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假设]虽然没说但它存在
01.
我们已经知道了,理由指的是论证中支持主张的证据。
这些证据有的是被明确地说了的,论证中我们称它为“前提”;有的却没有,被隐藏了起来,它们被称为“隐含前提”,也就是“假设”。
假设,是论证中被省略、被默认为“真”、且使论证得以成立的理由之一。
它一般以三种形式作用于论证中:
A:预设
作为判定一个说法真假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到“刚刚闯红灯了”,就预设了“在开车”。
B:省略的前提
作为“填空者”,为观点的成立提供支持,比如“闯了红灯,要被扣分”,省略的前提为“闯红灯是违规行为,违规将受到扣分处罚”。
C:支持性假设
作为支持理由成立的深层依据,比如支持“违规要被扣分”成立的深层依据是“交通法规的明文规定”。
02.
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具体看看。
在宴会上,张三晃悠着起身准备给大家敬酒,闻了下酒杯说:这不是茅台。如果是的话,它会很香。
旁边的李四笑了:什么?你一晚上喝的都是茅台。你喝多了吧,鼻子有问题了?
这时王五喊道:他杯里有酒吗?谁看一看,他是不是拿空杯子说胡话哩!
这个对话中,三个人做了三次论证。张三这边:
杯里如果是茅台,它会很香
[这杯里的酒不香]
------------
所以,这杯里不是茅台
这里省略了的理由,即论证的假设 [这杯里的酒不香],属于省略的前提型假设。
同时,也包含着一个预设型假设 [这杯中有酒]。
我们接着看李四的论证,他反驳了张三的观点:
张三[可能]喝多了
[饮酒过量使人闻不出酒香]
------------
所以,张三觉得这酒不香
李四论证中的假设为 [饮酒过量使人闻不出酒香],属于省略的前提型假设。
同时,这里也包含了预设型假设 [张三杯中有酒],和支撑性假设 [我(李四)没喝多]。
李四通过反驳论据的方式反驳张三“这不是茅台”的观点。
被反驳的论据为张三论证中的假设 [这杯里的酒不香],只要证明“张三觉得这酒不香”是喝多了之后的错觉——不真实,就可推翻张三“这不是茅台”的观点。
最后我们来看看王五对张三的反驳:
张三杯里(可能)没有酒
[没酒的杯子闻不到酒香]
------------
所以,张三觉得这酒不香
王五论证中的假设为 [没酒的杯子闻不到酒香],属于省略的前提型假设。同时,还包含了支撑性假设 [张三的嗅觉正常]。
王五和李四反驳张三的方式一样,都是通过否定论据来反驳张三“这不是茅台”的观点,被否定的论据为张三论证中的预设型假设 [这杯中有酒]。
只要证明了“张三觉得这酒不香”不真实——杯里没酒自然闻不到酒香,而非酒本身不香,就能反驳张三“这不是茅台”的观点。
03.
当然了,平时说话我们很少会一五一十的把前提全部列出来,更多的时候会用到假设,本着“大家都知道、都认可”的态度给默认了。
如果不影响交流,不用过多关注;但涉及到观点是否可信时,就需要我们把假设给拎出来,进行分析。
如果作为假设的论据,不真实或者无法支持论证过程,则观点不可信;反之,可信。
除此而外,关于论证中假设的应用,有两点说明:
a.先看前提及假设
在遇到争议时,先看争议所依赖的前提成不成立,以及假设存不存在,这样可以快速地判定这个争议是否会有结果;
b.合理化地去理解
在争议中揭示假设,需要站在表达者的立场上,进行论证的合理化,以便尽可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以及论证的方式。
以上我们简单的聊了论证中的假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批判性思维-[假设]虽然没说但它存在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