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条职场加分好习惯

[t-info icon='']这个内容转载自网络文章,给自己留个备份,有些建议真的挺不错的。[/t-info]

⼤家好,我是曹将,⼀个⼯作七年的职场⼈。
这 300 条「好习惯」是我在⽇常⼯作和⽣活中总结的⼀些⼩技巧、⼩⼼得,共包括了15 个类别,⽬录如下:

  1. ⽂档使⽤类(32)
  2. 向上汇报类(21)
  3. 向下管理类(4)
  4. 沟通表达类(47)
  5. 职场写作类(5)
  6. 效率提升类(17)
  7. 时间管理类(8)
  8. 阅读提升类(6)
  9. ⼼态转变类(20)
  10. 知识管理类(12)
  11. 学习成⻓类(26)
  12. 职场精进类(37)
  13. 职业转型类(10)
  14. 仪态礼节类(26)
  15. ⾃我保护类(29)

特别感谢知识星球「曹将和朋友们」的朋友「甜甜圈」,帮忙对零散的内容进⾏整理。

01 ⽂档使⽤类

  1. 做表格时,加上序号,他⼈能⻢上看到对应字段的数量。
  2. 发送给他⼈的Excel表,最好已经设置好打印区域,利他利⼰。
  3. 提供给他⼈的 Excel 表,如果⾏数太多,记得冻结标题⾏。如果预感对⽅要打印,那可以设置好打印区域。
  4. 发给他⼈ Excel 表时,在最后注明有⼏个 sheets ,有助于对⽅查阅,不会遗漏。
  5. 打印 Excel 时,如果超过⼀⻚,标题记得重复打印;Word ⾥的表格也是。
  6. Word ⼀定要加⻚码,这样如果别⼈有修改意⻅,也⽅便说「第⼏⻚的第⼏段要修改」。
  7. Word 篇幅如果太⼤,可以考虑加上⼀个⽬录。如果你有余⼒,还可以加上⼀段摘要,说明清楚基于什么背景、解决什么问题、⼤概步骤有哪些。
  8. 给 Word 加⻚码时,最好采⽤ X/X 格式,⽅便对⽅判断阅读时⻓。
  9. 务必校稿。很多⼈不会因为你做得多好夸你,但会因为有错别字觉得你不认真。最好是找⼀个没有参与这份材料的朋友校稿,因为你⾃⼰已经太过熟悉,很容易忽略细节。
  10. 务必排版。排版不⼀定说是美得出众,但⾄少保证它的「正式感」。⽐如 Word⾥⾸⾏缩进,标题字号与正⽂字号不同。即使是内部⽂件,也建议排版,它传递的信息是「你的认真靠谱」。
  11. 通过社交软件发送 Word 或 PPT 时,也同步发⼀个 PDF 版。⼀⽅⾯⽅便阅读,因为⽂件⼀般更⼩;另⼀⽅⾯也不容易乱码,对⽅直接打开后即可看到成品。
  12. 提供给他⼈的⽂件,不要取名字「修改稿」「新建⽂件」「111」,⾄少要把主题加上,例如「2021年半年总结」。
  13. 发送给他⼈的材料⾥,删除掉对他⼈⽆⽤的信息。⽐如你之前做的备注,⽐如之前⽤来分析数据的数据透视表。把它当做⼀个交付物,每个信息都对他⼈有⽤。
  14. 如果发给他⼈的是修改后的版本,最好注明修改了哪⼏处,这样对⽅也可以重点看这些内容。
  15. 引⽤外部数据时,⼀定要加上数据来源。这既保证了数据的严谨性,也⽅便⽇后更新数据。
  16. 打印出来的⽂稿,可在重要⻚⾯处贴上便利贴,再交给他⼈,这样对⽅也知道哪⾥是重点。
  17. 给 PPT 配图时,能⽤⾼清的就不要随便找⼀个画质恶劣的,⻢赛克的感觉真的好差。
  18. 平时积累⼀些好⽤的图⽚、免费字体,在需要制作 PPT 时可以更快完成。推荐⼀个搜⾼清⼤图的⽹站:unsplash.com。
  19. 做汇报类的 PPT 时,最好有个摘要,说明清楚核⼼观点。⼀般来说,不要寄希望于他⼈去总结,别⼈没时间。
  20. 重要的 PPT 演示前,⼀定要提前到现场测试。有的地⽅可能不⽀持你的电脑,⽽官⽅⽤的电脑可能没有你的字体、不能播放你⽤的视频,甚⾄不能放映你的PPT(可能是因为太⼤)。这样你可以及时找到解决⽅案,⽐如将 PPT 存为 PDF放映。
  21. 重要的纸质⽂件⼀定要扫描保存。
  22. 重要的电⼦⽂件记得备份。如果不涉密,可以考虑放云盘;如果涉密,就发⼀份到⾃⼰的公司邮箱。否则电脑被丢或者硬盘出故障,损失就⽆法估量。
  23. 电脑桌⾯可以扮演临时收纳箱,但是要定期清理。否则桌⾯就像塞满物品的仓库,挤不进去,也难以找到想要的⽂件。
  24. 推荐⼀个免费的搜索软件,叫做 Everything 。安装后,搜索⽂件就是⼏秒钟的事,前提是⽂件的标题说明清楚⽂件内容。
  25. ⽂件标题要容易被检索。⽐如⼀份年终总结,可以改成「2020年-年终总结-定稿-曹将-重要」,这样,你就可以通过多个维度定位到它。
  26. 每次开会时,尽量提前拿到会议⽂档,或者提前了解会议内容,并准备好⼀些发⾔思路。这样临时被叫起来,也可以说出点看法。
  27. 帮他⼈递送⽂件,只要不是机密,便要熟悉内容。因为收到⽂件的⼈⼤概率会问:这是什么?我需要关注什么?
  28. 写笔记时,记得加上⽇期和标签,⽅便后期查找。
  29. 想法来了的时候⻢上记下来,否则⼀会肯定会忘记。
  30. 包⾥永远有笔和本⼦,记录想法,或者领导突然来电的任务。
  31. 有任务的时候,⻢上写下来,否则你会因为担⼼忘记⽽焦虑。
  32. 将常⽤的信息(例如地址、证件照)存到微信的「收藏」⾥,之后找起来会很⽅便。

