要特别多的篇幅。

    一本科普或者专业书,只要能把关系层呈现得清楚明白,就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好书了,如果在内容层能再把概念解释得清楚,那就是上佳了。

    “关系”层介绍得比较好的书,会让你觉得拿到了清晰的线索,就算陌生的概念扑面而来,也不会迷失。

    当然,由于篇幅短小,这本书不免牺牲了一些“内容”层的东西。很多概念介绍得比较简略,或被省去。但我觉得这些在后续的主题阅读中补充即可。

    正是因为关系层介绍得很好,因此也有豆瓣网友建议将它放在最后阅读:

    读过《世界观》《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发现的逻辑》之后,再读这本科学哲学导论,反而觉得把它放在最后读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一方面是因为这本书当中一些需要深度展开的内容已经在前面那些书当中得到了充分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因为了解了各种基本理论和科学哲学流派之后,可以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论的比较,给出简要的结论和批评。

    ——引自豆瓣ID“心铲”的书评

    转载请注明来源:科学哲学最佳入门书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