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不一定是对的,‘傻’ 也能令人敬佩

table of contents

    聪明不一定是对的,‘傻’ 也能令人敬佩

    0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有个叫豫让的晋国人,最开始给范氏、中行氏做事,但不受重用,于是他去投靠了知伯,得到了知伯的恩宠与重用。

    当韩、赵、魏三家分晋,知伯被杀,最痛恨知伯的赵襄子,将知伯的头盖骨拿来作喝酒的杯子。

    豫让很生气,知伯于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为他报仇,杀了赵襄子!

    豫让面对恩遇之人被羞辱,他的复仇逻辑很简单:

    士为知己者死

    知伯于我(士)有知遇之恩

    ------------

    我宁愿为知伯而死

    于是,豫让就隐姓埋名,混进了赵襄子的宫殿里刷厕所,打算找机会刺杀。

    谁知赵襄子去厕所时感觉有些怪异,就派人把刷厕所的人抓来审问,发现是豫让。

    豫让借此机会,从刷厕所的工具中抽出藏着的刀,就要刺赵襄子,结果让侍卫给拦住了,并且要处死他。

    赵襄子却制止了,说:作为知伯的门客,主人已死,主人也没了后代,但他却愿意不惜以性命为代价要为主人报仇,可见他的气节。

    放了他吧,我小心避开他就行了!

    赵襄子对待豫让的态度,是尊重义士的体现,在他的逻辑中:

    有气节的人是义士,值得尊重

    豫让是不计个人得失为恩人报仇的义士

    ------------

    豫让值得尊重

    于是,赵襄子就让人把豫让放了。

    02.

    刺杀未遂,但是豫让却没想过放弃。

    他又在身上涂漆,剃掉胡须、眉毛,彻底改变了容貌。接着扮成乞丐到妻子那乞讨,结果妻子也没认出他,只觉得眼前这乞丐虽然容貌不像丈夫,但是声音非常像。

    为此,豫让又吞了一块火炭,把喉咙烧伤,改变了自己的声音。

    看着豫让的“变身”举动,朋友觉得他不聪明,对他说——

    你的这种办法做起来很难,而且不会成功。

    凭你的才能,如果用心去侍奉赵襄子,他必定会接近你、宠幸你。

    你如果能接近他的话,再去刺杀他,这就非常容易,而且必定会成功。

    豫让的朋友觉得聪明的方法,其逻辑是一组因果推理:

    如果你侍奉赵襄子,就会得到宠幸

    如果你得到了宠幸,就容易接近他

    如果你接近了他,就更容易刺杀他

    ------------

    如果侍奉赵襄子,就更容易刺杀他

    对此,豫让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首先,这败坏君臣大义。

    为先知遇我的人而去报复后知遇我的人,为旧主而去杀新主,这种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我不会做,我所做的一切,为的是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图容易!

    其次,这是一心二用。

    已经委身来侍奉别人了,却又阴谋刺杀他,这是怀有二心,我之所以选择困难的做法,也为了让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坚守的、或者想要做的事的意义,远大于这件事的后果,总的宗旨是:报知遇之恩。

    若侍奉赵襄子并被重用

    则赵襄子于我有知遇之恩

    ------------

    我要回报赵襄子

    那么我就不能刺杀赵襄子

    如果我不刺杀赵襄子

    ------------

    就无法报知伯的知遇之恩

    为了坚守自己内心的大义,豫让坚定的选择了在朋友看来非常困难的做法。

    03.

    没过多久,豫让得知赵襄子要外出,就埋伏在了他必经的桥下。

    当赵襄子过桥时,拉轿的马忽然给惊了,赵襄子立即派人搜捕,又抓住了豫让。

    赵襄子不解:你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知伯灭了他们,你不但不替他们报仇,却屈节忍辱去侍奉知伯。如今知伯死了,你怎么还要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当我侍奉范氏、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一般人对待,所以我也用一般人的态度回报他们;但是知伯把我作为国士来礼遇,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他。

    面对赵襄子的不解,豫让借助条件推理,有理有据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若以一般人待我,我以一般人回报

    若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态度报答

    以一般人相待,或以国士态度相待

    ------------

    一般的回报,或国士的回报

    赵襄子很欣赏、也很赞叹豫让的坚守,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选择,他对豫让讲——

    豫让啊豫让,你能不惜生死的为知伯报仇,已是一个忠义之士了。

    我之前已经放过了你,对你也是仁至义尽了,这一次我不能再放你了!

    于是,就命令侍卫把豫让包围了起来。

    此时的豫让也有话要对赵襄子说——

    我知道明主不会阻挡别人的义行,忠臣为了志节不会吝惜生命。

    您以前已经释放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称赞您的贤德的。今天的事,我接受您将我处死的处分。

    赵襄子与豫让是懂彼此的,赵襄子懂豫让的知恩图报,豫让懂赵襄子的贤德惜才,所以对彼此的行为都能理解,即便涉及到了生死。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豫让对赵襄子提出了一个请求——

    我想得到您的王袍,我把它当做您本人进行刺杀,这样,即便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不知道君王能不能答应?

    赵襄子认为他的请求符合道义,于是就脱下自己的王袍让侍臣交给了豫让。

    豫让接过王袍,拔出佩剑连刺几下,大叫着:我为知伯报仇了!

    然后,他就自杀了。

    当天下的忠义之士听说这件事后,无不敬佩豫让,并且为他感到伤心、惋惜。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