    02 向上汇报类

  33. 做汇报时,多准备⼀个 Plan B ,他⼈不⽤做解答题,⽽是做选择题。
  34. 每周给领导汇报⼯作,说明本周完成了什么,下周要做什么,让⽼板⼼中有数。
  35. 向领导请示希望做某项⼯作前,问⾃⼰三件事:①为什么做这件事(项⽬);②这件事对领导或部⻔有什么好处;③有没有 Plan B。
  36. 需要请示领导的,⼀定要请示。不要想着他应该知道,⼤概率他应该不知道。
  37. 在让领导做决策前,⾃⼰要有结论和理由,⽐如「我觉得可以……因为……」,否则你就只是⼀个收集信息的⼯具。
  38. 接到任务后,建议加上你会什么时候交付,⽐如「好的,下午三点前给您」。
  39. 成果的包装就像礼盒,第⼀印象好不好,决定了他⼈觉得你好不好。最简单的⽅法,就是报告的封⾯⼀定要好看。
  40. 汇报之前准备两个⽅案,⼀个是完整版,另⼀个是简略版。因为你不知道对⽅是不是会临时有事,只给你 5 分钟把事情说清楚。
  41. 重要的汇报,提前排练四次。第⼀次拿着稿⼦,逐字逐句排练;第⼆次把稿⼦放在⼀边,对着 PPT 排练;第三次在⼀个没⼈的地⽅(⽐如家⾥的厕所),对着镜⼦排练;第四次演练时,设想别⼈会怎么提问,然后模拟回答。
  42. 如果是汇报修改后的⽅案,⼀开始就说清楚修改点在哪⾥。
  43. 如果是汇报年度计划,第⼀⻚就说清楚今年的重点是什么。
  44. 报告写完后,建议找个同事帮忙检查,⾃⼰总是很难发现错别字。
  45. 经典的汇报策略A:领导,占⽤您5分钟时间,关于XXX,第⼀……第⼆……第三……您觉得呢?
  46. 经典的汇报策略B:领导,下周三邀请您……,背景是……,参与⼈员是……,希望您讲话强调……,您觉得呢?
  47. 经典的演讲开场:我想分享⼀个故事……从这个故事⾥,我发现(我们可以看到)……
  48. 给数据时,不要只给平均数,建议也附上最⾼最低值,⽐如「这个活动⼀共30⼈参加,平均年龄24岁,最⼩12岁,最⼤30岁」。
  49. 发给领导的材料,如果他改了,注意他修改了哪些内容——这些都是⾃⼰以后的提升点。
  50. 汇报⼯作时,把团队成员的姓名都写在⾸⻚上,并有意识地强调⼤家的功劳。
  51. 领导提的疑惑要解答。因为他提出来的时候,总是假设你已经听到了。不解答,只会让他觉得你不在意他的想法,信任便因此崩塌。
  52. 不要越级汇报。
  53. 每次领导发⾔时,记录下他的表达习惯和核⼼观点,说不定哪天你要给他写讲话稿。

    03 向下管理类

  54. 不要⽤命令去要求他⼈,⽤共识去驱动他⼈。⽐如对待下属,他的⽬标多是成⻓、⾦钱,或者好的⼯作关系。那就让他意识到,这份任务与他⽬标的关联。只有在动机层⾯达成⼀致,⼈的主观能动性便能激发起来。
  55. 对下属有不舒服的地⽅,⼀定要说出来。⼀⽅⾯,你的沉默,向他⼈传递的是默许;另⼀⽅⾯,你不说出来,只会持续影响你们的关系,未来很可能演变成「算旧账」。
  56. 在和下属沟通时,少说「你」,多说「我们」,距离⻢上就拉进了。
  57. 资源总是有限的,需要区别使⽤在不同的地⽅,以及给到不同的⼈。没有公平,只有合理。

