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间问题,我曾经犯过错误。
早前我负责的产品需要上线一个“购买保险”的功能,需要和保险公司对接。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接,需要先进行技术联调。这步走不通,用户下不了保险订单,其他都免谈。因而是整个项目中的关键。
于是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跟进联调。由于对方的技术非常落后,中间出了不少问题,不断进行协调。
到了终于跑通喜极而泣的时候,发现还有个严重的问题摆在眼前:使用体验上有一堆小毛病。虽然都是小问题,但放在一起观感太差,肯定是无法上线的。
这些小问题虽然在联调时也发现了,但当时有“不能上线”这个困难摆在面前,觉得完全不重要。
而此刻流程跑通,突然变得无比重要。眼看着上线时间不多,研发小哥很崩溃:你怎么不早说?
现在看来,当时忽略了时间的影响。
在项目初期,流程跑通很重要,用户体验不重要。在项目中后期,随着流程趋向跑通,用户体验的重要性在升高。
我没能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考虑后期的风险,导致项目管理出现问题。
图片来自 Pexels
上篇给大家推荐的《时机问题》里,作者提到:
当我们想到风险的时候,常常想到的是类别。
——眼前的风险是什么类型?我所占据的市场里,是否有新竞争者加入的可能?我的创新能力是否会受到新法规的影响?新科技是否会淘汰我的产品和服务?
在考虑了类别以后,我们想到的是规模。
——风险有多大?风险成真会有什么后果?
类别、规模都是空间因素。而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我们却很少考虑,就是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很难察觉,原因上篇已经提到。今天,结合这本书,和大家聊聊我所理解的时间思维。
虽然书名叫《时机问题》,不过就像作者说的,书里并不是讨论怎样找准时机,例如股票市场买入卖出的时机,或者把握时代的风口等。(作者:我还想知道呢!)
而是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们看待事物的时候,也能注意到其中的时间要素,从而更好地管理风险、决策甚至创新。
作者提出可以从 6 个角度考虑时间:时间序列、句逗、间隔、速度、形状、复音。我挑几个自己感触比较深刻的点聊聊。
01
—
时间序列
对于“放弃空间思维,改用时间思维”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的一次体验,来自文件夹整理。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整理文件夹的?
以前我都是按项目结构来的。比如手头有 ABC 3 块业务,就建 3 个文件夹。A 业务下有 3 个项目,建 3 个子文件夹。某项目下有 M 个子项目,再建 M 个子文件夹。
听上去很合理是吧?但是会有很多问题!
- 一段时间后我想找 M3 的需求文档,突然忘记 M3 在哪条路径下了!
- 我想找首页团购入口的设计图,在“团购”文件夹里找半天找不到,后来发现它在“首页改版”的文件夹里。
- 新项目既属于 A 业务,又属于 B 业务,不知道该建在哪个文件夹下面
产品经理负责的项目很少是完全独立的,即项目结束就彻底结束,这个文件夹再也不会增补。它经常会有迭代和“补丁”。项目之间的边界也不会那么清晰。因此层级结构会有上述诸多问题。
另外,这种结构也暗含了我在项目管理上的一些“期许”。我可能觉得,有了这种结构,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哪几块业务,每块业务有哪几个关键项目。(文件夹:咦,怎么还夹带私货呢?)
但是这些不应该体现在对文件夹的整理上。应该体现在自己的意识里,或准备在一个单独文档里。
文件夹的使命只是“被快速搜索到”,而不是“了解子项目在整体项目中的等级”。
因此,在找文件焦头烂额之后,我改成,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都建一个单独的文件夹。文件夹的名字就是项目的名字。
但是这样一来,文件夹的数量相当多,依然不容易快速定位。
名称前再加上时间吧!项目琐碎,起了名可能会忘记,但一般不会忘记什么时间做的项目。同时,我还给进行中的项目标记“*”,这样可以保证进行中的项目在前。
把空间的树状结构改成了线性的时间顺序后,大大降低了我的搜索成本。
02
—
位置
位置其实是“时间序列”里的一个要素,不在作者的 6 大要素里面。我觉得比较重要,单独拎出来。(不过这部分他写得有点重复,时间序列里的几个要素和 6 大要素重复。)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作者提到,英语中有这样的现象:
形式 A 离 B 越近,对它的影响越大。
例如:
John won't leave until tomorrow.
Mary doesn't think he'll leave until tomorrow.
否定词离 leave 越近,效果越强。
He is not happy.
He is unhappy.
unhappy 的否定更近,表示“难过”,而 not happy 可能不快乐也不难过。
Sam killed Harry.
Sam caused Harry to die.
