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Owen Gent
“我不懂你觉得我在说什么。”
(一对夫妻在争吵,于小餐馆无意中听见。)
一次大规模枪击事件后,行凶者的邻居震惊不已,告诉记者“他是个善良、和气的人”。然而,他的老同学和同事却将他比作一颗定时炸弹。一些社评者认为,唐纳德·特朗普最近在推特上连珠炮般的攻讦,彰显了他无底线的自恋、早期痴呆症、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鬼胎,以及一个恶霸父亲的形象——也有人说,他只是怀抱着复兴美国的一片赤忱之心。
对于任何人类行为,我们都能提出半打看似常识性的解释。当然,这都基于一个潜在的假设:我们能够比较精确地了解别人在想什么。我们明白他人拥有独立心智,并且明白他人的信念、欲望和意向或许与我们的不同——这就是心理学家口中的“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以下简称 ToM)——人们通常认为这是一种人类独有的卓越认知技能。
理所当然,我们有一套关于他人心智的民间心理学理论。我们天生就是性格分析师和行为警察,我们会爱慕,也会憎恶。我们与所见略同之人为伍,并向持异见者大加挞伐。“读心”是我们社会的黏合剂,几乎引导着一切日常人际交往。某个疑似持枪者是否可能施暴?某个精神病人有没有自杀倾向?总统候选人是否在撒谎?我们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些判断,都受益于我们对他人心智的理解。


你的大脑为什么讨厌其他人?
然而只看表象可不行,我们还需要知道大脑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不少有趣的理论。1992年,意大利神经科学家吉亚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及同僚描述了第一种颇具说服力的神经机制。他们发现当恒河猕猴寻找花生等食物时,前额叶运动皮质中的特定细胞会放电;有趣的是,如果猕猴看到研究人员伸手拿花生,这些细胞也会放电——只要猕猴相信这是个有意为之的姿势,而且研究者打算吃这颗花生。由于发起某个动作和观察这个动作都伴随着这些神经元的放电行为,这些神经元被称为“镜像神经元”,而它们组成的网络则称为“镜像神经系统”。
因为猕猴可以分辨研究者的动作是为了吃花生还是随便玩玩,研究者推测镜像神经系统能够探测到意向(intention)——也就是说,猕猴也许拥有ToM。在这一发现后的十年间,许多人大肆宣称镜像神经元是共情、复杂社会互动、语言演化以及现代人类独有的文化发展的神经基础。行为神经病学家维兰努亚·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甚至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等同于 DNA 之于生物学……这些神经元能为我们理解人类心智诸多神秘之处提供根柢,比如读心术般的共情、模仿学习,甚至语言演化。”
终于,许多头脑清醒的人不再沉默,那些夸大其词的因果判断也被怀疑主义者揭穿了。UCLA 的神经科学家马科·亚科波尼(Marco Iacoboni)是镜像神经研究的先驱,他说这一系统只能在辨识简单意向与动作的基础层级上运作。我们在玩扑克牌豪赌时就常常干这种事:你正打算下注时,发现左手边的玩家做了一个准备把一叠筹码全押上的动作。这个动作也许是为了把你的注意力从游戏的其他方面引开;也许他想要保护你右手边的玩家——他的卧底拍档;也有可能他正假装“露底”,引诱你在下一轮落入圈套。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都可以导致相同的肢体动作。而你只知道对手即将向前推一叠筹码,这个动作没有昭示任何背后的目的。

听Marco Iacoboni分享他对镜像研究的见解。
尽管这些最具影响力的神经科学解释各有缺陷,人们依旧一厢情愿地相信我们能够观人如见肺肝。在萨克斯的TED演讲中,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知晓别人的想法?”为了阐明这个问题,她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母亲注视着小孩,另一张是少年从高崖跳进海中。“这只是陌生人一瞬间的影像,而你几乎不需要什么信息,就能猜测到照片中的女人和少年在想什么。”