    04 沟通表达类

  58. 主动⾃我介绍。常备⼀个简单的⾃我介绍:我是谁+怎么记住我的姓名+在哪⼯作。例如:曹将,⼤家可以记成「曹操的将领」,在XX⼯作。
  59. 微信加对⽅好友时,记得说明⾃⼰是谁(XX公司XX部⻔XXX),或者与他⼈的联系(XX介绍),否则对⽅怎么知道「如⻛」是谁。加了好友后,建议再简单介绍⼀下⾃⼰,⽐如:XX部⻔XXX,139XXXXXXXX(⼿机号)。
  60. 微信沟通时不要说「在吗」,直奔主题说明来意。对⽅愿意帮忙⾃然会回复,不愿意帮忙则会假装没看⻅。
  61. 少说⾃⼰⾏业的专有名词或英⽂缩写,很惹⼈嫌。
  62. 在给他⼈建议前,先跟对⽅确定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你以为他的问题是⼯资少,但其实问题是被领导骂了。
  63. 给建议时,加⼀个“前提”,没有哪个建议,没有场景。表述严谨点,可以加⼀个“⼤概率下”,避免陷⼊到极端案例的争论。⽐如⼤概率下,好⼤学的学⽣更容易找到好⼯作。
  64. 拒绝他⼈时,可以分两步⾛。第⼀步,对不起;第⼆步,你可以。⽐如,对不起,今天事情实在太多,我给你⼀个⽹站,你可以在那⾥找到解决⽅案。「对不起」强调客观原因,「你可以」是指出⽅向。
  65. 谈判时,底牌不要⼀开始就丢出来,因为万⼀对⽅还有⼤的筹码,你就彻底输了。
  66. 谈话陷⼊僵局时,就赶紧中断。否则⼤家就⼀直耗着,互相难为情。
  67. 开会/上课时如果要分享感受,可以说:让我印象深刻/意外/觉得最有价值的是……接下来我准备做这三件事……
  68. 当你想指出别⼈的错误的时候,⼀定要记得「部分否定」原则。他不可能全错,⽽是流程上的部分错误。所以,千万不要「你这⼈不⾏」,⽽是指出「到底哪⾥不⾏」。
  69. 当别⼈在提「需求」时,把它换成「差距」就好理解本质了。⽐如我的需求是⼀份好⼯作,核⼼是我现在的⼯作与我期望的距离。
  70. 当别⼈第⼀次进⼊你熟悉的圈⼦时,主动问好,带着他去认识你的朋友。对任何⼈来说,⽆论他多么⾃信,这种时候也会感觉不安。
  71. 请教他⼈时,说⼀句「⼤概占⽤您X分钟」,并且严格控制时间。尊重他⼈的时间就是最⼤的尊重。
  72. 当对⽅犹豫时,⻢上找到⼀个中间台阶。⽐如对⽅觉得这个忙要占⽤太多时间,赶紧提出⼀个折中⽅案。
  73. 讨论事情要就事论事,不要出现「你这⼈」「你总是」。这是讨论,不是讨伐。
  74. 指出他⼈问题时,不要⼀开始就说「你做错了」,对⽅会有反抗情绪。先说事实,再说观点,有理有据,才能让⼈信服。
  75. 安慰他⼈时,就跟着⼀起吐槽就好。理性在这个时候可以关进⼩⿊屋。
  76. 如果要给对⽅介绍⼀个新概念,⼀定要从他熟悉的领域切⼊。⽐如说⼀个地⽅很⼤,可以说相当于 10 个篮球场;说⼀个⼈很美,可以说相当于公司的林志玲。
  77. 商务沟通时,提前到达会场,会更有主动权,⾄少能占个好位置。
  78. 每天看⼀下微博热搜、知乎热点,攒点⼀两个可以⽤的话题,这样和同事⻅⾯后,就不只是「今天好热啊」「今天好堵啊」这么尴尬。
  79. 热点的剧,如果实在没时间看,可以在 B 站看看快速回顾。⾄少别⼈讨论时,⾃⼰知道在讲什么。
  80. 多和同事⼀起吃午餐,这是建⽴连接的重要渠道。
  81. 从五个⽅⾯说明⾃⼰可以做成⼀件事:相关的经历,取得过的成绩,⾃⼰的特殊能⼒,愿意做的决⼼,⼿上有的资源。
  82. 如果你想让别⼈做某件事,那就找他的关注点。⽐如熊孩⼦在你旁边,家⻓不理睬。如果你突然咳嗽,家⻓⼤概率会跟熊孩⼦换座位。
  83. 要影响⼀个⼈,就要说⼈话。不明觉厉只会让他「哇」,听懂⼊⼼才会「做」。
  84. 赞美要在群⾥,责骂要在私下,⼈都好⾯⼦。
  85. 夸⼈时要具体,「你真棒」只是逢场作戏,「你刚刚说的有⼀点对我启发很⼤……」则让⼈如沐春⻛。
  86. 反对他⼈时,尽量选择私下沟通,不要在⼀群⼈中当⾯反驳,⼤家都爱⾯⼦。
  87. 如果是做分享,每个章节结束后⼀定要总结,要不听众真的记不住。
  88. ⽆论多么有价值的分享,都要控制好时间,意犹未尽总是优于过犹不及。
  89. 给到明确标准。在评价⼀件事的时候,我们会习惯说「好、中、差」。在表达后,最好多问⾃⼰⼀句:什么是好、什么是中、什么是差。没有标准,只有标签,只会让⼈觉得敷衍。
  90. 表达要具体。⽐如「⼩李」就⽐「我的⼀个朋友」更亲近,「他今天下午吃饭时打了个喷嚏」就⽐「他感冒了」更有画⾯感。⼀旦对⽅进⼊了故事,就有了被影响的可能。
  91. 提供明确路径。不要说⼀些正确的废话,⽐如「你要努⼒」「你要加油」;⽽是给出具体的路径,⽐如「从今天开始每天晚上看10分钟书」。
  92. 打电话前确认对⽅是否⽅便。电话已经越来越给⼈「打扰感」,在拨打过去之前,先问⼀下对⽅是否⽅便,顺便把问题也发送过去。他有了⼼理准备和内容准备,沟通的质量会更⾼。
  93. 微信发⻓消息时记得分段。
  94. 给领导发微信,尽量不要超过⼀个屏幕。
  95. ⼯作期间尽量少发语⾳,除⾮征得对⽅同意或是紧急情况。
  96. 在和任何⼈沟通时,不要靠在椅背上,那会显得⾃⼰很⼤牌。坐在椅⼦2/3的位置,⼈更挺拔,也更谦卑。
  97. 聊天时看着对⽅眼睛。不看对⽅,要么显得没⾃信,要么显得不在意。
  98. 聊天时多点头,表示认同。如果有注意⽩岩松的访谈,他有个特点,就是当对⽅说三四句后,他会点头⼀次。
  99. 聊天时多回应,给与反馈。常⽤句式:原来如此,哦,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还能这样。
  100. 群⾥有⼈发⾔后,如果1分钟内没有其他⼈回复,赶紧帮忙打个圆场,有时⼀个表情就好。
  101. 跟年⻓的⼈交流,多请教。这是他们的舒适区,⼀辈⼦积累了太多经验。
  102. 不要占⽤他⼈的劳动成果,主动说「这要感谢XX」,它不会让你掉价,只会让你被欣赏。
  103. 访谈前⼀定要准备好提纲,否则很容易被他⼈带偏。
  104. 和他⼈⻓时间沟通时,如果中途对⽅话题⾛偏了,可以考虑先总结对⽅之前的观点,让他感觉受到了尊重,然后再引⼊正轨。

