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要回去就是奸细,抓着了就给办了

table of contents

    你想要回去就是奸细,抓着了就给办了

    01.

    《战国策》秦国篇里,有一则说到张仪给陈轸下套,却被陈轸巧妙解围的故事。

    讲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故事的陈轸,因为足智多谋在秦国朝廷里成了张仪的眼中钉、肉中刺。

    陈轸离开楚国到了秦国做了官,当谋士。

    张仪觉得他威胁到了自己的饭碗。

    于是对秦王讲:

    陈轸是大王您的臣子,却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政要泄露给楚国。

    我不愿跟这类不忠于大王、还泄露机密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能把他赶出朝廷。

    如果他出了朝廷,想重回楚国,则希望大王杀掉他。

    张仪为了“干掉”陈轸,在这里用了一个条件推理:

    如果陈轸离秦回楚,则他是奸细

    如果陈轸是奸细,则应该杀了他

    ------------

    如果陈轸离秦回楚,则应该杀了他

    这个推理为肯定前件肯定后件——只要确定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为真。

    张仪在这里建议秦王赶出陈轸,来验证他“离秦回楚”坐实前提,以肯定结论“该杀了陈轸”。

    02.

    秦王明白陈轸若“离秦回楚”则后果就是被杀,他相信陈轸自己也明白这种情形。

    秦王断言:陈轸哪里敢去楚国?

    秦王召见陈轸问:我愿意尊重你的意见,如果离开了秦国想去哪,我为你准备车马。

    陈轸:我会去楚国。

    秦王:张仪认为你会去楚国,我也知道你将去楚国。否则,你将在哪安身呢!

    陈轸:我离开秦国后,必然要故意地去楚国,以此来顺应大王和张仪所做的判断。

    秦王阴阳怪气的一顿“理解”,实质上是在验证陈轸“离秦回楚”是否为真。

    如果按常理,这个问题一经问出,陈轸必然否认,常理的逻辑为: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我是楚国奸细

    如果我是楚国奸细,则会被斩杀

    ------------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会被斩杀

    没有人愿意被杀害,越有能力有抱负的人越想活。

    结果陈轸非但没否认,而且大大方方地承认了——以“故意”顺应大王和张仪的推测为由头。

    他似乎不怕死,对“被斩杀”不当一回事儿。

    03.

    陈轸之所以如此淡定的面对可能的“被斩杀”情形,少不了他自己的解围之策。

    而且示意,他能更清楚的表明自己和楚国的关系,绝不是奸细。

    阐述了观点:

    即便我离秦回楚,也不代表我是奸细

    直接反驳了观点:

    如果我离秦回楚,则我是楚国奸细

    他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故事大王陈轸又开始了讲故事——

    话说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

    有人去勾引年长的那位,结果被大骂拒绝;

    再去勾引年轻的那位,她就顺从了。

    没过多久,这男人死翘翘了。

    有个客人问勾引的人说:

    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娶哪个——年老的那位、还是年轻的?

    勾引的人:我娶年长的那位!

    客人:年长的骂过你,而年轻的服从了你,你为什么要娶年长的呢?

    勾引的人: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迎合我的勾引;如今做了我的妻子,我就要娶不迎合我勾引的那个。

    故事中陈轸分别站在两个立场上做了思考,各自的认识也就发生了变化。具体逻辑:

    如果是别人家的妻子

    则讨厌拒绝我的,而喜欢迎合我的

    如果是自己家的妻子

    则喜欢拒绝别人的,而讨厌迎合的

    ------------

    不同立场,喜欢/讨厌的事物不同

    然后呢?陈轸你讲这个故事要做什么呢?

    人只对对自己有利有价值的事儿感兴趣!

    04.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你得具体说说这和你“离秦回楚”的关系。

    讲完故事的陈轸,接着说了这个道理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现在的楚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

    我陈轸身为秦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政要事泄露给楚王,就成了奸细。

    楚王必定不会收留像我这样的“奸细”,而昭阳也不愿意跟我同朝共事。

    所以以此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

    陈轸这里站在了君王的立场上思考,看哪一点是自己最为关注的。所使用的条件推理:

    如果我泄露秦国信息,则我未忠于秦

    如果未忠于秦,则我的忠诚度有问题

    如果我的忠诚度有问题,则楚国不会接纳

    ------------

    如果我泄露秦国信息,则楚国不会接纳

    陈轸这里表明的是“离秦回楚”时“楚国会接纳”为肯定,它的矛盾观点“楚国不会接纳”,则为否定。

    根据条件推理否定后件则否定前件原则,前件“我泄露秦国信息”为否定,与之对应的矛盾观点为“我没有泄露秦国信息”,为真。

    我(陈轸)没有泄露秦国政要信息,则我不是奸细,也不用遭砍头。

    陈轸能顺着秦王和张仪的推测走,同时能机敏地看出陷阱,并为自己的清白做阐述论证。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