试图想象你从未体验过的心理状态,就像是试图想象你从未体验过的性高潮是什么感觉。
约瑟夫认为杭诺尔德的fMRI显示,他缺少正常的初级威胁响应(primary threat response),就好像他的恐惧开关被关掉了。即便如此,杭诺尔德并不觉得自己是无所畏惧的。他回忆起了一些可以用“可怕”来形容的事件,一些与攀岩有关,另一些与之无关。
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讨第二重困难——将语言叠加到心理状态之上。杭诺尔德是个很有职业素养的运动员,攀岩之前会非常仔细地研究路线。他早就认识到,摔下去就是死亡,而且他说这种可能性很可怕。我们无法判断这是一种对危险的认知性理解,还只是一种感受到的情绪。鉴于亚力克斯的杏仁核在实验中没有放电,他口中的“可怕”应该与我们站在高楼外面的窗檐上时(更别说攀登悬崖了)感到的恐惧迥然不同。思考杭诺尔德做无保护攀岩时可能有何感受,让我联想到哲学家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那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做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感觉?”
我并不是在说,我们对他人脑子里的事情一无所知。大脑的模式辨识能力一流;我们一贯能够正确地预测到别人在葬礼上会感到悲伤,在小孩的一岁生日派对上会心情愉快,还有在高速公路上被加塞时会怒从中来。我们预测的成功率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对“他人一般与我们感受相同”深信不疑。不信你看看TED演讲的那些观众,当屏幕上放出男孩跳崖的照片时他们呲牙蹙眉的模样,就好像站在悬崖上的是他们自己似的。可是,如果那个男孩和杭诺尔德一样拥有一个沉默的杏仁核,人们的感觉就大错特错了。问题就在于,的确存在这么一堵无法逾越的墙,横亘在我们的想象与从未亲身体验过的心理状态之间。(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从未达到过性高潮,你想象得出是什么感觉吗?)
那么,让我们从ToM最简单的实验研究方法开始——测谎。假如我们擅长“读心”,那一定可以充当测谎仪吧。然而,2006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一篇评述称,被试志愿者观察一位演员并判断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正确率只有54%,跟瞎猜差不多。虽然人们想尽办法提升测谎水平,十年后,《心理学观察》(Monitor on Psychology)报道称,“人们侦测谎言的准确率并不高于随机(抛硬币),且这一发现是普世性的,无论是学生、心理学家、法官、面试官还是执法人员,都不过如此。”

事实证明:他们想多了。三十年后,《英国医疗学报》(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一篇评论文章总结道:“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能预测暴力、性侵害与其他犯罪风险这一观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依旧是没有证据支持的。”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D·哈特(Stephen D Hart)参与开发了一项广泛使用的暴力风险评估工具,可他同样持悲观态度。“在辨认潜在的校园枪击犯或大规模凶杀犯这方面,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方式。这个世界上充满了不根之论,而预测暴力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预测自杀呢?也一样。近期的两篇元分析文献称:“在过去的40年间,自杀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并无提高。”英国国家健康护理研究所建议,不应该使用“以得出粗略的自杀风险水平指标为目的的评估工具或量表”。
好的理论必须是能够预测将来的。或早或晚,它们都需要证据支持。如果专家都没法告诉我们谁会施暴、自杀或撒谎,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ToM理论吗?它是否在本质和应用方面都存在局限?
也难怪Facebook引入了专门的AI系统来侦测高自杀风险用户。
在前文中,我提到了镜像神经元的争议,以强调存在一些看起来像高阶功能的低阶大脑活动——但只是看起来像而已。我不免怀疑,萨利-安妮等ToM实验也戴着类似的假面。我们当然知道别人拥有心智、欲望和意向,而且或许与我们自己的不同。然而,所谓“设身处地”与真正地感其所感、思其所思,其实是两码事。或许我可以穿上杭诺尔德的登山靴,但我没法爬到他的脑子里。
我一边写这篇文章,一边不愿完全接受自己陈述的证据。直觉告诉我那些研究并没有抓住测谎的精髓,我没法抑制住这种直觉。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扑克牌老玩家,我得承认自己经常被别人的虚张声势蒙骗,或许我只是机械性地按照赌博套路出牌呢?大家不都是这样吗?鉴于ToM的预测力不如人意,心理学家转而开始着眼于大数据,而不再纠结于个体的心智了。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一支由斯蒂凡·路德维希(Stephan Ludwig)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自动化文本探勘软件,并依据某公司业绩分析了8000余封奖励竞标邮件。然后研究者将程序探测投标者谎言的成功率,与公司客户经理的独立调查结果作比较。程序战胜了客户经理,而且准确率高达70%。研究团队希望这一技术有朝一日得以广泛运用;这样一来,不论是信用卡申请还是相亲资料里的谎言,都将难逃法眼。
田纳西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科研人员们搜集了5000余名曾有过实际自残行为或自杀意图的病患的数据。这些现成的医保数据都是中立的客观事实,包括年龄、性别、邮编、药物治疗史及过往诊断等。在没有直接与病人交流的情况下,系统预测病人于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出现自杀行为,竟达到了80-90%的准确率,而未来两周内的自杀行为预测准确率,更是高达92%。在另一项工作中,科研小组随机选择了12659位没有自杀行为记录的住院病人,并估计他们的自杀可能性,准确率甚至更高。从这些结果来看,也难怪Facebook引入了专门的AI系统来侦测高自杀风险用户。