    05 职场写作类

  105. 在写通知时,⽇期后⾯跟上⼀个「星期X」,因为我们对周更有感觉。
  106. 准备⼀篇讲稿/⽂章时,最好先离开电脑,利⽤纸笔写提纲,书写总会刺激思考。
  107. 如果⽤微信发信息,信息很⻓,建议加个标题,⽐如「关于周三16:00讨论平台运营的通知」。
  108. 领导的讲话稿保存下来,特别是开年的和年终的,⼀是可以把握领导的想法,⼆是学习他们的表达。
  109. 找到竞争企业的内刊,⾥⾯有很多可参考的表达的⽅案,⽐如我会经常看《华润杂志》。

06 效率提升类

  1. 需要集中注意⼒的时候,记得清空⼀切。
  2. 不要相信什么同时做⼏件事,⼈的注意⼒有限,⼀段时间就做好⼀件事。
  3. 把相似的⼯作放在⼀起,效率更⾼。⽐如碎⽚化的⼯作集中处理:回复邮件、打印材料、整理桌⾯。
  4. 任务来了,先思考⼀下整体流程,⽽⾮⻢上开⼯。就如同考试时,先浏览整个试卷,再分配时间。
  5. 先做减法、再做加法。遇到⼀个任务,先做减法,找到最核⼼的关键内容;再做加法,让任务的完成更全⾯。
  6. 输⼊时间和输出时间可以区分开来。输⼊时⼤脑处于采集状态,输出时⼤脑处于⾼速运转状态,两者模式不同,交叉起来容易瘫痪。
  7. 寻找巧劲。⼀件事以前这么做,不代表接下来就要这么做。找到⼀些巧劲,⽐如更好的⼯具,更好的沟通策略,可以事半功倍。
  8. 制作⼀份热⾎歌单,都是可以让⾃⼰振奋的歌,⼼情不好时回⾎。
  9. 制作⼀份安静歌单,当⾃⼰烦躁时,可以戴上⽿机,回归平静。
  10. 放⼀杯⽔在桌边。想喝的时候直接拿,不⽤再离开,保证注意⼒的可持续。
  11. 杯⼦⾥少装点⽔,这样可以多站起来⼏次,多⾛⼏步,也有个理由换⼀下⼼情。
  12. 如果遇到难题⼀直想不清楚,短暂做点其他事,⽐如接杯⽔,散个步,甚⾄上个厕所。回来后,总会有意外的灵感。
  13. 如果⼯作实在想不通,那⼤概率是没准备好,可以看看类似的案例,或者跟同⾏交流。
  14. 找到⾃⼰的兴奋时刻。⽐如我晚上 10 点后是灵感爆发期,那么这个时候适合写东⻄。
  15. 留⼀点时间刻意不看屏幕。现在⽆时⽆刻都在看屏幕,⼯作看电脑,上厕所看⼿机。⼤脑⼀直转,⼈就⼀直累。留出⼗分钟不看⼿机,纯粹地休息,更容易恢复状态。
  16. 回家后先洗澡。这是我妈教我的道理,每天晚上吃完饭后,赶紧整理和洗漱,这样⽆论做任何事,都会觉得很轻松。
  17. 周末如果想快速进⼊⼯作状态,可以考虑穿上正式的⾐服,它会提醒你换⼀个⼼态。

07 时间管理类

  1. 做事前要计划,否则就会成为他⼈的计划。
  2. 给⾃⼰画⼀张时间表,⼤概每⽉要做哪些事情,特别是重要的任务在什么时候,然后提前为它做准备。
  3. 时间不要排得太满,留⼀点空闲时间,它可以⽤来应对临时事务,也可以⽤来⾃我复盘。
  4. 假期可以安排⼀张类似于⼯作⽇的时间表,这样也能充分利⽤好闲暇时间。
  5. 会员什么的,不超过⼀两顿饭的价钱就买,省下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
  6. 周末准备好下周要穿的⾐服,熨好衬衫,擦好⽪鞋,⼯作⽇早上⼀步到位,穿好上班。
  7. 周五下班时整理⼀下桌⾯,周⼀回到办公位后⻢上就能进⼊状态。
  8. 买⼀个⼿表或⼿环,它会让你对时间更有掌控感。

08 阅读提升类

  1. ⼀个⽉要看点⼈⽂社科类书籍,否则⼈会陷⼊到功利的漩涡。
  2. 买了⼀本书,当天就开始阅读,否则它⼤概率会在书架上沾灰。
  3. 慎重选书,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看⼀本垃圾的书是浪费⽣命。好书的来源⼀般有三类:教科书、⼤⽜推荐的、领导推荐的。
  4. 多看经典著作。经典的好处是构建了⼀套体系,这套体系类似于⼀棵树的架构,接下来的其他内容都可以附着在它身上。⽐如看了那么多讲营销的⽂章,还不如看看《消费者⾏为学》,道理和案例都在⾥⾯。
  5. 好书读五遍。每次最好隔开⼀段时间。这样每次读,都有新发现。因为你在成⻓,你的解读也会升级。
  6. 看书不要图快。不要为了完成⼀年100本书,就选择容易读的书。

