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后才有“生活”——区分必要性和充分性的意义

table of contents

    “生存”之后才有“生活”——区分必要性和充分性的意义

    这期文字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充分性”和“必要性”的意义,以及它们对我们思维实践的价值。

    -01-

    在我们介绍论证的区分“充分性”和“必要性”的意义之前,还是再来回顾一下它们组合而成的四种类型:

    (1)必要且充分,既说了必要性,有说了充分性。只要有前者A就必然推导出后者B,且前者A是推导出后者B的唯一因素。比如:A“大华考试得了满分”就必然推导出B“大华每道题都做对了”;且唯有A“大华考试得了满分”这一因素能推导出B“大华每道题都做对了”。

    (2)必要不充分,主要是“必要性”的一种展示形式,前者A不是推导出后者B的唯一因素,但是没有前者A这个因素后者B就无法推导出来。比如:A“认识汉字”不是B“能看懂中文”的唯一因素,你还得“懂语法”、“识语境”等;但是如果没有A“认识汉字”你就一定不B“能看懂中文”。

    (3)充分不必要,主要是“充分性”的一种展示形式,前者A存在一定能推导出后者B,但是并非只有前者A这一因素才能推导出后者B,也有其他的因素C/D……可以推导出后者B。比如:只要A“吃一大碗面条”就能推导出B“肚子饱了”,但是除此而外C“吃一大碗米饭”、或者D“喝了两碗粥”等,都能推导出B“肚子饱了”。

    (4)既不必要也不充分,一般指的是不(直接)关联的要素之间没有关系。前者A不可能推导出后者B,后者B也不能推导出前者A,它们处在一种无关的状态中。比如:A“我想吃面包”和B“去厨房”之间,A“我想吃面包”了可以B“去厨房”也可以C“点外卖”、D“下楼去面包房”……B“去厨房”可以是E“煮面条”、F“拿饮料”、H“打扫卫生”……总之A与B的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

    -02-

    光看上面的概念,可能把我们绕晕。接下来我们通过例子来看看认识和区分它们的意义。拿个法庭审讯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一起室内杀人案现场,办案人员通过周边街道的监控视频确认了,案发前大华、小米强子都曾出入过犯罪现场。现场发现的凶器是一把手枪。

    于是大华就被检察机关以非法持有枪支罪起诉,并被带上法庭。大华的辩护律师反驳道:大华是无罪的,因为通过指纹核对那把枪是强子的。

    在法官是否判决大华持枪罪之前,需陪审团商讨给出建议。陪审团商讨给之前,法官对他们说到:“如果你们判定这把枪是强子的,那么你们就必须判定大华是无罪的。”

    陪审团讨论了,他们最终判定“这把枪不属于强子”,并单凭此逻辑,他们就判定了大华有罪——非法持有枪支罪。

    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法官和陪审团的逻辑。法官说“如果你们判定这把枪是强子的,那么你们就必须判定大华是无罪的”,这里的“枪”只能有一个归属者。第一种情况:枪属于强子,那么就不属于大华;第二种情况:枪不属于强子,那么就可能属于大华,也可能属于小米。所以在第一种情况下,前者“枪属于强子”是后者“枪不属于大华”的充分条件,一旦枪属于强子,就一定不属于大华。这样大华没有持枪,则他就没有犯非法持有枪支罪,也就无罪。

    第二种情况是反向逻辑,“枪不属于强子”不能必然推出“枪属于大华”,因为这里也有可能“属于小米”。则前者“枪不属于强子”不是后者“枪属于大华”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唯有“枪不属于强子”,才可能存在“枪属于大华”或者“枪属于小米”的可能性推导。法官在这里按着第一种情境做了观点表达,是符合逻辑、且可靠的。

    再来看陪审团,他们则犯了个逻辑错误——搞混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如果“枪属于强子”,这足以证明大华是清白的,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即使“枪不属于强子”,也有上述提到的两种可能“属于大华”或者“属于小米”,如果没有证据证明这把枪不是“小米的”,那么大华同样可以被认为是清白的(起码有50%的概率)。这里陪审团将充分条件视作必要条件,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急急忙忙给大华定罪。这就是未能区分充分性和必要性造成的严重问题。

    -03-

    没有区分好充分性和必要性会造成很多问题,越是在重要位置的人造成的危害就越大。抛却这些负面的危害,我们来看看正面的意义:区分充分性和必要性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益处?最简单的一个答复是:它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

    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想要知道“什么是正方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清晰地罗列出一个正方形的所有必要条件

    a、它是一个平面图形

    b、它有四条相等的边

    c、它有四个直角

    我们把这3个必要条件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正方形的充分条件,即:满足这3个条件的图形就是正方形。也因此,我们得出了正方形的定义:一个拥有四条相等的边和四个直角的平面图形。以后,看到这个定义,就能推导出关于正方面的这三个必要条件,也能通过这三个条件充分的推断出某一图形是否是正方形。

    再比如,我们判断一些“道理”到底是“毒鸡汤”还是真理,也需要应用充分性和必要性来考察。比如“只要努力就是成功!”——这句话给了不少有志气的人以力量,但是呢?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我们来看一看“努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努力”理解成为了完成某个目的而付出时间、精力的过程,把“成功”理解成达成了的那个目的——或者更通俗的说是“赚到了大钱”。

    为了达成某一目标“赚大钱”,我们对此要经历一个付出时间、精力的过程——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毕竟,一旦我们不努力,很多目的就无法达成,所以“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即要想“成功”就一定得有“努力”。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呢?即“努力”是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呢?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要“成功”所涉及的条件是方方面面的,不单单是一个“努力”就能达成的,还需要像资源、机遇等等条件,使得他们共同起作用。

    所以,当我们单纯地拿着“只要努力就是成功!”喊口号的时候,心里必须明白:要成功就必须得努力,但是并非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清楚了这一点,在我们处事时就会尝试着把视野放宽:自己要努力,也要积极寻求资源,盯着大势准备迎接机遇。唯有此,才能为“成功”多增加一份可能。

    以上内容,就是我们学习区分必要性和充分性在思维实践中的价值。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