坐在我面前的她,仿佛和病历表上描绘的那个女人完全无关。她微笑甜美,很容易逗乐,说话的口音抑扬顿挫,可以说非常讨人喜欢。我无法想象她伤害任何人,更别说亲生骨肉了。在我的意料之中,长达一小时的检查没有发现任何能解释她行为的线索。离开前,我鼓起勇气问她,你知道自己为什么掐死女儿、攻击那个老妇吗?
她一动不动地坐着,过了很久才吐出一句:“我讨厌哭声。”她把手叠在大腿上,看着我,摇了摇头。我们两个人相对无言,都好像看到我们之间有一堵穿不透的墙。我惊恐地意识到,不管我对她被哭声所触怒作何理解,都是纯粹虚构的,都是我为了假装参透那些无法解释的事情而胡诌的故事。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不止一次。在我的从业生涯中,巨大的困惑一次又一次袭来,以至于我已经安然接受自己对他们的内心一无所知。一个病人莫名死去,我希望他儿子同意解剖尸体。这个三十岁上下的男人说,条件是他可以在旁边看。我问他为什么,他唯一的理由是:“他是我爸。”
一个中年女子半夜里突然昏厥。脑CT扫描显示有一处大出血,她几乎在数小时内必死无疑。我告诉她丈夫情况,他眨了几次眼睛,然后面无表情地说:“哦。那我回家洗个澡。”
然而,让我最深刻地感受到ToM多么狭隘的一件事,是我参加神经学委员会证书口试的精神病学测验时发生的。我的测验病人是个衣冠不整、一身霉味的男人。
“你住院多久了?”我开始了访谈。
“三个月。”
我很惊讶,怎么没人帮他清理一下。于是我又问了一遍。
他说:“两三年左右吧。如果没有事情发生,你就捉不住时间。”
“你能具体说说吗?”
“你硬要问的话,我只能说我在这儿待了三天的可能性最大。”
“你之前有过精神病史吗?”
“谁没有呢?”
“你的家人也有病史吗?”
“这要看谁说了算。”
“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儿吗?”
“不知道。你知道?”
“嗯,你是我神经学委员会考试精神病学部分的测验病人。如果你试着不要再拐弯抹角,我会非常感激你的。”
“私人问题的答案都是拐弯抹角的。你得学会玩弄辞藻,没错,但是,也许,另一方面。说不准你明天就被拉去竞选总统了呢。”
《哈姆雷特》和《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无可比拟,倒不是说理解得多么深刻,而是源于我们编织的那些奇妙故事。
对话就这样继续了30分钟,我忍不住焦虑地摇头晃脑,而我的评审不停地记着笔记,直到他提示我时间到了。
“好了,你感觉怎样?”精神病专家问我。
“我不知道。病人给我感觉很不可靠。”
“你总有些直观感受吧。”
“并没有。我都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耍我。”
“如果是否通过考试取决于你给出的诊断,你怎么办?”
“抱歉。那我只能瞎猜了。”
“你可以走了。”专家不带任何表情地说。我不知道他什么意思。
那天晚上,考试已经结束了,我碰巧遇到这位精神病学家。他笑容可掬。
“干得不错。你高分通过了。”
“你没开玩笑吧?我精神病学考试都烂成那样了……”
他哈哈大笑。
“那么他到底是什么病啊?”我问。
“谁知道。他是这边最厉害的。我们这块地区的很多考试都派他上场。”
“他是职业病人?”
“也不能这么说。他之前是住院病人,但没有人能确定他到底是什么问题。在病房里,他学会了模仿大多数主要精神疾病的神奇技能。这次我们让他化身为一个不愿合作且不可靠的病人。”
“所以他的确有深层次的精神疾病?”
评审同时耸肩又微笑。“回家一路小心。”
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灾难可以创造一般情况下无法想象的改变。这并不是什么“读心”。构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是一种稀有天赋,需要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无可比拟,不是说理解得多么深刻,而是源于我们围绕着这些人物的意图与动机编织的那些奇妙故事。我们一直在编故事,关于我们的爱人、孩子、领导还有敌人。振奋人心的叙述支撑我们熬过漫漫长夜和坎坷时光,但是到了需要作出预测的时候,还是听命于冷漠无情的大数据分析吧,别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看透别人啦。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校对:octavarium1999
编辑:EON
原文:https://aeon.co/essays/think-you-can-tell-what-others-are-thinking-think-againe
转载请注明来源:心智理论的神话:你真的可以猜透别人的心思吗?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