09 ⼼态转变类

  1. 压抑久了,⼀定要释放,可以是安全的⼤醉,可以是放松的旅⾏,可以是嘶吼的K 歌。
  2. ⼼情不好的时候,去⼀趟菜市场吧,烟⽕⽓总会带来温暖和温柔。
  3. 有不开⼼的事就说出来,可以是跟⽼朋友,苦闷憋久了,真的会得病。
  4. 不开⼼的时候,不要暴饮暴⻝。
  5. ⾛不出困扰时,拉⻓时间来看待。经历过的,留下来的,都让我们成为我们。
  6. 感觉烦恼的时候,换个⻆度重新解读。⽐如下班后地铁坐过站,那就搜⼀下附近好吃的,可能有新发现。
  7. 桌⾯整洁可以让⼀天的⼼情变好。
  8. 布置⼀下⾃⼰的⼯作台,可以是简单地添加⼀盆绿植,每天坐下时都⼼情愉悦。
  9. 每个⽉去⼀次书店,你会发现还有那么多⼈在努⼒地学习,你的动⼒有了盟友。
  10. 每个⽉和⼀个⾮本⾏业的朋友吃饭,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很⼤。
  11. 每周留⼀点时间给⾃⼰的⼩爱好,它会让你感觉⾃⼰不只是⼀个社畜。
  12. 看综艺、电视剧时,把⾃⼰代⼊⻆⾊,思考如果是⾃⼰,会怎么处理/反应。你便拥有了更多⼈⽣体验。
  13. 每天找⼀个期待。⽐如今天换家店点外卖,换⼀条路回家,追⼀个漫画的更新,电视剧留两集给到明天。每天⼀个期待,让灰⾊的⽇⼦有⼀点彩⾊。
  14. 成功完成⼀项⼯作后,⼀定要庆祝,这是提升⼠⽓的重要时刻。
  15. 不要被别⼈的负能量影响。他⼈的丧⽓话,可能只是牢骚,当真你就输了。
  16. ⾯对不是⾃⼰分内的⼯作时,想⼀下:机会是争取来的,⽽现在机会来了。
  17. 存⼀些特别的店。⽐如有特⾊的礼品店,适合 10 ⼈以上聚会的饭店,当地有特⾊的餐饮店,它们会让你更有趣。
  18. 以前这么做不代表就应该这么做。就像《狂⼈⽇记》⾥说的:从来如此,便对吗?
  19. 将抱怨改成「我可以怎样,才能……」,⼈的状态就会不同。⽐如抱怨⼯资低时,改成「我可以怎样,才能涨薪」,⼼态⻢上就积极乐观。
  20. 准备⼀个送⾃⼰的礼物清单,当取得⼀个成绩时,便奖励⾃⼰。

10 知识管理类

  1. 形成⼀个⾃⼰的对标库,⾥⾯是⾃⼰⾏业内外的优秀做法,等到需要做创造类⼯作时,⻢上就能找到思路。
  2. ⼀定要有⼀个灵感收集器,可以是笔记软件,也可以是本⼦/便签,有灵感的时候随时记录下来。它们很可能是未来破局的钥匙。
  3. 把控信息源的质量。你会让你的孩⼦随便报⼀个班吗?不会。那也不要给⾃⼰随便选择信息源。不要只看微博、知乎、公众号,⾥⾯充斥了太多情绪,情绪只会让你激动,继⽽丧失理性思考能⼒。固定看点杂志、报纸,⾄少他们会相对克制。
  4. 对学习的内容保持克制。别⼈说重要的不⼀定对你重要,别⼈说有⽤的不⼀定对你有⽤。真正有价值的是与⽬标相匹配的内容,⽐如你要带团队,那么《团队协作的五⼤障碍》就更合适,⽽「战略管理」有⽤,但对你来说现在没那么⼤⽤处。
  5. 拒绝「这不就是……」的⼼态。别⼈讲的内容你可能熟悉,会不⾃觉产⽣「这不就是……」的想法。但是,请遏制住它。因为它会让你骄傲,觉得接下来可以不⽤听了。⽽对⽅对概念的研讨、对知识的推导,说不定才是最有价值的。
  6. 管理好⾃⼰的收集癖。好内容肯定想要保存,就像好的物品总想要占有。这并没有错。这时候它们就被放⼊储物间。但是,收集之后请把它们拿出来,该放⼊⾐柜的放⾐柜,该放⼊厨房的放厨房。否则,储物间迟早乱到你再也不想打开。
  7. 道理和⽅法都要看。道理背后是逻辑,让你知道⼤致⽅向。⽅法背后是⾏动,让你⾛好每⼀步。就如同道理说「取其上⽽得其中」,你知道要对标优秀;⽅法告诉你要「找到差距、弥补差距」,你知道具体的⾏动计划。
  8. 经验只听⼀半。听他⼈的经验,要⼩⼼他的初衷。⼈有个习惯,功劳都归因于⾃⼰。于是,你看到的是他个⼈能⼒多么厉害,却看不到背后的资源整合、天时地利。系统性地看成功,才能得到系统性的答案。
  9. 做好优质内容的记录。遇到好的内容,⼀定要记录下来。它们会成为你以后写作、思考的重要素材。
  10. 为优质信息源付费。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在好的渠道上买好的内容是笔不错的价值交换。⽐如在「得到」上听课程,在「财新」上看新闻,有⼈帮你审核,质量更有保障。另外,它还有⼀个好处:付费过的内容会更认真地去消化吸收。
  11. 增加审美信息源。审美是⼈和⼈之间的⼀道鸿沟,很多时候丑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这是美。每周我会去「unsplash.com」看看摄影师的作品,去「站酷」看看优秀的设计。⽽且,看这些内容也很放松。
  12. 少就是多。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时候质量⼤于数量。所以不要让⾃⼰全⽅位去了解信息,找到两三个主要渠道即可。

