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每个字都认识”
这很有可能是,你并没有理解其中一些概念。当然,这未必完全是你的问题,有可能是作者没有说“人话”,频繁甩“大词”。
你可能已经知道,检测自己是否理解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用自己的话去解释,甚至去教会小白。
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作者讲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叫“3个词汇法”( Paraphase * 3),就是把核心词汇换 3 个词表达。
这个方法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实际并不容易。不信大家来试一下。
我发现科技类的文章作者真的很喜欢甩大词。这是一篇前年的文章。短短几百字的开头,就有多少“大词”(标红):
2010 年前后的中国互联网或许是创业者最后的野心时代。BAT 忙着做移动转型,在他们无暇顾及的缝隙里,出现了一批在移动流量荒原上垦荒的创业者和公司。短短几年内,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实现了野蛮生长。 ……
被收购的饿了么,互相「偷袭后院」的美团和滴滴。到了 2018 年这个春天,故事百转千回。三家「独角兽」在十年前横空出世,经历过残酷杀伐,却仍不得以胜者的姿态享受片刻和平,就又在巨头的阴影下卷入了新的多维竞争。
大家可以试着把这些词汇分别换 3 个试试,能完整换出 3 个算我输!
头脑怎么没有风暴?
第一个方法是不断问“为什么”、“所以呢?”
其实这个方法不仅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观点,也是找到问题更本质原因的方法。李叫兽有一篇旧文《你有多久,没有死磕过一个问题?》写得很详细。
另外李叫兽提到的这个方法也蛮好的:
幻想出一个你最鄙视、认为最不学无术、最平庸的人,看到同样的问题,会给出什么答案。一旦这个答案跟你现在想的一样,你就要警惕了。
(当然他说快递员那里有点不妥...)
以李叫兽文中的例子为例:华为手机为什么这么厉害?看上去是产品为王,重视产品研发,也有可能是公司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好.....(这里“也可能”可以有很多答案)
和上一篇的一些观察方法一样,记住这个公式,并不能让你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变得厉害了,而是提醒你:别满足于易得的答案。它们并不能真的锻炼你的思维肌肉,但是会告诉你:喂,别原地躺下,没事走两步看看?
这也说明了,思考有时候,并没有什么奇门遁甲,只不过就是比别人多走一步呢。
在超级辩手推出的辩论课程里,胡渐彪曾讲到:在聆听上,普通人只听结论,高手能听战略脉络。
什么意思呢?他举了一个例子。
2017年国际华语辩论表演赛也打过“美术馆着火了,救猫还是救名画”的辩题,来看一段胡渐彪的陈词:
他说了什么?
厉害一点的人会知道对方说了几个点:名画的角度说了宏观一个点、微观一个点。猫的部分说明生命是怎么样的,所以结论是什么。
高手听战略脉络,听每一段的陈词夹带了什么样的动机和目的:
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试图证明名画是人类人文的经典和人文精神的传继,后来又花了相当篇幅试图证明生命本身没有价值,只是纯粹的载体。所以推导的结论是,一个是夹带着艺术经典和人文价值,另一个是没有内容的载体,因此对比起来,名画比猫更值得救。
胡渐彪说,高手会听论点是为了推导逻辑中哪个节点?这些节点如何连接、推导出结论?这些就是战略脉络。是信息之外的信息,是信息呈现方式隐含的信息。
* 我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词汇?
* 我所使用的语言这么表达时隐藏了什么含义?
* 作者/说话者很明显地揭示了 TA 的前提吗?
* 作者/说话者怎样以及为何在此时用了比喻或类比?
《分析性写作》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啦!新的一年到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立 flag 的时候,就从养成一个小小的思维好习惯开始吧!
题图和正文图片来自 Pixabay
转载请注明来源:关于思维技巧的 Flag 清单,我都帮你们种草好了!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