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好像有道理,但就是感觉哪儿不对

table of contents

    你说的好像有道理,但就是感觉哪儿不对

    -01-

    先简单回顾一下,首先我们知道一段论证包括两个部分,即论证的前提+论证的结论。前提为结论提供原因,使结论可信。比如,“我肚子饿了”、“我不想去上班”、“你站起来”等仅是陈述,或者说是个结论,称不上是论证,因为没有前提做支撑,这些话听起来就…可搭理、可不搭理。

    如果说“我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一口饭,我肚子饿了”、“最近连续加班,又睡不好觉太累了,今天我不想去上班了”等,就是一个简单的论证,这里的前提——从早到晚没吃饭、连续加班又睡眠不好——是保证它们对应结论是真是假的关键。一旦这些前提为真,则能够保证它所对应的结论为真,就是我们说的演绎论证

    一个严谨的演绎论证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理由,说服我们相信对应的结论。可是……什么才是严谨的演绎论证呢?我们通过两个例子对比一下——

    第一个例子:我肚子很饿

    前提1:人长时间不进食会产生饥饿感

    前提2:我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一口饭

    ————————————————

    结论:(所以,)我肚子很饿

    第二个例子:我不想上班

    前提1:人长期处在疲惫状态时,需要放松

    前提2:最近我连续加班,又睡不好觉

    ————————————————

    结论:(所以,)我不想上班

    上面两个例子,就论证形式上来看,由前提推导出结论,即论证逻辑这块没有毛病。但前提是真是假就不一定了,比如“长时间不进食”是“多长”的时间?“到现在没吃一口饭”,那“现在”是几点呢,如果“5个小时”算“长时间”,“现在”是上午“8点”,那么结论还成立吗?

    同样的,第二个例子,先假设“前提2”是真实的,那前提1里的“放松”是不是等同于结论中的“不上班”呢?如果“不上班”要去处理更糟心的事,能放松得下来吗?

    -02-

    从上面的例子可知,不是所有的演绎论证都是严谨的。要判断一段论证的结论是否可信,有两个关键点得把握:其一、论证过程得是有效的;其二,支撑结论的前提得是真实的。

    一段好的演绎论证保证了它的结论的真实性。换种说法,当一段论证的结论是虚假的,那么它的前提不可能为真。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时,我们就说这个论证是有效的

    来看一个例子,我们说:“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我是人,所以我会犯错误。”这样说没人质疑,因为它符合推理逻辑,展开为——

    前提1:只要是人(m)都会犯错误(p)

    前提2:我(s)是人(m)

    ————————

    结论:所以我(s)会犯错误(p)

    推理结构为——

    前提1:m——p

    前提2:s——m

    ——————

    结论:s——p

    若我们:“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它是只鸟,所以它也会犯错误。”,这样说出来,听着会有点怪怪的,我们把它展开看看——

    前提1:只要是人(m)都会犯错误(p)

    前提2:它(s)是只鸟(x)

    ————————

    结论:所以它(x)会犯错误(p)

    推理结构为——

    前提1:m——p

    前提2:s——x

    ——————

    结论:x——p  ???(不知所云~)

    以上两种说法,我们可以容易的感觉到,第一种说法可信,第二种说法就让人难以琢磨清它是要干啥了。这里的差异就出现在论证过程的有效性上面,第一个符合推理逻辑,则论证就是有效的,可被理解的;第二个不符合,则论证就无效,很难让人理解它要说啥。

    -03-

    既然说到了“有效的”这个词,我们就来看看生活中和逻辑中对它理解的差异是什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用“有效的”来形容一些事情,比如“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吃这个药更有效”、“送束花哄女朋友不起效”等,我们经常用它表示“好的”、“有用的”、“中肯的”、或者“有道理的”,比如“这个办法是有效的”即“这个办法是有用的、管用的”;“送束花哄女朋友不起效”即“送花没用,哄不好女朋友”。

    总之,生活中只要是做了能达到自己目的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对其冠之“有效的”,否则就“无效的”。

    而我们在论证中提到的“有效性”,则是一个专业用词,意指某个论证里的前提结论是符合推理逻辑的。一个论证的“有效性”其实是在说“这个论证前提和论证结论之间的关系”,即如果前提是真的,对应的结论也必为真。但是…有一点比较绕,但必须得说明:前提和结论之间关系的成立,并不保证“前提和结论独立为真”。拿个反例来看一下——

    前提1:深圳是一个北方城市

    前提2:在北方城市生活的人都喜欢吃大米饭

    ————————————————

    结论:因此,在深圳生活的人都喜欢吃大米饭

    虽然这个论证中,两个前提都是假的——深圳是一个南方城市,而且我敢打赌在北方城市生活的人一定有一些不喜欢吃大米饭的。但是,就这个论证的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来看,它仍然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论证。然而,因为前提为真,结论才可能是真的。而这里的前提是假的,所以即使这段论证本身是“有效的”,它的结论还是不可信的。

    -04-

    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在决定要不要相信某个演绎论证的论结之前,我们需要先判断这个论证是否“有效”;其次,就需要看它的前提是不是真的。这就是判断论证的结论可信与否需要注意的第二个关键点:判断支撑结论的前提是否真实。

    如果我们不知道论证的前提是真是假,那么即使我们能判断出某个论证确实有效,但却不足以使我们信服对应的结论。换种情境,如果我们知道了一个论证是有效的,但却不知它的前提是真是假,此时我们最多最多也只能在“保留条件(假设前提为真)”的基础上接受这个结论。当然了,要是我们知道了它的前提是真的,那就可以全盘接受。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一个论证的前提是真还是假?这其实不是逻辑知识可以帮我们解决的问题了。

    想知道一个论证的前提是真还是假,我们需要对相关的知识、信息等做大量的搜集、了解、分析、整合,最后通过形成相对专业的知识,才好去做真假辨析。比如,前提为“地球绕着太阳转”是真是假,我们就需要通过了解天体物理学的知识来判断;比如,前提为“冰箱里面放柠檬可以去味”是真是假,就得通过酸碱中和反应等化学知识来做判断……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好的理性思考者,就不能只懂逻辑,也需要很多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判断前提真假的重要储备。否则,即使我们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逻辑学习者,能快速、准确地确定一个论证过程是否有效,但是,却无法确定这个论证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信”、是否“可靠”。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