11 学习成⻓类

  1. 明确学习⽬标。明确学习它是为什么,最好是⼀个功利性的⽬标,⽐如为升职准备,为找⼯作准备。⽬标有价值,学习有动⼒。
  2. 设定学习任务。今天要学多少,必须完成。⽐如每天学⼀个章节,有压⼒才有动⼒。
  3. 任务不能太⼤。就像锻炼,⼀开始不要要求⾃⼰每天锻炼 1 ⼩时,还是先从每天10 分钟开始。
  4. 试试按主题学习。围绕⼀个主题展开,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让你更专业。
  5. 固定的时间段学习。每天设置⼀个固定时间段学习,⽐如我是 11 点到 12 点。久⽽久之,⼈会在这时候快速进⼊状态。
  6. 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核⼼原则有两个:第⼀,尽量离床远点;第⼆,布置得舒服⼀点。
  7. 放⼀⾸轻⾳乐。试试在⽹易云上搜索「学习歌单」,好的轻⾳乐可以让⼈安静下来,当然听书时除外。
  8. 学习也可以分段。类似于读书阶段的上课,每节课之间有课间休息。⾃学也可以如此,30分钟⼀段,休息10分钟听两⾸歌,再学30分钟。
  9. 每周有⼀天不学习。好的学习讲究可持续,⽽不是⼀⿎作⽓,留点时间玩耍,反⽽会让⾃⼰更舒展。曾经准备考研时就会刻意每周五晚上休息,看美剧、修图,倒也让每周有个期待。
  10. ⼿机关机或设置为勿扰模式。集中注意⼒,可以最⼤程度地释放⽣产⼒。
  11. 身边准备⼀张便利贴。突然想到要做什么事情时,⻢上记下来。
  12. 找到适合⾃⼰的学习形式。听书、看书、看视频,每个⼈都有⾃⼰的偏好,只要符合输⼊的⽬标,媒介⽆所谓。
  13. 好好做笔记。笔记可以让⼈更投⼊,因为刺激点除了视觉,还多了⼿的触觉。
  14. 找个地⽅打卡。学习结束给⾃⼰打个卡,可以是在 App ⾥,如最近很⽕的Mindkit,或者是⼀些学习群⾥。
  15. 不要⼀直输⼊,也要考虑输出,留下⼏分钟输出。可以是念出来,可以是写⼏句话,还可以是画⼀张思维导图。
  16. 试试预习加复习的学习模式。打⼯⼈要花很多时间在交通⼯具上,在家的时间有限。可以考虑在公交⻋上听书(课),了解⼤致内容,回到家后再以 2 倍速回顾,并同时做笔记,效果更好。很多时候听了就满⾜了,但其实只听不回顾⼤概率就忘了。
  17. 学习要有交付物。学完⼀个主题,要有明确的产出。可以是读书笔记,可以是⼯作实践,可以是⼀次考试,甚⾄是⼀次分享。
  18. ⼤多数内容都可以收听。公众号通过「微信读书」,⽂档通过「WPS⼿机端」,⾳频类 App ⾃然没问题。
  19. 对听的内容进⾏分类。有的是知识,有的是讨论,有的是新闻。
  20. 规划什么时候听什么。⽐如早上听知识和新闻,晚上听访谈。
  21. 试试⼀周围绕⼀个主题收听内容。
  22. 务必配⼀副优秀的降噪⽿机,个⼈⼒推 AirPods Pro。
  23. 听课的时候看⽂字(如果有的话),增加⼀个输⼊刺激。
  24. 试试1.2/1.5 倍速。让你更专注。
  25. ⼀边听课⼀边做笔记。
  26. 及时整理笔记。整理有两个维度,归类和延伸。归类是把相关的信息汇总到⼀起,延伸是结合⾃⼰的⼯作和情境做延展。

12 职场精进类

  1. 如果想练习摄影,先拍1000张照⽚。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知识。
  2. 如果想精进摄影,删掉990张照⽚。在删除的过程中,理解好照⽚的标准,这些标准将指导之后的⾏动。
  3. 把⼯作当作⾃⼰提升的途径。这样对待⼯作就不只是完成任务,⽽是主动选择挑战,并通过挑战完善⾃我。
  4. 做复杂且困难的事,它的价值⽐重复简单的事更有价值。因为这个过程中会锻炼系统的能⼒,⽐如决策思维,⽐如整合资源;⽽且任务本身有严格的要求、明确的时间节点,你会有⾜够的动⼒去完成和完善它。
  5. ⼀个岗位职能要做上三年,第⼀年了解,第⼆年熟悉,第三年精进。没有⾜够的实践数量和投⼊,难以达成质变。
  6. 做事之前明确清楚原因,否则就只是解决问题的⼯具。
  7. 做好简单的事,这是积累信任的前提。⼤多数领导的想法很朴实:如果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我怎么敢给你更重要的事?
  8. 和积极向上的⼈做朋友。情绪和动⼒会传染,当他们充满正能量时,你也会被灌⼊阳光。
  9. 去假设「如果是⾃⼰来会如何做」。看到他⼈在尝试⼀件新⼯作时,⾃⼰也去假设⼀下,如果独⽴负责,会如何计划,如何组织资源,如何创新。
  10. 做完⼀件事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多⼀步复盘。否则经历就只是沙⼦,⻛⼀吹就散掉。
  11. 复盘时简单的内容要变成流程。第⼀步怎么做,第⼆步怎么做,第三步怎么做,形成SOP。
  12. 复盘时要努⼒看到本质。浮于表⾯的场景很好理解,背后的原因更有迁移可能。就如同看到客户要微笑时第⼀层,深挖⼀层是如何建⽴信任。
  13. 复盘时不要忘了组织⽀持。⽐如领导的⽀持、客户的⽀持,继⽽延伸到如何获得⽀持。
  14. 如不知道怎么复盘,问⼀句:我做对(错)了这个,是因为什么。
  15. 团队领导者复盘时要考虑⼈。这个⼈⾏或不⾏是为什么?背后有动机、价值观、个性、⾃我形象、知识、技能等,评价优劣势,后续便能更好地知⼈善⽤。
  16. 有⼀个复盘绝招,把复盘内容变成⼀段简单的话。就像这个「职场加分好习惯」系列,简单意味着好记和好⽤。
  17. 复盘每天做。可以简单问⼀句:今天我收获了什么。如果没有,那这⼀天真的是庸庸碌碌度过。
  18. 找到⼀个师⽗。师⽗可以对你的⾏动给出建议和点评,相当于考试时有了参考答案。否则做错了也不知道,或者有更好的解题思路也难以发觉。
  19. 经验⼀定要分享。分享的过程,可以得到他⼈的经验和建议,补充进来便可形成经验迭代。同时,它也可以帮你建⽴个⼈品牌。
  20. 尝试新⽅法。同样的⼯作在第⼆次做的时候,找⼀条新的路。重复只会让你更快,创新则会带来个⼈新的成⻓曲线。
  21. ⼀个很累的⼯作结束后,不要因为累⽽懈怠,赶紧复盘,否则会忘记。
  22. 加班加点忙完⼀份重要⼯作后,如果有⼀段相对空闲的时间,可以放松,但不能懈怠。最好对上⼀份⼯作做⼀次复盘,或为下⼀份⼯作做⼀些准备。
  23. 遇到问题,关注未来。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不是纠结过去。
  24. 开会时,如果主题与⾃⼰关联度不⾼,那可以开启观察学习模式:他是如何表达,如何应对他⼈的提问。这些都是学习机会。
  25. 找差距的核⼼是拆解,也就是在哪些⽅⾯存在差距。只有明确了具体的⽅⾯,才能找到发⼒点。
  26. 多看看优秀的案例,虽然可能⽤不上,但⾄少知道⾃⼰做得还不够。有空间意味着有进步,⽽满⾜意味着停滞不前。
  27. 多体验「不伤害⾃⼰」的场景。⽐如要练习演讲,就多在团队内做分享,这⾥犯错了不怕,却能让⾃⼰提前演练所有的流程和内容。
  28. 当你觉得⼀件事有问题,但⼜不清楚是什么问题时,问⼀句:做这件事的⽬的是什么?⼀般可以找到答案。
  29. 把知识问题化是学习的最佳路径。⽐如学了统计分析,就问⾃⼰如何将部⻔同事按照男⼥、年龄进⾏分析,得到规律。
  30. 问题转化⼀定要具体。⽐如信息提炼⽅法,改成「如何在3分钟内将100字提炼成10个字」,就会更有价值。因为这对应了场景,也能指导⾏动。
  31. 找⼀个学习对象,持续追踪他的经历,对⽐⾃⼰跟他的差距,并努⼒去弥补。
  32. 在说完⼀件事后,可以加⼀句「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会锻炼你的总结能⼒和复盘能⼒。
  33. 当⼯作⾯临困境时,问问同⾏,⻅⻅前辈,⼤多数问题他⼈都经历过。然后结合⼯作需求进⾏模仿、实践,最后形成体系。
  34. 建⽴⾃⼰的智囊团。朋友⾥最好有这样⼀群⼈,他们的年龄有拉差,经历有区别。这样当遇到⼀个举棋不定的问题时,他们可以站在⾃⼰的⻆度给到建议。
  35. 随时做记录。在开会时、汇报⼯作时,随身带个本⼦和笔,重要的不是写什么,⽽是这个态度。特别是领导,如果做记录,会让员⼯感受到⾃⼰被重视。
  36. 保持与世界同步。不要闭⻔造⻋,多去看看⾏业内的新闻,同⾏的做法,保持与世界同步,你才不会被世界前进的⻋轮碾压。
  37. 和他⼈合作时,给⼀个质量⾼的模版,得到好的结果;给⼀个⼀般的模版,得到差的结果。

