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可重用?愿意推荐人才的人

table of contents

    01.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

    不仅现在如此,先秦时亦然。对于诸侯而言,拼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任用人才的能力。

    如果能广招贤能之人,就能使国家保持政治清明、长治久安。

    那么怎样才算是贤能呢?

    苏秦通过循循善诱,给楚王提供了一套选择标准——

    品德高尚的人用真心爱护他人,用好话抚慰他人;

    孝子用真心孝敬父母,用钱财奉养他们;

    忠臣忠诚国君,愿意推荐贤能来辅助国君。

    苏秦在这里通过类比推理,提出了要成为贤能之臣的必要条件:

    品行高尚的人,得抚慰他人

    孝敬父母的人,得奉养他们

    ……

    ------------

    贤能之臣,愿为国推荐贤能

    按照苏秦的逻辑推得:

    只要能为国家推荐贤能的人,就是忠君爱国的臣子。

    想必这个观点楚王也认同,那么苏秦提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什么呢?

    02.

    苏秦之所以提,是为了给之后的观点做铺垫,抛下的大前提。

    他要说什么呢?楚王用人的问题。

    苏秦对楚王说到——

    现在您的宗亲和重臣总是毁谤贤能,并以此作为晋升的筹码。

    他们对百姓收取重税,导致国君被怨恨,他们称不上是忠臣。

    他们在百姓中传播国君的不是,用您的土地大肆地贿赂其他诸侯,这也称不上是忠臣。

    在苏秦的表达中,阐述了“楚国有些重臣和宗亲不是忠臣”这一观点,并给出了解释:

    观点:有些重臣和宗亲不忠诚

    理由1:毁谤贤能以使自己升官

    理由2:收重税而使百姓恨国君

    理由3:以土地贿赂别国吃里爬外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楚国就会陷入危险。

    说得挺玄乎,不过听听好像也在理,那该如何应对呢?苏秦的建议:不要听信谗言,审慎选用人才。

    也就是说不要听信那些重臣和宗亲之间互相攻击诋毁的说辞;

    要任用那些能自我节制,且受百姓爱戴、能依百姓所需而提供服务的人才。

    03.

    可是,这些为国为民的人的特点是怎样的呢?说了半天了,得让我有筛选的依据呀。

    此时,苏秦觉得铺垫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回到了最开始的选人问题上:愿意推举贤能的人是忠臣。

    因为能做到这一点很难,只有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才肯这样做。苏秦说到——

    愿意为国去死的人很多,像垂沙之战,死伤数以千计。

    愿意为国承受屈辱的人很多,包括令尹在内也数以千计。

    而没有嫉妒心,一心为国推荐贤能的人,却没见一人。

    苏秦通过对比,借用演绎推理,凸显了“推举贤能”的困难:

    越是困难的事,越没人愿意干

    愿战死、受辱者,数以千计

    愿推举贤能者,寥寥无几

    ------------

    战死、受辱易,推举贤能难

    为什么推举贤能这么困难呢?苏秦解释到——

    因为嫉妒心作祟。

    被推荐的贤能一旦被重用,推荐人自己就可能被冷落。

    当人家地位尊贵了,也就显得自己低贱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大臣不愿意给国家推荐贤能。

    苏秦建议楚王顺着这个思路,考察重用的大臣一定得是——

    心甘情愿为国家推荐贤能的人,他能摒弃嫉妒心,不担心自身利益受损,一心为国家着想,那么他就是忠臣,可重用。

    苏秦在这里做了一个因果推理:

    愿推荐人才者,是没有私心的

    没有私心的人,是一心为国的

    一心为国的人,是可以重用的

    ------------

    愿推荐人才者,是可以重用的

    这样,苏秦就把自己认为的考察重用人才的标准给楚王做了阐述。

    其实,一件事情要做得好,关键是得定好标准,越是能清晰地触达本质的标准,越能高效精准地做好事情。

    声明:本站文章内容最新发布文章多为原创,同时转载了不少知乎和公众号多年之前就已经发布过的比较好的文章。保存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可以看看各位当年的大佬对未来预测是否靠谱,另外也是为了自己查找回顾方便。转载文章每篇都亲自阅读,并且做了整理和修改,删除了一些招生或者培训信息,每篇文章尽量保留原作者信息和意图。