表示原因的形式与表示结果的形式越接近,因果关系越强。
位置越远,在时间上拉的距离也越长,影响就越弱。
图片来自 Pexels
思维上我觉得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事后视角”。事情发生之后和发生之前,你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坐滴滴去机场,司机问几点的飞机,作者回答时间充裕。司机慢悠悠开,结果走错路,导致飞机延误。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再提早一个小时去?
原因有二:
1、司机走错路是小概率事件,你提前去也可能发生
2、延误和效率之间有一个取舍。你真要保证不延误,咋不睡机场呢?
所以事后视角会高估小概率事件,忽视当时对于其他选项例如效率、成本等的选择。
03
—
间隔/历时
《语言学的邀请》中有一个加入时间视角的例子很有趣。
它提到了二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一般我们总认为两者是对立的,对吗?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总会问爸妈:“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二战时期,希特勒把一切东西分为“雅利安”(代表好的东西)和非雅利安(或“犹太”,代表坏的东西)。就连一只鸡如果每年不能产 130-140 个鸡蛋,它都是非雅利安的杂种鸡。
二元价值观非黑即白。而多元价值观则相反,它包容多种看法。在“好人”和“坏人”之间还有“还好”、“不坏”等等的人。
与此同时,二元价值观也有强烈的情感,观点很容易吸引人。例如自媒体标题经常会这么用:
- 人人都爱的味道,竟然是健康杀手
- 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资格选择外企
于是作者说,二元价值观其实可以是一个“启动价值观”,用来吸引人的注意,但是最终,我们将导向终点价值观,即多元价值观。
把对立的事物(空间)变成了一段历时的头尾(时间),还挺有趣的。
图片来自 Pexels
04
—
句逗
句逗指的是句号逗号,是一段时间中的暂停。它的使用也会对事情产生关键影响。
来看书中的一个例子。
在 1998 年《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前,北爱尔兰一直冲突不断,时有流血爆炸事件。George J. Mitchell 是美国的北爱尔兰问题特使,在当年和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在一本记录和谈始末的书中写道:
周二一早会议开始时我就讲清楚,事情没谈完前,无论如何都不能休息,绝对没有要求暂停的空间。我就是要让双方知道,我绝不考虑休息的提议。如果有人说:“我们只差那么一点,大家都累了。暂时休会,下礼拜再继续吧!” 我会直接说:“不可能,在结束之前,我们绝不休息。不可能休一周,不可能休一天,也不可能休一个小时。达成协议也好,谈判破局也罢,无论如何都要有个结果。有了结果,我们再走出这扇门,向媒体与全世界交代成败。”
诚然,北爱和平协议的达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让一次会谈/谈判能拿到结果,“句逗”的去除一定有积极的影响。
图片来自 Pexels
05
—
复音/并行
复音即复调音乐,指含两条以上独立旋律的音乐。作者借用音乐概念,想表达时间线的并行。
这一要素我自己的体会是,在产品设计中,但凡涉及多时间线并行,就会特别复杂,尤其需要注意。
早年我在一家创业公司负责新闻直播间的功能,当时做了一个报名审核的功能。
我们请了专业人士来做直播,想开放给少量用户观看。用户必须先报名,由我们审核后才能参与直播。
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功能,但是报名页的展示有点复杂。
当时我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
- 用户登录了吗?--> 没登录?好,提示登录
- 登录后,报名了吗?--> 没报名?好,如果报名结束了,就展示报名结束下次再来,没结束就展示报名页
- 已经报名了?--> 通过审核了吗?根据情况展示审核通过、未通过、进行中
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毛病对不对?
但其实这个流程默认先报名再审核。
咦,难道不是吗?还真不是。
报名和审核是两条同时进行的时间线。也可能出现审核已结束但还未报名的情况。
例如直播 10 点开始,用户 9:55 填写了报名表,10 点还没写完,而 10 点审核就结束了。而我当时就遗漏了这种情况。
在产品设计中,我的体验是,接到暗含时间线的需求尤其需要警惕,例如“用户报名后审核”、“订单取消则返现取消”,需要仔细辨别,到底确实是一条含先后顺序的时间线,还是几条并行的时间线。
图片来自 Pexels
我们说话,都是线性序列,说一个句子时先说一些单词,后说另一些单词。
而依据空间隐喻而来的时间上,我们能感受的,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我们很难看到并行的事件。
我好奇的是,如果我们可以,那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你一生的故事》(由它改编的电影叫《降临》)中,外星人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打破了这种规则。
这种生物身体各个方向上都有眼睛,任何方向对它来说都是“正前方”。它们的文字不是一行行排列,句子像是把许多个语标凑到一块,需要多少就用多少,凑成一大团。
电影《降临》中七肢桶的文字
七肢桶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
“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轰然同时并至。….我的余生尽在眼底。”
如果我们可以,真是一番不一样的景象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思维模型 02 – 时间思维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