13 职业转型类

  1. 提前尝试。明确了转型⽬标后,先不要⻢上转换,⽽是以副业的形式先体验,进⾏职场过渡。例如要转型新媒体运营,就⾃⼰先开个号,做⼀段时间,了解它的基本运转逻辑。 这样的好处有两点:第⼀,知道是不是真的适合。毕竟,很多时候只是觉得「我愿意」「我可以」,但真正体验以后才知道是不是真的合适。第⼆,提前储备经验。有了初步尝试,了解基本步骤后,再转岗或转型,便能更快上⼿。
  2. 经验迁移。在转型发⽣后,试着将过去的经验进⾏迁移,让⾃⼰能成功站稳。⽐如研究⽣阶段从统计转营销后,⾃⼰便将统计的知识与营销的进⾏结合,这样便能更好地建⽴⽐较优势。⼜⽐如朋友从品牌转型其他部⻔后,利⽤品牌的逻辑,做好新部⻔的产品宣传,也是同样的道理。
  3. 全⾯体验。在刚转型时,尽量把新岗位的所有模块都体验⼀遍。这样的好处是,⾃⼰⼼⾥有底,以后做决策时便会胸有成⽵。
  4. 进⼊圈层。转型之后要主动去找到新的圈层,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案例、做法,可以帮助你少⾛弯路。传统的渠道是⽼朋友介绍,但我有⼀个更好的⽅法:参加⾏业的聚会。⼤多数⾏业或职能都有⾃⼰的协会或垂直培训,参加便可以⼊群,然后便能快速认识⼤量的圈内⼈⼠。
  5. 对标学习。最好找到这个领域厉害的⼈,然后以他作为标杆,去研究他的经历,学习他的做法,并持续跟进他的⾏动。这类似于企业在新进⼊⼀个赛道后,对标⼀个优秀对⼿,进⾏模仿和创新。
  6. ⾸战必胜。在新岗位的第⼀次项⽬⼀定要取胜,因为这是建⽴信任的基础:同事觉得你⾏,领导觉得你靠谱,⾃⼰也对⾃⼰有信⼼。
  7. 找到关键。任何岗位都有它的关键成功变量,或者关键职能。找到它并重点关注,调节精⼒,进⾏聚焦。毕竟,这是产⽣业绩的重要突破⼝。
  8. 深度学习。知道了重点后,接下来就是要深度学习。学习有四个⽅法,第⼀是⾃学(⽐如看书),第⼆是上课(⽐如⽹课),第三是交流(⽐如跟同⾏交流),第四是经历(在过程中体验和总结)。
  9. 提炼复盘。每完成⼀个新的挑战后,⻢上复盘整个过程。找到好的,整理为经验;找到不⾜,整理出「错题集」。
  10. 形成指引。在转岗⼀年后,形成⼀套指引,可以是制度,可以是操作⼿册。这样便可以交付给其他⼈,⾃⼰也可以将重⼼转到更重要的模块。

14 仪态礼节类

  1. 穿着整洁。不要让⼈觉得跟你⾛在⼀起没⾯⼦。
  2. 仪容要整洁。他⼈对你的评价,永远是从外在开始。这不是肤浅,这是⼈性。
  3. 别⼈打电话时,⾃⼰说话⼩声⼀点。
  4. 如果对⽅打电话时,突然变⼩声,主动离开。
  5. ⻅⾯记得问好,⽽不是假装看⼿机。
  6. 邀请他⼈时,⼀封正式的邀请函会让⼈感受到被重视。
  7. 记住他⼈的名字。如果你跟我⼀样也是认⼈困难者,可以找到⼀张合影,备注上每个⼈的名字,打印出来,放在家⾥,每天复习⼀遍。也可以考虑多刷朋友圈,多⻅到⼏次便容易记住。
  8. 点菜前多问⼀句:有没有忌⼝?
  9. 他⼈坐出租⻋离开时,主动帮忙打开⻋⻔。
  10. 敬酒时,找⼀句理由,或者是⼀句感谢的话,或者是某个共同点。
  11. 敬酒时,⾃⼰的杯⼦在对⽅杯⼦下⽅。
  12. 不要⽤⼒劝酒。强迫让对⽅喝醉不会加深友情,只会让对⽅拒绝下次聚会。
  13. 借了东⻄⼀定要还,不要觉得这东⻄对他⼈来说没什么,没什么也不是你的。
  14. 在他⼈演讲结束后的第⼀时间,表达欣赏、感谢、赞美。
  15. 多说谢谢。⽆论是对⼤师,还是对清洁阿姨。
  16. 知道他⼈要过来拜访时,回复⼀个当地的天⽓,和推荐的穿搭。虽然有天⽓预报,但永远⽐不上当地⼈真实的建议。
  17. 去接他⼈时,⻋上多准备⼀瓶⽔,到达后给到对⽅,很体贴。如果对⽅是男性,准备⼀个打⽕机。
  18. 在做完⼀件事后,把过程整理成流程,如果突然⽣病有事,可以⻢上交接给其他⼈。
  19. 在公司的时候多微笑,愁眉苦脸的⼈⼤家都不想靠近。
  20. 向朋友借超过 1 万元以上的钱,归还时记得加上利息。
  21. 常备⼀盒⼝⾹糖或⼝⽓清新剂。
  22. ⼿机⾥存他⼈姓名时,领导的名字后最好加个「总」。
  23. 举⼿之劳的事,⼀定要帮他⼈。
  24. 不了解他⼈的过去,就不要轻易评价他⼈,每个⼈都有⾃⼰的苦衷。
  25. 准备⼀些礼物。可以是⼀本书,可以是⼩店⾥淘到的好物。遇到新同事来了、朋友有重要的喜事,送出礼物,收获喜悦。
  26. 在获得他⼈帮助后,⼀定要感谢,即使只是送上⼀杯奶茶。

15 ⾃我保护类

  1. 交友要谨慎,和魔⻤在⼀起,魔⻤不会被你改变,但会改变你。
  2. 少发带有争议的朋友圈,或者少转发带有争议的⽂章,你不知道这可能就冒犯了谁。
  3. 出差时不要发⽣活类朋友圈,否则看起来像出去玩⼀样。
  4. 准备⼀些拿⼿的绝活,⽐如⼀⾸歌,⼀个舞蹈,或者⼀个笑话,不知道哪个场景就需要你上台表演。
  5. ⽆论什么事情,如果最后要⾃⼰来经办,都必须了解来⻰去脉,做到⼼中有数。
  6. 擅⻓的要持续精进。擅⻓的叫⻓板,⻓板是你的品牌;品牌只有不断打磨,才能成为标杆。最低的⽬标,是在这个⼦领域⾥,成为部⻔、公司⾥最精通的⼈。
  7. 不要在开⼼时候随便承诺。这时候你容易被情感⽀配,随便答应。最好的⽅法是暂时放下:这个晚点给答复。
  8. 随身带纸⼱、充电宝、⽌泻药,以备⾃⼰和他⼈不时之需。
  9. 时刻准备⼀点零⻝或代餐,如果遇到⻓时间的会议,就补充点能量。代餐最好选流体,这样还可以带⼊办公室,别⼈以为你在喝⽔,但其实你在吃饭。
  10. 汇报⼯作前,⼀定要打⼀个腹稿。即使是看起来微不⾜道的汇报,也可能会影响他⼈对你的评价。这对职场新⼈特别重要。
  11. 不要轻易说别⼈坏话,因为坏话容易传播。好话倒是可以多说,没⼈讨厌听好话。
  12. 负责的事情出了问题,⼀定要⻢上汇报,千万不要等到已经⽆可挽回才跟上级说。
  13. 直属领导布置的事,优先于其他⼈给的活。如果实在协调不过来,跟直属领导说,他会帮你协调。
  14. 规章制度的红线不要碰。有些错误,犯了,就回不去了。
  15. 尊重接触的每个⼈。得罪的⼈,你不知道哪天他就会以另⼀种⽅式伤害回你。
  16. 关于钱和贵重物品的事⼀定要留⼼,⽐如借了别⼈钱⼀定要还,别⼈借贵重物品⼀定要做好台账。
  17. 抽屉⾥准备⼀条领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重要的场合。(⼥⽣也可以准备⼀双战靴在公司,以备不时之需)。
  18. 不要⼼存侥幸,侥幸总会变成不幸,做就要做好。
  19. 不要得罪公司⾥的意⻅领袖,否则你的各种⼋卦和缺点会被传得沸沸扬扬。
  20. 离开座位时,务必锁好屏幕,谁都不知道哪个朋友会突然发来什么照⽚。
  21. 涉及机密的事情,绝对不说。
  22. 不要抢其他⼈的功劳。
  23. 离开电脑桌⾯⼀定要锁屏。
  24. 喝⽔的时候务必离笔记本电脑远⼀点。
  25. 不要显摆。显摆只会满⾜虚荣⼼,却会迎来各种敌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敌意会让你万箭穿⼼。
  26. 不要相信他⼈的保证,因为保证都是在特定时候、特定关系、特定场景下的情绪反应。等这些环境都变了的时候,保证也就没了根基。
  27. 不要轻易相信他⼈的成功经验,因为他为了包装⾃⼰,会把运⽓说成努⼒。
  28. 放⼿时要当机⽴断。如果⼀件事已经证明没有价值,就果断放⼿。决策的依据不是你投⼊多少,⽽是你的⽬标是什么。
  29. 挑战来了就去应对。不要想着准备好再做,因为职场上⼤多数事情都是摸着⽯头过河。
转载请注明来源:300条职场加分好习惯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